從猿開始進化成人,這一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人類融合於自然、與自然之惡作鬥爭,創造了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然後對圖騰的崇拜,再到宗教的信仰,滋生出我們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述。人類在那無科學知識觀念的」稚嫩「期,總把自然變化中風、雨、雷、電等歸於神的意志和力量;隨後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依照心中的英雄人物又幻化出許多神的故事。
再過不久就到七夕節了,這個節日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家喻戶曉的千年神話之一」牛郎織女「。這是由我國古代平凡家庭中自然分工的」男耕女織「以唯美浪漫的方式擬化成的愛情神話故事。我們最初產生的都是農民,所以我們骨子裡都有農民的特點。借用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把他們捲入無窮的依賴性之中。」在平凡的世界裡,最美好的生活莫過於簡單的「男耕女織」。
「男耕女織」之典故
「任何神話都是想像,是藉助想像來徵服自然,支配出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馬克思曾經的格言也在表明神話是人類與自然鬥爭原始性的幻想故事。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常常掛鈎「內學」之說,簡單例子-中國功夫,最關鍵的要點不就是注重「內功」學麼?常言也道」人的生命被劃分為身、心、靈三個方面,分別對應於中醫學的精、氣、神。在那處處受束縛的男權封建時代,心靈慰藉的」偏方「可能得歸於《詩經》這部古典文學。按整個傳統文化的根基來說,這古典文學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源泉和根莖。從解字角度去理解,「經」這個字隱含有兩個基本的意義,一個是以部首「糹」代表臍帶,代表嬰兒出生時的臍帶、蠶吐絲的自然規律,有「根本」之義;另一個是指在織布時被固定的「經線」,有「永恆」之義。《詩經》是收集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時期最早民間詩歌的總集。因而,後來大部分誕生出的愛情神話傳說幾乎取之於它。
談到詩,更多的牽扯是愛情的主題。有一常言「天下什麼最養?情最養。天下什麼最傷人?情最傷。自古,男子可以毫無顧忌地戀愛,可女子在那男權時代卻不能自己掌控命運,對父母、兄弟、當時社會的條條框框有諸多的憂慮。《詩經》中幾乎在貫穿一條情感線--關於女子靈動、豐富的一生。從春心萌動到情愛纏綿、從步入婚姻到求穩求子懷子、由恩愛變成怨婦...她們的一生又宛如一年的四季象:春之盎然-含苞待放的花蕾、夏之火烈-高度綻放、秋之蕭瑟-搖搖欲墜、冬之沉寂。
《詩經》應是最早將」織女「神話說,在<小雅.大東>中「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此句譯本為」天上有一條銀河,閃閃發光。三角星座上坐著一個織女,終日忙於女工。雖然忙著,卻織不成美麗的華章。因為她一心遙望牽牛,不斷地浮想(思念),不得相見。「這首詩歌的歷史背景據《左傳》的」齊師滅譚「,是寫於譚國滅亡之前,是暗喻東方人民遭受壓榨之苦的圖景,還有憤慨戰爭。
隨後不同時代出現了不同版本的織女神話,但最後轉述最多的是東晉時期的《西京雜記》,這是一部西漢雜史的小說筆記集。此書集將農曆七月七日描寫為「七姐(織女)誕」的「乞巧「節習俗」虛擬出」牛郎與織女「的愛情神話故事。七「與」吉「諧音,」七七「則是雙吉。我國古代先民認為」重日「是」天人相通「的喜日。這一日,姑娘們除了祈求神靈讓自己心靈手巧外,還是祈盼愛情婚姻的美滿、對生兒育兒的保護。
人們之所以會祈求上蒼庇佑,必與當前的社會形態、政治局面相關。就以《西京雜記》編撰的背景為例,東晉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有學者描述為」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此時代發生了」八王之亂「(階級統治之爭)、」五胡亂華」(胡人侵佔後野蠻殘暴、戰火連連、民不聊生)、婚姻更加嚴格地以門第高低來衡量...這就創造出許多令人傷感的民間神話。據說,另一個可歌可泣的著名愛情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背景也是在此代發生。
古代男子心繫天下,女子心懷家事。封建時代中,女子要想維護一個家,她必得賢惠,而賢妻的首要準則--穿針引線之巧技。
其實,七夕節更主要的是關於」織女「這個女神,而不是愛情的紀念。儘管諸多版本「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也都離不開講述織女的紡織手藝。許多民間傳說,都以描述織女如何養蠶、繅絲、織綢為基反映社會現實狀況。這乞巧節習俗不也是讓人間少女祈求織女神的心靈手巧,以獲男子垂青。
細細品讀古典《詩經》,雖然以女子一生情感為主幹,但另一主分也都在描寫女子手工紡織。風篇的第二首《葛覃》,是寫已婚女子回家探親前的種種準備。它之所排在詩經的第二首,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出嫁後的女性回娘家是件大事,有句傳統俗話不是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此詩描寫了一女子採葛煮葛(葛是一種藤植,它的莖皮可供於織布和造紙,葛製成的衣服均為平民所用),然後織成粗細葛布,再做成衣服;徵得公婆與師母同意後,清洗整理完衣物便可回娘家。再者,古人從小就被灌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思想觀念,男子立業之前先要有家,家有賢妻,家才興旺。
歷史上人間的織女,最著名的是來自於宋末元初的棉紡織專家--黃道婆(上海籍貫)。她的前生遭受悲催的命運摧殘,十二三歲就被賣給別人當童養媳。白天耕地,夜晚織布,而且時不時還要受公婆與丈夫非人的虐待。終於有一天她再也忍受不了這種折磨,勇敢地撬開封建的枷鎖,決心出逃另尋生路。
在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可想而知,一位長期被埋於深宅的女子流落他鄉,她所要面臨的種種困難。或許是感動了上蒼,她遇到了淳樸熱情的黎族。他們不僅給她提供安身之所,還在共同的勞動中傳授她紡織技術。
通過勤學苦練,她練就了一雙精湛的紡織巧手。隨著時光流逝,她開始念家。於是便重返故鄉,並改革紡織器具,推廣先進的軋棉機、彈棉弓、紡車、織機等,同時傳授人們」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能。終於她的大無畏精神與學識深受百姓的愛戴敬仰,有了」布業始祖「的尊稱。她的精神永遠鼓舞人們大膽向科技知識攀登!上海徐匯區華涇鎮為她築建了一座黃道婆紀念館,紀念她澤被故裡、造福一方,我們棉紡業做出了偉績,紀念館裡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貢獻。
所以在七夕節,我們除了頌揚愛情的同時,更應該朝織女獨當、能幹、無畏、質樸的那一面賞識並學習,這也是一種時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