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際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
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中國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這給中國制定新的政策框架搭建了絕妙的平臺,也給予了中國巨大的優勢。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對外公布: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民眾逛商城(圖源:中新社)
總結便是,到2035年,我國的經濟、科技、治理能力、文化、教育、人才、體育、健康、生態、居民收入、安全等各方面將有明顯提升。
當然,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我們,最關注的肯定還是和自身生活休戚相關的版塊,老百姓到底能獲得什麼樣的福祉,我們的腰包是否能越來越鼓,這才是我們更關心的。
那麼,最直觀的參考指標便是人均GDP。
在2035年遠景目標裡有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那麼,這將意味著什麼?
據報導,有專家曾表示,中國早就確定過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其中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葉,即2050年左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如今,這個目標被提前到了2035年,並且,明確指出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說明中國對未來發展更有底氣。
畢竟,這個指標是以全中國十幾億人口做基數,可以想像一下,再大的數字除以十幾億後還剩下多少?如此大規模人口基數的國家走入現代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從未出現過的。
15年後,要實現這個目標,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保持怎樣的速度?
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有專家分析,未來15年,中國人均GDP年均實際增長保持在5.4%左右,即可實現這一目標。不過,實現這個目標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下,中國人口結構正步入老齡化,勞動力總量呈下行態勢。同時,資本回報率在持續下行,境內債務水平較高,國際環境也有所惡化,需要多方面的改革釋放增長潛力。
不過,未來15年中國還有不少能維持中高速增長的動能。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還有較大的空間,加上「雙循環」戰略加持,生產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此外,在全球疫情肆虐和國際地緣政治日趨複雜的背景下,中國龐大的市場、人口和優良的基礎設施能夠較好地抵禦外部衝擊。
中國「地攤經濟」
不管怎麼說,中國文化講究「言必信行必果」,相信官方對實現這一偉大目標是有信心的、有準備的,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各國媒體也十分關注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外面的報導中,「雙循環」成為了熱議詞。根據「雙循環」戰略,中國希望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希望通過國內消費來刺激經濟。
特別是眼下中美矛盾加劇,貿易戰和圍繞華為的爭端不斷,加之疫情的影響,「雙循環」就顯得更有戰略意義。
無論如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國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
當然,我們也不是個例,越南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拋開中越關係不談,近年來,越南的經濟增速越發拔尖。
目前,越南國內控制疫情也是挺成功,甚至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疫「優等生」,與歐盟的自貿協定也塵埃落地。「越南將成為下一個中國」,這是近年輿論對越南的評價,可見越南的經濟發展後勁十足。
有正面例子便有反面教材,筆者想,疫情當下,印度可以算一個。除開大肆在中印邊境部署軍力對抗中國,印度更是在經濟上做出各種不理智的行為,這無疑是在自食惡果。
有專家曾指出,抵制中國貨也無法抑制中國的軍事力量,反而會令陷入更深經濟困境的印度,難以與中國進行軍事實力上的競爭。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對於任何國家來說,發展經濟都是重中之重。步入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率先恢復,但目前中國面臨的困難仍有很多,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才是真理。(李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