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2021-01-10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三國時期謝承在《後漢書》中記載:「巴祗為揚州刺史,夜與士對坐,處暝暗之中,不燃官燭。」類似的故事,南宋文學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也有記載:「李京兆諸父中,有一人嘗為博守者,不得其名,其人極廉介……又京遞至,發緘視之。中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這兩則公私分明的故事中,在主人公眼裡官燭雖小卻代表著公共財產和公事,與私人之事有著明確的界限,倘若為私事而燃官燭,則自己的名節和操守也將隨官燭一併燃去。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職漣水軍使,元符二年離任時,他對家眷立下規矩:「凡漣地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臨行時,自己特將筆端殘墨置於池水洗盡,以示「來清去白」。無論是案頭的一支蠟燭,還是筆頭的數滴墨汁,他們能夠做到如此公私分明,這種廉潔自律的覺悟和行動,著實令人敬佩。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相同的道理俯拾皆是。山西平遙古縣署內宅掛有一副楹聯:「治賦有常徑,勿施小恩忘大體;馭官無製法,但存公道去私情。」意思是說,做官要講原則、守規矩,不能因為一時的私心雜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道和大體,必須時刻心存公道、祛除私情。

公私是一把尺子,能夠量出境界之高下; 公私也是一桿秤,能夠稱出格局之大小。延安時期,張聞天陪同客人吃飯,面對土雞、海帶燉肉等菜餚,張聞天只吃了兩碗小米飯,而未夾一筷子菜。事後有人問其原因,張聞天答道:「菜餚是讓客人吃的,不能揩公家的油。」在公與私之間如何取捨,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毛澤東嗜好抽菸,20世紀60年代,有工作人員委託外交部從國外購買了一些帶嘴的煙,並打算從「公煙」招待費中報銷這筆開支,毛澤東得知後堅決反對,要求煙錢從自己收入中開支。他曾經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吃了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麼治理呢?」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革命戰爭年代,黨員幹部面臨的多是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建設改革時期,面臨更多的則是公與私、紀與法的考驗。黨員幹部手握公權力,掌管公共資源,如果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終難逃黨紀國法懲處。翻看近年來落馬官員的懺悔錄,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利用公款鋪張浪費、奢侈享受,還是利用公權為個人或親屬謀求私利,都是由公私不分開始的。正如江蘇省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在「悔過書」中寫道:「隨著職務的提升,權力的變化,地位的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人生境界沒有同步提升,相反私心雜念在靈魂深處滋生膨脹。」他悔嘆:「私念像精神鴉片,麻痺了我,使我靈魂出竅,闖下大禍;私念像脫韁的野馬拉著我奔向深淵,私念、私慾成了毀掉我人生的導火線,成了萬惡之源。」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廣大黨員幹部當引以為戒。

「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身為人民公僕,廣大黨員幹部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經常對表對標黨章黨規,堅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克己奉公」,堅決去私心、遏私慾、克私利,不斷強公心、立公事、謀公利。(王李彬)

相關焦點

  • 《前赤壁賦》裡,蘇軾為何非要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每讀《前赤壁賦》,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一句時,總感覺突兀。不知道蘇軾為何要於此處,如此地信誓旦旦,將這句話說出。時光穿梭,往前追溯,再回到1082年農曆7月16日的那個夜晚。蘇東坡與朋友到赤壁遊玩。景色很美,清風徐徐吹來,卻正好沒有波浪,小船穩穩地停在江面,舒服得恰到好處。
  • 道教之於錢財: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摘要]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應該遵從"聖人無積"的教導,對世俗的財富不要有任何貪求。總之,修道之士,出塵離俗,安貧樂道,於世間無欲無求,當然更不會為財富而累身。道教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道教都是讚賞的。
  • 東坡居士:非我所有,一毫莫取
    我們新北檢察要將蘇東坡「非我所有,一毫莫取」的高尚精神體現在廉潔從檢、一心為民中,將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建設素質過硬的檢察隊伍中,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生態。通過建立負面清單、帶班巡查、黨員議事等制度機制,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持續發力,以黨建砥礪淬鍊隊伍,鍛造以廉為首的從檢習慣,促進司法公正廉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人民日報:對身外之物 當有"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自覺
    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愛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進退適宜、取捨得當,實屬不易。據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到外地巡視,卻絕口不談自己的愛好。一下屬知其所好後,獻一宋拓片碑帖,結果被馮志圻原封不動退還。有人相勸:何不啟封一賞?
  • 非吾所有 一毫莫取——蘇東坡的清廉人生
    王國維曾經稱讚蘇軾:「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就是蘇軾。這四位詩人之所以受到王國維的推崇,除了他們的詩歌成就之外,還在於他們高尚的人格。人生,必須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蘇軾在《赤壁賦》云:「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偉大詩人:白居易卻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
    白居易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除了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之外,白居易還是一個清廉勤政的官員。白居易曾經在杭州擔任刺史,在他任職期間,始終清正廉潔,盡心竭力地為當地老百姓服務,做了很多好事。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莫將雙手「胡亂」伸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莫將雙手「胡亂」伸時間:2017-11-17 12:2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21歲的男子鄭某某,10天內盜竊鐵路電纜線5次,所得價值16862元,數額較大,作案後能自首,11月8日,柳州鐵路運輸法院審理後,當庭宣告判決:被告人鄭某某犯盜竊罪,從輕判處有期徒刑11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
  • 每天學點國學: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
    【原文】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動不得;【譯文】學習不虛心,猶如用水去澆灌石頭,一點水也吸不進去;學習不開竅,猶如用膠柱鼓瑟,固執拘泥,一點也不知變通。讀書首先要明白出人之法,有親切之感,這是人書之法,能看透其中玄機,這是出書之法。就如同一隻氣球,當氣小時就需要補充,當自滿之氣過盛時就要釋放。求學虛心才會有所收穫,用心才會融會貫通。(出自《格言聯璧》主編:陳才俊 編輯:王寧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子孫持世,莫問功名
    戌月丁卯日,佔終身功名有無,得「水天需」1、取用佔終身功名有無,表面看是佔功名,實質是佔問自己的情況,故我以世爻為用,參看官爻。2、吉兇(1)、看世爻,子孫持世,無論旺衰,均與功名無緣,因為子孫克官爻。
  • 取用神之方法
    取用神之方法  真正成功的從格和化氣格,雖有,然在現實命造中卻不甚多見,而假從假化者倒隨時可遇,在取用神上,假從假化反比真從真化要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