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經稱讚蘇軾:「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就是蘇軾。這四位詩人之所以受到王國維的推崇,除了他們的詩歌成就之外,還在於他們高尚的人格。
人生,必須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蘇軾在《赤壁賦》云:「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不是我的,要分毫不取;就是我的,亦不可沉溺。蘇軾《寶繪堂記》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的觀點。「寓意於物」指以物來寄寓自己的感情,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留意於物」,指以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從而實現佔有的目的。君子可以欣賞美好的事物,而不可以沉溺美好的事物。
此文還以蘇軾的親身經歷來論證。他年輕時酷愛書畫到什麼程度呢?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別人擁有的,唯恐得不到。後來幡然醒悟:「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從此之後就不再沉溺其中。
清廉之人,目中無錢。蘇軾就是這樣的人,「俸入所得,隨手輒盡」。蘇軾在《東坡志林·梁上君子》裡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小偷聽說,蘇軾護衛魏王墓葬得到了一筆錢,便連續兩夜光顧蘇軾的家,可是卻什麼也沒有偷到。因為蘇軾從不蓄錢財,所得到的數千緡賞賜,早就散去了。元祐三年,李廌在蘇軾知貢舉的科考中落第,離開京城之前,蘇軾可憐他家境貧寒,將朝廷賜給他的天廄馬贈與李廌。
蘇軾主政地方,十分關注百姓民生。據《清波別志》載,蘇軾知杭州,曾拿出私帑金五十兩,在城中開辦「病坊」一所,名「安樂坊」,聘請高僧名醫為百姓治療,三年治癒上千人。元祐初年,蘇軾在京城為官,一位朋友派人送來黃金五兩、白銀一百五十兩,他辭謝不受,在徵得友人同意後,以友人的名義捐贈給杭州的安樂坊。
生活順遂之時助人為樂並不難見,難能可貴的是在人生逆境之中還能樂善好施。蘇軾貶謫惠州,生活困頓,仍「率眾為東西二橋,以濟病涉者」。為修東新橋、西新橋,蘇軾捐贈了御賜的犀帶,此外還動員弟媳婦史氏把當年入宮得到的賞賜黃金數千捐贈出來。
蘇軾用《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作《六事廉為本賦》談古今官場最關鍵的廉潔問題。所謂六事,即善良、能幹、恭敬、正直、守法、明察。這是官吏應具有的六項素質和應有的六項表現。「廉」有考察之意,亦有清廉之意,蘇軾認為清廉是六事的根本。
在個人的生活追求上,蘇軾顯得豁達大度。他在密州太守任上寫的《後杞菊賦並序》說:「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認為無論哪種情況,「卒同歸於一朽。」他貶謫黃州期間,窮日子到了精打細算,甚至摳門的地步,但他如此解釋說「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不但不覺得丟人,而且好處多。(摘編自2017年12月11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汪宏 劉清泉/文)
責編:周璇
31228951,.非吾所有 一毫莫取——蘇東坡的清廉人生,.2018-01-08 10:19:34,.204301,.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