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吾所有 一毫莫取——蘇東坡的清廉人生

2021-01-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王國維曾經稱讚蘇軾:「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就是蘇軾。這四位詩人之所以受到王國維的推崇,除了他們的詩歌成就之外,還在於他們高尚的人格。

人生,必須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蘇軾在《赤壁賦》云:「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不是我的,要分毫不取;就是我的,亦不可沉溺。蘇軾《寶繪堂記》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的觀點。「寓意於物」指以物來寄寓自己的感情,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留意於物」,指以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從而實現佔有的目的。君子可以欣賞美好的事物,而不可以沉溺美好的事物。

此文還以蘇軾的親身經歷來論證。他年輕時酷愛書畫到什麼程度呢?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別人擁有的,唯恐得不到。後來幡然醒悟:「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從此之後就不再沉溺其中。

清廉之人,目中無錢。蘇軾就是這樣的人,「俸入所得,隨手輒盡」。蘇軾在《東坡志林·梁上君子》裡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小偷聽說,蘇軾護衛魏王墓葬得到了一筆錢,便連續兩夜光顧蘇軾的家,可是卻什麼也沒有偷到。因為蘇軾從不蓄錢財,所得到的數千緡賞賜,早就散去了。元祐三年,李廌在蘇軾知貢舉的科考中落第,離開京城之前,蘇軾可憐他家境貧寒,將朝廷賜給他的天廄馬贈與李廌。

蘇軾主政地方,十分關注百姓民生。據《清波別志》載,蘇軾知杭州,曾拿出私帑金五十兩,在城中開辦「病坊」一所,名「安樂坊」,聘請高僧名醫為百姓治療,三年治癒上千人。元祐初年,蘇軾在京城為官,一位朋友派人送來黃金五兩、白銀一百五十兩,他辭謝不受,在徵得友人同意後,以友人的名義捐贈給杭州的安樂坊。

生活順遂之時助人為樂並不難見,難能可貴的是在人生逆境之中還能樂善好施。蘇軾貶謫惠州,生活困頓,仍「率眾為東西二橋,以濟病涉者」。為修東新橋、西新橋,蘇軾捐贈了御賜的犀帶,此外還動員弟媳婦史氏把當年入宮得到的賞賜黃金數千捐贈出來。

蘇軾用《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作《六事廉為本賦》談古今官場最關鍵的廉潔問題。所謂六事,即善良、能幹、恭敬、正直、守法、明察。這是官吏應具有的六項素質和應有的六項表現。「廉」有考察之意,亦有清廉之意,蘇軾認為清廉是六事的根本。

在個人的生活追求上,蘇軾顯得豁達大度。他在密州太守任上寫的《後杞菊賦並序》說:「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認為無論哪種情況,「卒同歸於一朽。」他貶謫黃州期間,窮日子到了精打細算,甚至摳門的地步,但他如此解釋說「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不但不覺得丟人,而且好處多。(摘編自2017年12月11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汪宏 劉清泉/文)

責編:周璇

31228951,.非吾所有 一毫莫取——蘇東坡的清廉人生,.2018-01-08 10:19:34,.204301,.周璇

相關焦點

  • 東坡居士:非我所有,一毫莫取
    圖為常州市東坡公園內的艤舟亭  蘇東坡是深受常州百姓愛戴的一位廉官典範,他也將常州視為其一生最為眷戀的心靈歸宿。我們新北檢察要將蘇東坡「非我所有,一毫莫取」的高尚精神體現在廉潔從檢、一心為民中,將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建設素質過硬的檢察隊伍中,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生態。
  • 人民日報:對身外之物 當有"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自覺
    在所愛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進退適宜、取捨得當,實屬不易。據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到外地巡視,卻絕口不談自己的愛好。一下屬知其所好後,獻一宋拓片碑帖,結果被馮志圻原封不動退還。有人相勸:何不啟封一賞?他回答:這種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會愛不釋手;不啟封一賞,可以想像它是贗品,心裡還會好受一些。
  • 道教之於錢財: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道教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道教都是讚賞的。道教以"重人貴生"為特徵,希望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道教對人們追求財富的願望是予以肯定的。道教的財神,就是保佑大家發財致富的。但是,必須注意,道教特別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重人貴生(資料圖)道教的種種戒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
  • 《前赤壁賦》裡,蘇軾為何非要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每讀《前赤壁賦》,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一句時,總感覺突兀。不知道蘇軾為何要於此處,如此地信誓旦旦,將這句話說出。時光穿梭,往前追溯,再回到1082年農曆7月16日的那個夜晚。蘇東坡與朋友到赤壁遊玩。景色很美,清風徐徐吹來,卻正好沒有波浪,小船穩穩地停在江面,舒服得恰到好處。
  • 星座名人:摩羯座全才蘇東坡的「自我」與「超我」
    直到今天,蘇軾仍是一個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庶民百姓就會心一笑的人物。同時,高瞻遠矚需要站在高處,站在高處就需要有「軾」作扶手,古人取字往往會取與名意義相近或更進一步的字。從這個意義上,蘇子瞻,就是蘇軾的「超我」,是他最高人格,也就是「上升星座」,由它預示著蘇軾人生的大方向。
  • 蘇東坡的5首巔峰詞作:年少不知詞中意,知時已非少年人!
    在蘇東坡將餘力投入詞的創作之前,北宋詞壇一直是柳永的天下,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但蘇東坡來了,一出手,就打破了「詞為豔科」的窠臼,豪放詞與婉約詞從此各佔半壁江山,而宋詞也成為與唐詩雙峰並峙的文學體裁。以下五首堪稱蘇東坡的巔峰詞作,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代詞宗的絕世風採吧!《江城子·密州出獵》——世事多變,唯有豪情不變!
  • 蘇東坡,因之成就最多成語的文人,說不盡悠悠文思
    因蘇東坡的詩文和事跡而有的成語,有20個之多,乃所有文人中之最。1. 胸有成竹文同乃北宋畫墨竹的名家,為蘇軾的密友。東坡曾請教其畫墨竹的技巧,文同說道:「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東坡深以為然。2.不識廬山真面目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評論|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中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這兩則公私分明的故事中,在主人公眼裡官燭雖小卻代表著公共財產和公事,與私人之事有著明確的界限,倘若為私事而燃官燭,則自己的名節和操守也將隨官燭一併燃去。「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
  • 蘇東坡曾痛陳「青苗法」弊端 遭王安石排擠
    蘇東坡讀過杜默一首《送守道六子詩》,詩曰:「學海波中老龍,聖人門前大蟲。推倒楊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這樣形同白開水、毫無韻味的詩才也被石介列為文壇「三豪」之一,蘇東坡深感反胃,忍不住打趣說:「吾觀杜默豪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蘇東坡還把這件事記錄在自己的隨筆集《志林》中,廣為流傳,聞者無不笑倒。
  • 斜槓青年蘇東坡——美食博主、星座大V、心理疏導大師?
    真實的蘇東坡,有才卻有點倒黴, 事業上不如願卻也能樂呵地活下去。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蘇軾《東坡志林·馬夢得同歲》:馬夢得與僕同歲月生,少僕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僕與夢得為窮之冠;即吾二人而觀之,當推夢得為首。)
  • 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一、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受誣告以詩諷政,讓他入獄一百多天,險遭斬頭,成為蘇東坡生涯的轉折點。後來他在弟弟蘇轍、曹太后和其他大員力保下,改謫任黃州團練副使。險瀕鬼門關,讓蘇東坡留下人生無常的深刻感嘆:「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到了黃州,團練副使只是個虛職,收入讓蘇東坡一家捉襟見肘過活猶然不足。
  • 金仲兵:閒話《蘇東坡傳》的六個面相
    應當承認,疫情再次拉低了我們本就處於底線的生存品質和人生預期,於是,活著便理所當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此後若干年的主旋律。繼「悅懌讀書會」於創立之始的8月份非常應景地推薦當代作家餘華的《活著》之後,9月份再推民國生活派大師、現代市民主義代表人物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再次讓讀者陷入如何像蘇東坡那般豁達地活著的人生思考。
  • 《詩意中國》第三季 如何評價「人人都愛蘇東坡」
    蘇軾現象經久不衰 人人都愛蘇東坡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在故宮600年大展「丹宸永固」,這一恢弘主題的身側,在故宮文華殿裡《千古風流人物特展》竟與故宮六百年並列。這麼有牌面,不是詩仙,也非詩聖。要論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大風流,我們最喜歡的文人,那突顯腦海中的名字,意料之外,卻又在意料之中,只有那一人而已。
  • 如果把豪放派看作一個江湖門派,則蘇東坡乃氣宗,辛棄疾為劍宗
    至北宋蘇東坡,詞的詩化達到頂峰,徹底擺脫了「詞為豔科」的牢籠。詞在蘇東坡筆下,變成了詩一樣的文體,可以言志,可以抒發自己的抱負。於是在婉約派的對面,蘇東坡樹立起一桿豪放派的大旗。在蘇軾之後,南宋辛棄疾的詞亦被被稱為「剪紅刻翠之外,別樹一幟」。故此世人以蘇東坡和辛棄疾為豪放派的領軍人物,二人並稱「蘇辛」。
  • 蘇東坡的這首詞,大概就是所謂的「佛系」宋詞吧?
    所謂佛系,類似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態狀態和人生態度。既有灑脫不羈的褒義,也有得過且過的貶義。那麼,有沒有佛系文人、佛系詩詞呢?狗子認真想了想,大概蘇東坡應該就是佛系文人吧!而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恐怕算是佛系詩詞的代表了!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蘇東坡《水龍吟》詞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水龍吟》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詞作,全名是《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者不僅對楊花形狀,飄忽不定的狀態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而且把自己的人生際遇也附在了楊花身上,提升了詞的內涵和品位,使其成為一首傳世佳作。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 月光詩人蘇東坡:去世920年,提起中秋吟詩,依然第一個想到他
    圖|飛機 01月的圓缺,是人生的離合《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過中秋。圖|武夷山不知春齋 此時的蘇東坡就像剛上大學的大學生,或者是剛到外地工作的成年人,離開家人,過著沒有家人的中秋,品嘗到了人生的離別。驚覺月光的陰晴圓缺,竟對應著人生的悲歡離合。
  • 偉大詩人:白居易卻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
    白居易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除了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之外,白居易還是一個清廉勤政的官員。白居易曾經在杭州擔任刺史,在他任職期間,始終清正廉潔,盡心竭力地為當地老百姓服務,做了很多好事。
  • 人生在世,皆為過客,莫強求,莫執著
    人生就是如此,看似豐富多彩,實則終有煙消雲散的一天。世間萬物,皆為過客,都會消散。人也好,物也罷,都不可能永恆不變地存在下去,所有的一切都會變,誰也不知道未來到底是何模樣,因為沒有人真正走到未來。未來太宏遠,我們太渺小,就像太空中的一粒浮塵,終究是丈量不完整個世界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罷了,我們所獲得的一切,只是美麗的意外而已。
  • 佛教:別讓妄心主宰你的人生,儘早悟得此禪理,方能時時與佛同在
    人生在世,如身在荊棘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即不動,則不傷;心如動,則妄動,傷其深、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然而,紅塵自古多紛擾,我們生活在這個浮躁的人世間,常常也會被一些俗事所困,因而心生妄念,毀了自己的清淨心,荒廢了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