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詞作,全名是《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者不僅對楊花形狀,飄忽不定的狀態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而且把自己的人生際遇也附在了楊花身上,提升了詞的內涵和品位,使其成為一首傳世佳作。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蘇東坡二十幾歲就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科舉考試的時候,寫了「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文章(皋陶是上古時期非常公正的司法官,有一個人犯了罪,皋陶就列舉了三個原因,來說明這個人該殺,而當時的領袖堯,也說了三個可以寬恕這個人的理由),歐陽修讀到這裡覺得,這個人將來一定會超過我,而當時的仁宗皇帝也想重用蘇東坡。(考卷上的故事卻是,蘇東坡信手編的。)
可是二十多歲的蘇東坡,大家都覺得他太年輕,給他先安了一個小官,可是還沒等他施展才華,他的母親就去世了,於是他回家守孝三年,剛結束,他的父親又去世了,蘇東坡又守孝三年,一共六年。當他再回到朝廷的時候,皇帝已經變成了神宗皇帝,當時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蘇軾回到汴京,直言指出新法的弊病,導致烏臺詩案爆發,下獄九死一生,出獄後流放黃州,於是對人生產生了懷疑。而此時他的朋友章質夫(兩個人都曾在京城做官)也在外地任職,兩人作詞唱和,於是就寫下了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詩詞賞析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楊花(柳絮)到底是不是花呢?說它是花又不是花,沒有人愛惜任憑它凋零墜落,就像自己一樣壯志凌雲,卻漂泊流轉到這裡。楊花離開樹枝,隨著風在路邊打轉,而我也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這偏遠荒僻之處。想想是因為無情嗎?卻是充滿著對故鄉的思念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柳絮就像一個女子一般,擁有著百轉柔腸,他的花開又似未開,就像是剛睡醒女子的眼睛。如果柳絮有感情,那麼她的夢一定是漂泊萬裡,尋找如意郎君,尋找憐惜他的人,尋找一個歸宿,可是怎奈連夢都做不成,被黃鶯叫醒。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我所悲哀的不是柳絮被風吹落四處紛飛,我所悲哀的是這西園所有的花,都被吹落,滿地落花,再難重新鑲綴上去,如同被貶的我們。經過一番雨後,早晨過來再看那些楊花,他們都跑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被雨打溼粘上泥土,只見水池上面飄著些細碎的浮萍(楊花落水為浮萍)。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如果說春天的景色有三分,有兩分似著楊花一般飄落化作塵土,還有一分便是隨著流水流走了。仔細看,那空中飛舞的是楊花嗎?不是楊花,是一點點離人的相思淚。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關注意愛笑,訂閱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