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於錢財: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2021-01-10 鄧方朔

[摘要]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應該遵從"聖人無積"的教導,對世俗的財富不要有任何貪求。總之,修道之士,出塵離俗,安貧樂道,於世間無欲無求,當然更不會為財富而累身。

道教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道教都是讚賞的。道教以"重人貴生"為特徵,希望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道教對人們追求財富的願望是予以肯定的。道教的財神,就是保佑大家發財致富的。但是,必須注意,道教特別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

重人貴生(資料圖)

道教的種種戒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劉宋道士陸修靜所撰《受持八戒齋文》中說:"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玉清經本起品》載元始天尊所說十戒國的第七戒規定:"不得欺孤貧,奪人財物"。《妙林經二十七戒》中說:"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妄取人財"。《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規定:"不得橫求人物。""不得強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錢以上物"。

愛財取之有道(資料圖)

道教認為,以不正當手段謀取財富的人,必遇惡報。《太上感應篇》說:"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忘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可見,道教力圖以承負說來勸誡世人:非我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非我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資料圖)

在財富問題上,道教還有一些告誡:一是對財富的追求要適可而止,不可貪得無厭;二是即使富裕了,也還要節儉;三是要扶危濟困,不能為富不仁。《初真十戒》的第七戒說:"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這一規定,以簡練的語言,包括了上述三個方面的告誡。

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應該遵從"聖人無積"的教導,對世俗的財富不要有任何貪求。《老子想爾注》說,修道之士"於俗間都無所欲","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衣弊履穿,不與俗爭。"《丹陽真人語錄》說:"飢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褸褸,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總之,修道之士,出塵離俗,安貧樂道,於世間無欲無求,當然更不會為財富而累身。

無所求(資料圖)

那麼,對於信徒的布施,該如何處置?

道教歷來的做法是,一部分用於維持道眾的基本生活,一部分用於維修宮觀,其餘的則全部用於賑災濟貧。歷史上記載有許多道士散財濟貧的故事。當今道教界在捐款賑災、捐資助學、扶危濟貧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貢獻。這既是道教的優良傳統,也是道教的精神風貌所在。

相關焦點

  • 非吾所有 一毫莫取——蘇東坡的清廉人生
    王國維曾經稱讚蘇軾:「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就是蘇軾。這四位詩人之所以受到王國維的推崇,除了他們的詩歌成就之外,還在於他們高尚的人格。人生,必須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蘇軾在《赤壁賦》云:「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評論|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類似的故事,南宋文學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也有記載:「李京兆諸父中,有一人嘗為博守者,不得其名,其人極廉介……又京遞至,發緘視之。中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這兩則公私分明的故事中,在主人公眼裡官燭雖小卻代表著公共財產和公事,與私人之事有著明確的界限,倘若為私事而燃官燭,則自己的名節和操守也將隨官燭一併燃去。「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
  • 《前赤壁賦》裡,蘇軾為何非要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每讀《前赤壁賦》,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一句時,總感覺突兀。不知道蘇軾為何要於此處,如此地信誓旦旦,將這句話說出。時光穿梭,往前追溯,再回到1082年農曆7月16日的那個夜晚。蘇東坡與朋友到赤壁遊玩。景色很美,清風徐徐吹來,卻正好沒有波浪,小船穩穩地停在江面,舒服得恰到好處。
  • 人民日報:對身外之物 當有"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自覺
    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愛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進退適宜、取捨得當,實屬不易。據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到外地巡視,卻絕口不談自己的愛好。一下屬知其所好後,獻一宋拓片碑帖,結果被馮志圻原封不動退還。有人相勸:何不啟封一賞?
  • 東坡居士:非我所有,一毫莫取
    我們新北檢察要將蘇東坡「非我所有,一毫莫取」的高尚精神體現在廉潔從檢、一心為民中,將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建設素質過硬的檢察隊伍中,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生態。通過建立負面清單、帶班巡查、黨員議事等制度機制,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持續發力,以黨建砥礪淬鍊隊伍,鍛造以廉為首的從檢習慣,促進司法公正廉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偉大詩人:白居易卻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
    白居易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除了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之外,白居易還是一個清廉勤政的官員。白居易曾經在杭州擔任刺史,在他任職期間,始終清正廉潔,盡心竭力地為當地老百姓服務,做了很多好事。
  • 假汝之義祭吾之將,一切剪斷,將取血酒祀雷神——天師府開光法事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作為道教最古老的一脈,其齋醮科儀的流傳及完整度都是彌足珍貴的。一場法事做完,大道煌煌,如滾滾長河般奔騰而來。運用之妙,存乎之心。這句話基本成為了玄之又玄的道教法事的總綱領。作為道教開創者的正一派則在法事活動中,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言、身、意三者的一一諳合,調動著整個空間的磁場和能量。
  • 不是所有的道教法師都叫高功!
    道教認為度人先度己,倘若從內煉及養生的角度來考察,那麼就是道士自己的內煉修為必須達到相當的境界,方能行持齋法。因為人身體作為小宇宙,萬神居於身體各部,高功以自己的精神調動身中諸神,通過內氣運行達到天人合一。
  • 道教正統神仙簡介之三清
    三清,在正統道教中是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的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即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分別指: 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衛玉晨大道靈寶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師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道經記載中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號雖殊,本同為一。"
  • 道教雷法之興與武當崛起!
    帝視先生風貌,如舊日識之。帝曰:「卿昔仕乎?舊曾面朕乎?」先生奏對:「臣往年中秋,上朝玉帝,瞻見陛下天顏。曾起居聖駕。」帝曰:「朕方省之!記得卿乘青牛。今牛何在?」先生奏曰:「青牛寄牧外國,非久進來。」帝甚奇之,御書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非時宣召入內,刪定道史、經籙、靈壇等事。帝以師事之。特建通真宮為居。興寶籙宮、建仁濟亭,散施符藥。次開神霄籙壇。
  • 道教的精魅及治魅之術探秘!
    「魅」指的是某種怪物(非人類),是罕見、神秘、怪異的「物」,並且會帶來禍災、迷惑、疾病和災難。《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中,有對精魅更為精確的定義:天皇君曰:五方天鬼之外,一切小靈並屬精魅之宗,雖怪之異,無以助正氣之德,皆屬私神魔精之類,以吾之御印,以吾之御呪,隨即見形,可以役使如家奴僕焉。
  •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是什麼意思?
    九二: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象曰: 其子和之,中心願也。(一)釋字爵古代飲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說文》:「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一種宗教,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很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都有道教的影子。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動物被道教認為是吉祥的象徵,在前面幾期介紹了鹿、鶴、龜、蝙蝠等幾種動物被道教稱為瑞獸。本期為大家介紹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 道教八大神咒,「神咒」指的是什麼?神咒都有哪些?帶你走進道教
    金光為道之發見,神之神光。金者剛強不壞之意,求道者玄功廣博,光華外著,足以驅鬼魅、斬妖氣,役神將。如金器之剛強不屈,灼然赫奕也,是號金光。天地玄宗 萬炁本根註解:天地,一陰一陽;玄者道也,宗者萬事萬物根本。故玄宗雖雲浩渺,莫非天地化生,道之體現。萬炁,總括萬事萬物,天地變化也,勿泥本根源頭也。言天地之眾炁莫非陰陽合散所為,是天地有萬氣炁之本根也。
  • 《增廣賢文》通俗易懂:講的是人生哲學,說的是處世之道!
    寧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頭。成事莫說,覆水難收。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 情侶在車裡衣冠不整,被保安拍下勒索錢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這個「道」,就得分「正道」和「歪道」了。最近有保安在地下車庫專拍情侶車內親熱,從而勒索錢財,引發網友關注。6月10日,浙江杭州一男子報警稱,和女友在車裡親熱時,被兩名保安拍下照片,當場勒索錢財。
  • 道教法器之乾坤圈|道德經|道教|陰陽
    後學經多方徵引,撰文一篇,解釋此物意義,言詞謬誤之處,敬請高明指正!一、取象於圖書文字: 道教重「玄」,崇「玄」。《道德經》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認為「道」杳冥幽遠,不可妄予推測,故而強以形容為「玄」。後世稱我道為「玄門」、「玄教」者,蓋源於此。漢許慎《說文解字》解「玄」曰:「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也。」
  • 東方新聊齋——佛教提倡,儒家拜祭的道教之神: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道教正神,又名文星神。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人間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還被稱作文昌星或文星,古時候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到:「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鷙,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篇文章是教化人們的善書,在開頭就包含了佛、儒、道精神的內涵。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已亥年 吾之回眸
    回首已亥,苦樂皆多,遂提筆記之。至校三載,日微明而起,月霜白而歸,從業之艱,為師者當知不易。待所遇之人,必至善至誠;對所遇之事,必盡心竭力。與夥伴聚力齊心,成事頗多,得眾信任,幸之,愧之。吾能說善演,常得眷顧。五月,吾攜吾兒吾父入杭,榮得桂冠,遂入省,獲第二;玖月,吾攜眾師再登臺閣,演繹教育之能事,亦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