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2021-01-09 閃電新聞

《孟子》,

四書中部頭最大的一本,

千百年來,學者必讀;

格言警句,家戶傳誦。

出自《孟子》的成語,

則有50個之多。

1、杯水車薪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2、不為己甚

【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

【出自】:《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解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自】:《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5、不虞之譽

【解釋】:虞:料想;譽:稱讚。沒有意料到的讚揚。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6、出爾反爾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7、出類拔萃

【解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8、此一時,彼一時

【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9、簞食壺漿

【解釋】: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10、當務之急

【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11、獨善其身

【解釋】: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2、返求諸己

【解釋】: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1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釋】: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紹者(媒人)。舊指兒女婚姻須由父母作主,並經媒人介紹。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14、顧左右而言他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15、寡不敵眾

【解釋】: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

16、好為人師

【解釋】: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自】:《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7、何出此言

【解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出自】:《孟子·離婁上》:「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18、君子遠庖廚

【解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就是這個道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19、具體而微

【解釋】:具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微:微小。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模比較小些。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20、盡信書,不如無書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自】:《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1、解民倒懸

【解釋】: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危急。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2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解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亂臣賊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後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自】:《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24、明察秋毫

【解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5、茅塞頓開

【解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裡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自】:《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26、卻之不恭

【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自】:《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27、仁民愛物

【解釋】: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人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28、水深火熱

【解釋】:老百姓所受的災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30、捨我其誰

【解釋】: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於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31、捨生取義

【解釋】: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2、同流合汙

【解釋】:流:流俗;汙: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

【出自】:《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解釋】: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4、為富不仁

【解釋】: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35、挾泰山以超北海

【解釋】:挾:挾持,夾著;超:超越,跨過。夾著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36、心悅誠服

【解釋】: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7、習焉不察

【解釋】: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出自】:《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38、先知先覺

【解釋】:知:認識;覺:覺悟。指認識事理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出自】:《孟子·萬章下》:「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39、引領而望

【解釋】:引領: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40、一暴十寒

【解釋】: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出自】:《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1、緣木求魚

【解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42、與民同樂

【解釋】: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後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遊樂,共享幸福。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今王四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43、言近旨遠

【解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出自】:《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44、以鄰為壑

【解釋】: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洩到那裡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45、與人為善

【解釋】:與:讚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成人學好。現指善意幫助人。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46、知人論世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47、自暴自棄

【解釋】:暴:糟蹋、損害;棄:鄙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於落後或墮落。

【出自】:《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8、左右逢源

【解釋】: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後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出自】:《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解釋】: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現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自】:《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50、專心致志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相關焦點

  • 50個出自《孟子》的成語,智慧而深刻,和孩子一起長知識!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 這25個成語源於《孟子》,看看來自哪句話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孟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意蘊深刻而又生動形象的成語。專心致志、緣木求魚、出類拔萃、茅塞頓開……這些成語可都是來源於《孟子》,你知道這些成語是怎麼從原文中提煉出來的嗎?一起了解下! 1 截取原文,直用原義 源自《孟子》的成語,大都是直接從原文中截取而成,而且詞義沒有太大改變。
  • 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
    下面就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原文:(選自《孟子》)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段短文的大意是:道在近旁,卻到遠處去尋求;事屬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道在邇而求諸遠」,這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舍易求難。
  • 讀懂《孟子》20條千古名句,受用一生(經典!)
    往事跨越千年,永恆的是智慧, 不變的,是思想。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
  • 這20個智慧成語,原來都來自《出師表》
    《出師表》只有741個字,卻成為千古傳頌的表文。其中包含了許多成語,詩詞君總結了其中的20個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諸葛亮的智慧與對國家的情感吧!【妄自菲薄】【原句】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釋義】意思是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引喻失義】【來源】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
    到了當代,關於孟子性善論的爭論仍一直存在,比較有影響的是臺灣學者提出的「人性向善論」,這種觀點注意到孟子所說的善性主要是指善端,善端有一個成長、發展的過程,故認為孟子不是主張性本善,而是性向善。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如果說性向善,就等於承認善不是在性之中,而是在性之外了,這實際是孟子所批判的「義外」說,與孟子自己主張的「以內」說正好相反。
  • 褒貶逆轉的成語點評之「大而化之」
    (貶)成語來歷及演變過程:【時代】戰國【人物】孟子【事件】孟子評價樂正子【鋪墊】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戰國時期魯國人,孟子的弟子,思孟學派的重要人物。戰國時代儒分為八,其中一派就是「樂正氏之儒」,樂正子還是中國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學記》的作者。
  • 成語出類拔萃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析1月13日答案
    中國古代有很多成語,這些成語最開始的意思你知道嗎?很多玩家不是很清楚,成語出類拔萃是什麼意思?這是螞蟻莊園1月13日的問題,答對可以領取每天一份的180g小雞飼料。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該問題的答案吧!
  • 寧波小學語文常考50個成語造句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
  • 50句詩詞,50個成語,挑戰「成語飛花令」,你能背出幾句?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決賽環節中,超級飛花令難度升級,這次飛的是「成語」,需要選手說出一聯或者一句含有成語的詩句,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走馬觀花」……。50句詩詞,50個成語,挑戰「成語飛花令」,你能背出幾句?
  • 從成語典故看《易經》生存的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展和東西文化的交融,《易經》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文化界、科技界的重視,《易經》中的智慧逐漸被大家重新認識,《易經》文化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希望了解《易經》,從《易經》中汲取生活智慧。《易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易經》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我們的祖先把宇宙中的萬事萬象歸納起來,概括而成的六十四種狀態、六十四種情境。
  • 蘇東坡:你們讀懂了我的這些成語,就讀懂了眉山!
    今天,我們就換個視角 用「東坡造」的成語穿越到現代眉山 跟著「東坡造」成語走一波! 全國首個能源網際網路「矽谷」 眉山加州智慧城森林矽谷
  • 《莊子》中被後人曲解的3個成語,原來也隱藏著虛舟逍遙的智慧!
    閱讀國學經典,增長人生智慧,歡迎來到國學悅讀!莊周夢中的一隻彩蝶,不知讓多少人為之沉醉;莊周書中的那條大魚,不知讓多少人為之讚嘆。莊周,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段子手」,將他的人生智慧融入國學經典《莊子》(又名《南華真經》)之中。
  • 與「羊」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與「羊」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成語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以十二生肖為主的成語更是應用頗多。那麼,帶「羊」字的成語,你又知道幾個呢?除了「亡羊補牢」,你還知道什麼呢?下面,和我們一起學習下吧!餓虎擒羊出自《說嶽全傳》出自清·錢彩《說嶽全傳》第七回:「兄聽得索郎郎的叉盤聲響,使個『餓虎擒羊』勢,叫道:『你敢來麼?』」指像飢餓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樣。比喻迅猛貪婪。舍策追羊出自《莊子·駢拇》語出《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遊。」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大學》建設性提出了「三綱領」,分別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圍繞著這三個目的,分為「八條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 成語出類拔萃的萃是什麼意思 成語出類拔萃的萃是指什麼
    出類拔萃這個成語我們用的還是非常多的,這個萃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願意是指草叢生的樣子,你答對了嗎?螞蟻莊園1月13日答案成語出類拔萃中的萃原意是指草叢生的樣子珠玉滿堂的樣子正確答案:草叢生的樣子小知識:成語「出類拔萃」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 又收集了50個四川話「土成語」,快看看你會說幾個?
    前言  不久前,我們推出了專題文章《50個四川人專用的「土成語」,你會說幾個?》,受到了很多四川老鄉的關注,也有不少人給我們後臺留言,要求繼續收集這些有意思的「土成語」,所以我們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籌備,結合上次留言區裡的補充,又收集了50個四川話「土成語」,與大家分享。  按照老規矩,閱讀前先提個問:這50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四川人常用「土成語」,你懂得起其中幾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