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葉聖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卻養成不得,除掉那兩種習慣,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什麼叫做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
舉例來說,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與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是這些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要用一些強制功夫,自己隨時警覺,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臉漱口,每事硬是要有頭有尾。直到「習慣成自然」,不待強制與警覺,也能行所無事地做去,這些就是終身受用的習慣了。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那就什麼習慣也養不成。而這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倒反成為一種習慣,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這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為什麼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話回答:這種習慣是與其他種種習慣衝突的,養成了這種習慣,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什麼叫做妨害他人的習慣?
也可以舉例來說。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湧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都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但是很關緊要,因為這些習慣都將妨害他人。屋子裡若有人在那裡做事看書,他們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聲,他們的心思擾亂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你的痰裡倘若有些傳染病菌,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病菌就有傳染給張三或李四的可能,他們因而害起病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所以這種習慣是「妨害他人的習慣」,最要不得。在「習慣成自然」之後,砰的一聲與撲的一聲將會行所無事,也就是說,妨害他人將會行所無事。一個人如果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願意妨害他人,給他人不好的影響,就該隨時強制,隨時警覺,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不問屋子裡有沒有人,你推門進去總是輕輕的,不問你的痰裡有沒有傳染病菌,你總是把它吐在手絹或紙片上,這樣「習慣成自然」,你就在推門與吐痰兩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推廣開來說,凡是為非作歹的人,他們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許多,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包括,他們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們不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他們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們就成了惡人。如希特勒、墨索裡尼、日本軍閥,是頭等的惡人,其他如貪官、汙吏、惡霸、奸商,也都是惡人中的代表角色。這些惡人向來為人們所痛恨,今後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許他們立足。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習慣不嫌其多,只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他是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
蔣勳,他是當代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稱為「唯一偶像」。沒有人可以完全定義他的身份,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傳奇。
他的人生,簡直是開了掛
蔣勳生於西安,父親是黃埔軍官,母親是滿清貴族。
1949年,年幼的他隨父母舉家逃到臺灣,在慌亂的遷徙中,曾經的貴族後裔淪落到身無分文。但天資聰穎的他,人生簡直跟開掛一樣:出詩集、寫小說、開畫展、做主持、當教授、環球旅行,遍訪名家大師...是當之無愧的「斜槓大魔王」。
貫通藝術、美學、文學、繪畫等領域,他涉獵廣泛,並且都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
他寫作,著作等身。四十餘年來,他發表作品數十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他的《蔣勳說紅樓夢》連續三年被央視《讀書》欄目評選為大眾喜愛的50種好書;《生活十講》撫慰過監獄裡無數個失落的靈魂;《美的沉思》被譽為臺灣版的《美的歷程》...
他繪畫,執教名校。早年專攻西洋美術,期間舉辦過無數次個人畫展。更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是臺灣知名的美學教育家。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灑脫。當了七年的美術系主任,因看見一個學生在草地上讀詩集,為之動容,他捨得辭去;馬英九力邀他出任臺北文化局長,他認為龍應臺更適合,也捨得拒絕。
他是林青霞唯一偶像,半顆安眠藥
在林青霞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蔣勳救過她的命。
當時,林青霞的父親病重,她夜夜失眠,香港八卦雜誌拍到她進出心理診所,大大的標題是「林青霞情緒失控,到精神科求醫…」
友人為了安慰她,送她一套蔣勳的有聲書。她一聽就入迷。此後,不論多忙,每周五都要從香港飛到高雄,聽蔣勳講文學,說紅樓。聽到動情處,不覺淚流滿面。她說,「你們把我當偶像,而我的偶像是蔣勳老師,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我不想把文學、藝術弄得那麼偉大」
談及這位大明星學生,蔣勳卻很淡然:「我不想把文學、藝術弄得那麼偉大,但有時候有那麼一個安慰的時刻,對她的心情很重要。我覺得文學是一種救贖,在人生的關口有時一句詩或一張畫就可以讓她過關。」
的確,蔣勳談文學,總會有一種特別的魅力。
他Hold住大題目:孤獨、傳統、儒家文化。但他在丟出那些壓得死人的大話之前,會鋪墊出許多細細碎碎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情緒……所以那些「大話」也變得真摯,有說服力。」
他也喜歡談名家:曹雪芹、李白、杜甫...但不是簡單枯燥地注釋,而是讓這些名家走下神壇,化身成我們自己、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家長、我們身邊的小人物。
所以,愛聽蔣勳講文學的,不止是大學生和文化人,也不僅是大明星、企業家和貴婦,還有街邊的白菜攤販,路上的貨車師傅。
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文化教父。
現在,蔣勳老師推出了八部經典人文作品,想要用他醇厚的聲音,將文學之美,送入我們的心底。
《蔣勳細說紅樓夢》:半生研習一部紅樓,160個小時娓娓道來
《蔣勳私藏:中國文學之美》:文學是我們探索生活美學的入口,我們通過漢字跨越時空,與過去的人相會,甚至感受幾千年前的情感與生命
《孤獨六講》:如果孤獨曾是一種不得以而為的狀態,那麼蔣勳先生的敘述中,它成為了使生命飽滿的要素,六節課重塑你對孤獨認知
《蔣勳講中國文學三部曲》:從詩經到唐詩;從唐詩到元曲;從文言到白話:不單是從古至今的藝術脈絡,而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
《蔣勳聊藝術大師》:從詩經到唐詩;再現一位位文學巨匠的人生歷程,體悟光鮮作品背後的辛酸種種
《美的沉思:蔣勳20年經典力作》:蔣勳鼓勵你找尋屬於自己的美學理解,不依附他人,不盲從名流,只遵從自己的內心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著你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聲音,溫暖了你落寞的寒夜。」希望你聽了這個聲音,再看到這句話時,腦海中第一刻浮現的,就是蔣勳先生。
戳閱讀原文,聆聽蔣勳老師的誠意之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