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2020-11-30 搜狐網

原標題:葉聖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卻養成不得,除掉那兩種習慣,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什麼叫做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

舉例來說,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與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是這些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要用一些強制功夫,自己隨時警覺,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臉漱口,每事硬是要有頭有尾。直到「習慣成自然」,不待強制與警覺,也能行所無事地做去,這些就是終身受用的習慣了。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那就什麼習慣也養不成。而這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倒反成為一種習慣,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這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為什麼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話回答:這種習慣是與其他種種習慣衝突的,養成了這種習慣,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什麼叫做妨害他人的習慣?

也可以舉例來說。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湧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都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但是很關緊要,因為這些習慣都將妨害他人。屋子裡若有人在那裡做事看書,他們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聲,他們的心思擾亂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你的痰裡倘若有些傳染病菌,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病菌就有傳染給張三或李四的可能,他們因而害起病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所以這種習慣是「妨害他人的習慣」,最要不得。在「習慣成自然」之後,砰的一聲與撲的一聲將會行所無事,也就是說,妨害他人將會行所無事。一個人如果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願意妨害他人,給他人不好的影響,就該隨時強制,隨時警覺,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不問屋子裡有沒有人,你推門進去總是輕輕的,不問你的痰裡有沒有傳染病菌,你總是把它吐在手絹或紙片上,這樣「習慣成自然」,你就在推門與吐痰兩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推廣開來說,凡是為非作歹的人,他們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許多,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包括,他們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們不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他們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們就成了惡人。如希特勒、墨索裡尼、日本軍閥,是頭等的惡人,其他如貪官、汙吏、惡霸、奸商,也都是惡人中的代表角色。這些惡人向來為人們所痛恨,今後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許他們立足。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習慣不嫌其多,只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他是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

勳,他是當代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稱為「唯一偶像」。沒有人可以完全定義他的身份,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傳奇。

他的人生,簡直是開了掛

蔣勳生於西安,父親是黃埔軍官,母親是滿清貴族。

1949年,年幼的他隨父母舉家逃到臺灣,在慌亂的遷徙中,曾經的貴族後裔淪落到身無分文。但天資聰穎的他,人生簡直跟開掛一樣出詩集、寫小說、開畫展、做主持、當教授、環球旅行,遍訪名家大師...是當之無愧的「斜槓大魔王」。

貫通藝術、美學、文學、繪畫等領域,他涉獵廣泛,並且都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

他寫作,著作等身。四十餘年來,他發表作品數十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他的《蔣勳說紅樓夢》連續三年被央視《讀書》欄目評選為大眾喜愛的50種好書;《生活十講》撫慰過監獄裡無數個失落的靈魂;《美的沉思》被譽為臺灣版的《美的歷程》...

他繪畫,執教名校。早年專攻西洋美術,期間舉辦過無數次個人畫展。更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是臺灣知名的美學教育家。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灑脫。當了七年的美術系主任,因看見一個學生在草地上讀詩集,為之動容,他捨得辭去;馬英九力邀他出任臺北文化局長,他認為龍應臺更適合,也捨得拒絕。

他是林青霞唯一偶像,半顆安眠藥

在林青霞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蔣勳救過她的命。

當時,林青霞的父親病重,她夜夜失眠,香港八卦雜誌拍到她進出心理診所,大大的標題是「林青霞情緒失控,到精神科求醫…」

友人為了安慰她,送她一套蔣勳的有聲書。她一聽就入迷。此後,不論多忙,每周五都要從香港飛到高雄,聽蔣勳講文學,說紅樓。聽到動情處,不覺淚流滿面。她說,「你們把我當偶像,而我的偶像是蔣勳老師,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我不想把文學、藝術弄得那麼偉大」

談及這位大明星學生,蔣勳卻很淡然:「我不想把文學、藝術弄得那麼偉大,但有時候有那麼一個安慰的時刻,對她的心情很重要。我覺得文學是一種救贖,在人生的關口有時一句詩或一張畫就可以讓她過關。」

的確,蔣勳談文學,總會有一種特別的魅力。

他Hold住大題目:孤獨、傳統、儒家文化。但他在丟出那些壓得死人的大話之前,會鋪墊出許多細細碎碎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情緒……所以那些「大話」也變得真摯,有說服力。

他也喜歡談名家:曹雪芹、李白、杜甫...但不是簡單枯燥地注釋,而是讓這些名家走下神壇,化身成我們自己、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家長、我們身邊的小人物。

所以,愛聽蔣勳講文學的,不止是大學生和文化人,也不僅是大明星、企業家和貴婦,還有街邊的白菜攤販,路上的貨車師傅。

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文化教父。

現在,蔣勳老師推出了八部經典人文作品,想要用他醇厚的聲音,將文學之美,送入我們的心底。

《蔣勳細說紅樓夢》半生研習一部紅樓,160個小時娓娓道來

《蔣勳私藏:中國文學之美》:文學是我們探索生活美學的入口,我們通過漢字跨越時空,與過去的人相會,甚至感受幾千年前的情感與生命

《孤獨六講》:如果孤獨曾是一種不得以而為的狀態,那麼蔣勳先生的敘述中,它成為了使生命飽滿的要素,六節課重塑你對孤獨認知

《蔣勳講中國文學三部曲》:從詩經到唐詩;從唐詩到元曲;從文言到白話:不單是從古至今的藝術脈絡,而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

《蔣勳聊藝術大師》:從詩經到唐詩;再現一位位文學巨匠的人生歷程,體悟光鮮作品背後的辛酸種種

《美的沉思:蔣勳20年經典力作》:蔣勳鼓勵你找尋屬於自己的美學理解,不依附他人,不盲從名流,只遵從自己的內心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著你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聲音,溫暖了你落寞的寒夜。」希望你聽了這個聲音,再看到這句話時,腦海中第一刻浮現的,就是蔣勳先生。

閱讀原文,聆聽蔣勳老師的誠意之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葉聖陶:寫童話的教育家(二)
    甲用這樣的方法,乙用那樣的寫法,兩種寫法截然不同,只要能打動讀者的心,那就同樣的好。如何寫「物」童話寫所有的「物」各有活動,或幹好事,或幹壞事,各有思想感情,智勇*險,喜怒哀樂,兼容並陳,給孩子們展示一個想像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童話世界,這不僅使他們感到滿足,更重要的還在於啟發他們的想像。
  • 一百年前從事小學教育的葉聖陶
    淺言之,先要學生明曉學習的科目和目的,這樣就能堅定學生和他的家庭對上學的信心;堅定了信心,學生才會好好學,就可以用學到的知識影響到他的家庭;這樣幾十個家庭就可以改變舊有的不良習慣,其餘的家庭也會隨之效法,這個責任可不輕淺啊!"葉聖陶和幾個同學在一起議論,覺得做小學教師雖不是他們的志願,但是這個職責並不"輕細",只有在工作中去"找尋樂趣"了。
  • 好習慣養成其實很簡單 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講,就是培養習慣」。好的習慣並非與生俱來,而需要後天培養形成,一個人從幼時起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將使其終身受益。具體來說,如從小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能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從長遠角度看,這樣的好習慣在未來能幫助他在事業及人際交往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 從「多加一雙筷子」做起,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新華社南寧3月11日電(記者向志強)廣西北海等地近日陸續開展「公筷行動」,在餐館、機關食堂、農村集體聚餐場所等推廣使用公筷,並號召家庭用餐也使用公筷,倡導大家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沉重的健康公開課,讓我們再次審視那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 葉聖陶教孩子寫作文這種畫風,批改稿被蠟紙刻印,發給老師當範本
    葉聖陶。新華社供圖一進門,濃濃的懷舊氣息便撲面而來:老式電風扇、舊鐘錶、鉛筆盒,各個時期的中小學生作文、畢業證、獎狀,以及《小說月報》、《散文》、《語文學習》等舊雜誌……一本《跟葉聖陶學習批改作文》,吸引了我的注意。這是葉聖陶批改作文的二十個案例,黑、紅兩色套印,黑色為原文,紅色是修改,完全按照批校稿原樣印刷。
  • 一個男人越沒錢,越要逼著自己養成這3個習慣,好運自然來
    一個男人越沒錢,越要逼著自己養成這3個習慣,好運自然來世界上總共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另一種則是富人,一個沒錢,一個家財萬貫。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無非是因為習慣不同。絕大部分人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或者說同樣階層。沒有誰比誰更有價值,也沒有誰比誰更優秀。大家都是出身普通,為什麼別人能夠成為億萬富翁,而你卻碌碌無為?難道不應該找找自己的原因嗎?
  • 葉聖陶老先生在蘇州有一片農場?
    葉聖陶老先生在蘇州有一片農場? 葉聖陶 葉聖陶先生1894年出生於蘇州城內懸橋巷一個清貧的家庭,他在草橋中學畢業後,便在蘇州城內幹將坊言子廟小學當了教師。1915年經郭紹虞介紹,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小學教國文,1917年初,又應同學吳賓若、王伯祥之邀,到甪直鎮的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開始了他對教育的探索——「我真正意義上的教師生活是從甪直開始的」。
  • 葉聖陶中學前新添2座公交便民候車亭
    近日,在新投入使用的蘇州市葉聖陶中學東側,悄然建起兩座公交站臺候車亭,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們在此休憩。正在候車的家長們紛紛點讚,「這項民心工程真是便民又舒心。」蘇州市葉聖陶中學校是由蘇州市教育局重點打造的初級中學,位於姑蘇區白洋灣街道聯洋街,去年9月,這所高規格的中學校首次招生投入使用。前期,周邊道路在維修,學校前僅東側虎殿路有一處公交站點,且是單豎的一根公交站牌杆,家長候車時常難抵風雨,學生候車也存在一定風險。
  • 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教育良機不可錯過
    小學階段是各種習慣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於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有利於知識的習得,有利於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養成。如果不是習慣,許許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
  • 養成良好習慣 塑造優秀品格 力求全面發展
    高一年級始終堅持以學校的辦學理念為指引,以培養具備一顆心——仁愛之心,兩個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創造力的文明人為己任,「以學生成長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年級理念,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思路,圍繞「踐行品格教育,細化班級管理」的德育主線,狠抓養成教育
  •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與葉聖陶友誼長達半世紀
    葉聖陶對丁玲的扶持     中國現代文學館丁玲書房裡掛著一幅葉聖陶書贈丁玲的詞,十分引人注目。上面的內容是這樣寫的:啟關狂喜,難記何年別,相看舊時,容態執手無言說,塞北山西久旅,所患惟消渴。不須愁絕,兔毫在握,賡續前書尚心熱。回思時越半紀,一語彌深切。那日文字因緣,註定今生轍。更憶錢塘午夜,共賞潮頭雪。
  • 「聰明人,不會徒勞無功」:養成這4種習慣,避免「窮忙」一生
    養成這4種習慣,避免自己「窮忙」一生。做好計劃再實行計劃有多重要,這個不言而喻。沒有計劃地做事,只不過像是一隻無頭蒼蠅,只能亂飛亂撞,根本找不到目標。雖說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但有計劃的情況下,即便發生意外,可還是能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不至於全盤皆輸。這就是計劃的作用,它在我們人生之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 開學第一課:小學一年級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 曾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孩子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習慣帶來好的學習結果,良好的結果又反過來促進好習慣的保持,從而讓孩子在正向的循環中,避免挫折感,積累成就感,從而愛上學習。小學一年級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
  • 葉聖陶寫出了我國第一個童話故事和主持編纂了第一部新華字典
    而我國的童話故事是葉聖陶所寫的《稻草人》,形象化的把稻草擬人化,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本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這個時候新文化才剛剛興起,而葉聖陶把目光投放在了兒童文學的身上,非同尋常。    葉聖陶的生活軌跡主要是和文藝、編輯、教育緊密相連,編寫過小學國文課本,發表過小說、新詩、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
  • 耕田倉廩實,磨礪劍鋒出——萊山第一初級中學習慣養成喜獲成效
    耕田倉廩實,磨礪劍鋒出——萊山第一初級中學習慣養成喜獲成效 2020-10-20 16:17:55 來源:水母網
  • 《天道》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從小到大都在養成習慣,習慣讓我們找到文化認同,性格是一個人的精氣神,人可以迷茫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性格。學會讓別人尊重你,要不你像別人一樣優秀,或者你也在往優秀的路上一步一步堅定踐行自己心中的信念,我們必須改變自己,不然局限性讓我們寸步難行。神,指的是神妙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就是一個字: 變。「神即道」就是「變即道」。
  • 巴菲特的忠告:人生在世,養成這2種習慣,勝過繼承億萬財富
    其實,我們慢慢長大後才會發現,很多習慣和觀念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股神」巴菲特就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作為世界上頂頂有名的富豪,很多人會想,若是生在這樣的家庭就好了,就不用奮鬥了。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巴菲特卻將自己絕大部分財富捐給了慈善事業,並公開表示過「你們(指他的兒女)要是能從我手中分的一美元算你們走運」。
  • 教你10招幫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在上小學前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的一些寫作業以及學習的好習慣,這樣才能讓家長輕鬆的度過小學6年。【1】要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在孩子剛開始寫家庭作業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幼小銜接班),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的習慣。這個寫作業的習慣一定要和全家人一起商討過的,而不是爸爸或是媽媽一個人和孩子的約定。
  • 養成抄摘經典之句習慣,對提高寫作能力有好處
    在實生活中,有不少寫作者喜歡摘抄,當讀書時遇到一些精彩之句時便記在本子上,日積月累,摘抄的好習慣就養成了,摘抄的內容也多了,摘抄本就成了知識的寶藏,這是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每當有時間時拿出來看一看,對提高寫作能力是大有好處的。有的人雖說喜歡看書,但不喜歡摘抄,這樣讀書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 讀風推薦|葉聖陶談作文:文章寫的就是生活本身
    原標題:讀風推薦|葉聖陶談作文:文章寫的就是生活本身 導讀: 葉聖陶是一個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他「一直留意語言」(《〈葉聖陶選集〉自述》),以平實、質樸、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