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各種習慣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於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有利於知識的習得,有利於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養成。如果不是習慣,許許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以為教育可以把學生所需要的全部給他們,學生出了學校再不用自己探討追求了。這種認識是根本不對的。」葉老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學生在學校期間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一、語文學習應著力培養的學習習慣
1.提前預習的習慣。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麼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於新知識地接受。
預習可以有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學期預習,是在發下新書後,學生們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特別好奇的情況下進行,可對課本目錄做一個大體的瀏覽。周預習,學生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緻。讓學生往後看書,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特別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緻,那麼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20分鐘即可。
2.細心觀察的習慣。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只有善於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觀察習慣的培養,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遊看風景等,大人在學生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籠統地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學生說說杏與桃子有何異同。其次,課堂中的學習中同樣需要細心觀察。觀察可以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
3.勤於動筆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於動筆。平時讀自己的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子,讓學生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註,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註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數日,就養成習慣了。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後可以逐漸複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關鍵是培養習慣。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
4.質疑發問的習慣。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向老師質疑、發問。沒有弄懂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於開口,要善於發問、大膽地問。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問詢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
由於文章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這時學生會提出:誰和時間賽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麼偏偏要和它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結果怎樣等問題,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概括為以下三個問題: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麼要和它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麼偏偏要和它賽跑?問題確定後我讓學生選擇最想探究的問題,自由結合組成探究小組並迅速確定每個人的角色。這樣就為下邊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難的字詞,教師不要馬上說出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工具書,以逐步形成習慣。這是素質教育要求」授之以漁一的體現,為學生在讀課外書時,遇到不懂的字詞,能自覺地查一查工具書,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讓學生經常帶好《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一類常用的工具書。給學生做榜樣,遇到生字、生詞,請教不會說話的老師,還可以跟學生進行查字典、詞典比賽。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比如,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不必去請教老師,到相關的工具書裡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許多工具書查閱方法都有所不同,應該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
6.背誦的習慣。南宋傑出的教育家朱熹說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又說:「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筆者不贊成死記硬背,但是記誦確實是青少年在記憶的黃金時期的一個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語文課本所選的中國古典詩文,讓學生儘量都記誦過。學生如果能夠記誦大量的古典詩文,將會受益終身。這也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良好教學方法。對於一些常見常聞的歷史典故、藝術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記,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複習整理的習慣。定期整理複習有許多好處:第一,可以溫故知新,舊的知識中包涵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第二,可以避免遺忘。第三,可以把種種表面不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系統,使眾多知識相互貫通,甚至可以做到觸類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業前,將當天學過的知識及時瀏覽一遍。
學會運用表格來複習整理。每周末,及時將所有知識進行一次系統整理。運用表格的過程,實際就是重新消化知識,疏理成體系的過程。學會對著教材的目錄、章節題目,進行回憶整理。目錄、章節就是知識的提綱。
8.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現在許多部門在招聘人才時,特別申明,應聘者的簡歷和應聘書必須手寫,不能用電腦打,就是想通過應聘者親手寫的字,來審視一個人的一些內在品質。所以從小要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養成這一習慣可以從最基本處著手,讓學生從剛開始學著寫字時,就把每個字的筆畫、筆順寫準確。
讓學生學習一點書法,不是為了讓他去參加書法比賽,而是讓他懂得什麼樣的字,是漂亮、美觀、大方的。讓學生買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掛在學生的房間裡。批改學生作業、試卷時,不要只注意內容的對否,還要檢查他們的字寫得是否工整、漂亮。我縣近幾年的語文期末考試題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學生寫字質量。學生讀書、看報時,指導學生不要只注意欣賞書報文字的內容,還要注意審視字體、書法的是否美觀,上街時,注意欣賞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帶學生去參觀書法展覽。
9.廣泛閱讀的習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再閱讀。」因此,我們要不斷挑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他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我們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對引領學生的閱讀大有裨益。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操作步驟
1.耐心發動,逐漸加速。會開車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天氣冷時,車打著火後要過一會兒才能快速行駛,一打著火就快速行駛反而會滅火的。一個人培養習慣也是如此,要循序漸進。一開始先朝著理想目標動起來。一次行動的價值要超過一百句口號,一千次決心。一個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如果能說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習慣成自然了。
2.控制時空,約束自己。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3.偶有偏離,及時調整。學生多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克服壞習慣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現自己的字寫得不規範了,發現上課時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發現自己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劃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4.進入軌道,自由飛行。按照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啟動,繼而逐漸加速,在行進中不斷調整,最後進入軌道。這就像衛星一樣,一旦進入軌道,就再也不會走走停停了,就會沿著軌道不停地飛行。進入軌道以後,你就仿佛進入了自由王國,你再不必著意約束自己,而是順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質習慣養成的關鍵
習慣的形成要經過反覆的訓練。狄慈根說:「重複是學習之母」。而在不斷「重複」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這種困難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如學習中的鬆懈、疲沓、漫不經心、索然。寡味、教材難度大等。為了克服上述種種消極心理因素,可以通過某些心理素質的強化作用予以解決。
1.培養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學習習慣的養成必須強化對自己意志的培養和鍛鍊。(1)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決不隨便找理由原諒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務。這樣就會從每次的勝利完成任務中,提高信心,養成習慣。(2)以名人的學習方法及讀書故事作為自己行動的借鑑,並以他門的箴言、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以此督促自己,養成習慣。(3)經常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經常和周圍比自己學習強的同學比較,找出自己的差距,奮力追趕,養成習慣。
2.激發興趣。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有一定的興趣來輔助和支撐。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當自己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創造美好的人生時,內心就會產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2)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興趣與情感的關係極為密切,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增強對學習的興趣。一個學生如果懶於學習,不願思考,就難以養成好學深思的習慣。(3)廣泛參加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夠不斷地滿足並不斷地引起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例如讀寫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等。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種子,便會有行為的收穫;播上了行為的種子,便會有品德的收穫;播上了品德的種子,便會有命運的收穫。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現在有些學生往往因為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因此我們應致力於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挖掘出學生的智力潛能,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