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我們過著高效、不健康的生活,我們或許不太喜歡自己,有想改變卻改變不了的壞習慣,比如熬夜,吃太多垃圾食品,做的健康卡永遠浪費掉。大多數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習慣是什麼,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更多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太好,是因為習慣在操縱。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習慣性的行動。比如,經常熬夜,每天必須喝咖啡,磨磨蹭蹭。
我們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選擇似乎是精心決策的結果,其實不然,其中大部分是習慣的力量。杜克大學2006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人每天有40%的行為是習慣促成的。那麼,習慣究竟如何運作?哪些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才能改造自己的習慣?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習慣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本書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是普立茲獎獲得者,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
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模糊,刷手機,還是進廚房拿麵包吃,先洗臉,還是刷牙,出門前有什麼話要對家人說,開車哪條路上班?坐辦公室看郵件,下班回家的時候,是做飯,還是做運動,還是倒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稍微休息,我們每天做的大部分選擇,看起來都很熟悉,其實是習慣性的。
一、習慣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選擇似乎都是精心考慮的決策結果,其實不然。杜克大學200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由決策促成的,而是出於習慣。那麼習慣是如何運作的呢?
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大腦的結構。在大腦深處,也就是脊椎和大腦結合的位置,這裡有著原始的結構,它們控制著你的自動行為,比如呼吸和吞咽。大腦骨的中心是一個高爾夫大小的組織塊,這個組織塊與哺乳動物腦部一樣,這就是基底核。
1.再複雜的行為,都能變成習慣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學會倒車時有多專心嗎?打開車門,調整座椅,插入鑰匙,調整觀察窗,踩下剎車,掛上倒檔,計算距離,踩下油門。但是當你變得熟練後,你幾乎不需要考慮每次都開車上街,每一個動作都是自然發生的。不管這種行為有多複雜,經過數百萬年進化的人體組織也能把它變成習慣。這就是偉大習慣的力量。這足以引發一場關於習慣的科學革命。現在,來自歐美著名大學和大型跨國企業如寶潔、微軟和谷歌的研究人員都參與其中,試圖解開以下謎團:大腦中儲存的習慣信息在哪裡?習慣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改變習慣?
2.習慣模式一開啟,大腦就偷懶
習慣有助於大腦獲得更多的休息。多快節約大腦的工作效率,不再考慮基本的行動——比如走路前左腳還是右腳,寫字前左手拿筆還是右手拿筆,空出空間創造更多的發明。另外,高效工作的大腦所需要的空間很少,人的頭也很小,因此容易出生嬰兒,母子的死亡率也會降低。但是,如果大腦不知道時機而偷懶的話,也有問題。比如速度快的汽車闖進來,可能無法避免。因此,人的基底核能夠發展智慧系統,決定何時開啟習慣模式,何時停止,剝奪其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