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全民測體溫,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

2020-11-25 北青網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9日訊 在越來越多的市民在關心體溫升高的同時,「在線問診」後臺監測到,宅家這半個月以來,超過800條的市民提問,問的是: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

換在半個月之前,後臺編輯部的同事們之間互相調侃,宅久了,體溫變低了,會不會有什麼事?大家會一笑而之:不就是低體溫,只要不高不就可以了,未免有點太小題大做了?難不成低體溫還會得病?

當時也就是彼此之間的一句玩笑話。

但是,現在「戰疫」期間,武漢全民開始測量體溫了,這低體溫還真的不是個簡單的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教授表示,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後,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 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越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儘管大家都宅著,請趕緊結束你的各種躺,科學地動起來,吃起來,思起來……讓自己擁有一副健壯的體魄,何愁戰勝不了病毒?

整理「在線問診」留言錄:

56歲 男 體溫35.7度 有時頭疼 正常嗎?

【留言內容】肺部有一點灼燒感 胃感覺脹氣 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 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 前天喉嚨發炎 過了一天好了 今年21歲

【留言內容】1月21日從武漢回信陽。2月4日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

「我的體溫只有35.6℃,正常麼?」「我孩子的體溫37.2℃,是發燒了麼?」「我的體溫一天內怎麼時高時低?」「看到網上說,體溫高一些,意味著免疫力強一些,是這樣的麼?」……武漢市2月6日開展全民監測體溫,全面排查新冠肺炎以來,市民對體溫呈現出從未有過的關注度。

體溫,是衡量人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知道,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慢性病還是急性病,進入醫院醫生做的第一件事,通常都是測量一下患者的體溫。身體不舒服了,我們也會測一下自己的體溫。2月9日,針對市民對體溫的諸多疑惑,長江日報-長江網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

體溫多少為正常?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稱為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正常值範圍為:口腔舌下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36.5℃-37.7℃比口腔溫度高(0.2℃-0.5℃),腋下溫度36.0℃-37.0℃。

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個體的絕對數值。每個個體的基礎體溫是不一樣的,因此,相同的溫度,對於一個人來說可,可能是正常的體溫不會引起不適,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發燒。基礎體溫一般是在睡眠6-8小時後,無任何幹擾,如起立、活動、進食等的情況下,立即測量的口腔溫度,夜班工作者可於睡眠6-8小時後測量。

如何測體溫?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測量體溫,以水銀溫度計為準。測體溫時,應先將體溫計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籤蘸酒精擦拭消毒,然後挾在腋下5分鐘。讀取體溫計數值時,眼睛應與水銀最高處在同一平面。電子體溫計雖然便捷安全,但易出現誤差,可以在水銀溫度計測量出的體溫上進行加減,從而減少誤差。

體溫為何會忽高忽低?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

年齡因素: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時間因素:一般清晨2時-5時體溫最低,下午5時-7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情緒與運動: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氣溫的變化,進食等均可使體溫產生波動。

體溫低免疫力就差嗎?

近日,網上盛傳,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自19世紀以來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5-6倍。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我們在臨床上把37.3℃才作為兒童發燒的溫度,我們對非發熱疾病的患兒測量體溫時,幾乎都低於37℃。但是否在200年間就下降了0.4℃,目前尚無統計數據支持。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教授: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後,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越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如何提高體溫?

【每天泡腳】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臨床流行病學教授廖皓磊:加強運動、營養,的確可以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提高基礎體溫。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運動、營養需要長期堅持。面對新冠肺炎,我們要想提高體溫,增強免疫力,需要通過物理療法和行為療法:冬季最好戴帽子,每天泡腳洗熱水澡,多喝熱水。現在大家宅在家裡,無事可以泡泡腳,一天三次不為過。

【溫柔運動】

武漢市第四醫院運動醫學專家張青松介紹:如果排除測量有誤,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不是病態。它對身體的健康沒什麼影響。運動是可以短暫提升體溫的,運動時肌肉收縮導致機體產生熱量比較多,散熱隨著機體出汗,神經調節,血管擴張等一些因素也會隨之增加。當產熱增加的幅度大於散熱增加的幅度時,就會出現體溫升高,體溫升高的程度與運動的強度有關係,運動後經過喝水、休息、洗澡等一些措施會使體溫下降,主要是出汗散熱,神經調節等因素有關係,經過1-2個小時就能恢復到正常。

這類低體溫人,他運動完後恢復平靜之後,他的體溫還是會回落到他平常的這個水平,這屬於正常,不需要特別關注。

據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的運動對免疫力提高自然是起正向作用。運動對心肺功能、慢性疾病有明顯改善作用。長期適量運動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但是在進行高強度運動的3~72小時,會處於免疫「空窗期」,比平時更容易遭受病原體感染。

所以目前在疫情下,不提倡臨時抱佛腳開展高心率、高強度的運動,這樣反而會降低抵抗力。

研究表明,高強度運動時雖然會刺激白細胞數量的上升,但是在身體內流動的成熟的(能殺毒的)白細胞卻更少,白細胞的功能會下降。另外,巨噬細胞的特性在運動後到運動一小時後也會從抗炎轉變為促炎效果。不僅無助於建立免疫防線,也損失了「戰鬥力」。

所以,平時沒有健身習慣的小夥伴就不要急於擼鐵或上跑步機上得大汗淋漓。年輕人在家做做平板支撐、伏地挺身,在跑步機上快走,中老年人可打太極、做養生操,女士跳跳有氧操、做瑜伽等30分鐘左右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時心率在120至150之間比較好,既達到運動效果,又不超過普通市民的身體承受能力。

【「打折」膳食寶塔】

晚上熬夜刷手機,緊跟最新資訊;早上睡到11點起床,煮一碗餃子當早午飯,下午6點再吃稀飯配鹹菜當晚飯。獨自隔離在漢的陳小姐對自己生活安排挺滿意:工作日經常在外吃飯,不健康還增肥,現在宅在家裡活動量減少,一日兩餐吃得清淡,正好控制體重。

記者採訪發現,近半個月「宅家」生活,不少市民的飲食習慣有變化。即使是有孩子的家庭,也在所難免。一日三餐變二餐最常見。

熬夜、飲食單一化,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會不會影響健康、降低身體抵抗力?怎麼吃才能既保證營養、又不增肥?

「城市留言板」問診專家庫成員、武漢市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許淑芳副主任醫師是中國營養學會註冊營養師,同時也是內分泌學碩士、消化內科博士、營養學博士後。

許淑芳主任認為,居家隔離期間,普通市民日常活動量減少,如果擔心發胖,可參照「膳食寶塔」來安排生活。

減:可適當減少主食、油脂,減少熱量攝入。普通成人每天應吃250克~400克主食,想避免長胖,可按下限控制在250克左右。體型較小、熱量需求量少的人,可以適當再減少,但不要少於150克主食。

保或加:肉蛋奶菜不可少。對抗新冠病毒,人體免疫力很重要,得確保蔬菜、蛋白質的攝入。儘量多吃深色綠葉菜,每天保證1個雞蛋、1袋牛奶。如果有需求,蛋白質、蔬菜、水果和飲水可以適當增加攝入。

規律:不主張一日兩餐,最好按平時規律,一天至少吃三餐,中餐或晚餐分量適當減少。蛋白質要三餐均衡分配。

人口較多的家庭,建議採取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每人用專用的碗筷。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責任編輯:張琳(EN049)

相關焦點

  • 你了解人體體溫嗎?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2月6日,武漢開啟全民測量體溫。最近,「在線問診」後臺監測到,超過800條的市民提問:「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針對市民對體溫的諸多疑惑,長江日報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1月31日,漢陽區龍陽街辦事處,保安給工作人員測體溫 長江日報記者金思柳 攝體溫多少為正常?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還有在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就越強的說法,又是否真實?關於體溫的一些知識,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一般來說,正常體溫的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的不同,標準也就不相同了。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是真的!這幾點提醒必看
    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前天喉嚨發炎,過了一天好了,今年21歲。1月21號從武漢回信陽。2月4號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我的體溫只有35.6℃,正常麼?」「我孩子的體溫37.2℃,是發燒了麼?」「我的體溫一天內怎麼時高時低?」
  • 嬰兒體溫多少算正常?提醒:三個部位溫度不一樣,教你正確測量
    寶寶在成長中,避免不了會發燒,而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很多時候給寶寶測體溫時都拿捏不準,而這也影響了對一些疾病的判斷。對於如何判斷寶寶體溫是否正常,怎麼給寶寶測體溫算是正確,新手爸媽有必要了解以下的內容了。
  • 體溫多少度算發燒?
    臨床上通常以口腔、直腸或腋窩的溫度代表體溫。通常測量體溫的常規方法有口測法、腋測法、肛測法。所用體溫計有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近年來還有耳測法、額測法,所用體溫計為紅外線體溫計;耳測法是使用紅外線耳式測溫計測量鼓膜的溫度,此法多用於嬰幼兒;額測法是使用紅外線測溫計測量額頭皮膚溫度,此法僅用於體溫篩查。使用水銀體溫計測景體溫常用的三種方法。1、口測法:將消毒過的體溫計頭端置於患者舌下,囑其緊閉口後,用鼻呼吸,5分鐘後取出並讀數。正常值為36.2-37.2℃。
  • 37℃體溫已成為歷史:目前人類體溫普遍偏低,這意味著什麼?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持續中,口罩、消毒液、量體溫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現在無論出入哪裡都需要測量體溫,但是有時體溫在37攝氏度左右,有時候卻只有35度多,這是為什麼呢?體溫低的原因有是什麼?體溫的高低對人體的影響有哪些?
  • 測量體溫有幾種方法?原理是什麼?
    正常體溫是大多數人在正常情況下的平均體溫,大約在37°C(98.6°F)。每個人體溫會在此正常值上下浮動1°F(0.6°C)。 正常體溫的變化與你的活動量和一天的時間有關係,也和體內荷爾蒙激素的分泌有關係。比如當女人排卵或者來例假時體溫會有更大的升高和降低。
  • 體溫多高算是發熱?關於測量體溫,一次講清楚!
    體溫多高算是發熱?關於測量體溫,一次講清楚!但是對於測體溫這件事,很多人其實並不太明白,比如:體溫多高算是發熱?以 37 攝氏度劃分健康和發熱合理嗎?體溫怎樣測比較準確呢?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體溫上升不一定代表發熱。雖然人類是恆溫動物,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體溫也會所有波動。01哪些因素會影響體溫?
  • 體溫篩查儀廠家——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自2020年元月疫情爆發以來,防疫物資必不可少,體溫檢測儀器——成為大多數企業疫情防控的「必備之需」。作為主要生產智能體溫檢測紅外熱像儀等產品的智能製造企業,武漢格物優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物優信」),關鍵時刻為武漢疫情防控貢獻了一份不可缺少的力量。
  • 體溫多少算發燒?燒到多少度需要用藥?很多人都沒有做對
    那麼,體溫在多少攝入度算發燒?大多數人都覺得正常體溫是37度,就會產生一個誤會,覺得超出37度就算是發燒。事實並非如此,37度不是標準的體溫,要知道測量體溫的地方不一樣,測出的正常體溫也就會有差異。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幾個,分別是口溫、耳溫、腋溫和肛溫,口溫測量出的正常體溫通常是36.3-37.2,耳溫則是35.8-38,腋溫正常在36-37.4,肛溫一般溫度較高,正常範圍是36.9-37.9。由此可見,通過37度來判斷是否發燒,這種方式並不準確,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別隨便亂用藥。
  • 11個有趣體溫小常識,一般人都不知道
    其實人體的體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體溫會隨著環境以及性別、年齡等狀況進行調整。這是一個關於體溫的10個有趣小常識,我推薦你閱讀。正常體溫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一直被認為是37℃,但其實我們的體溫會有一個區間,從36.1-37.2℃,並且有時候你的體溫可能會高於這個區間。
  • 口語交際丨體溫怎麼用英語說呢?
    還是……無論你怕哪一個,到了醫院,就要聽醫生的,寒冷的冬天,最常見的應該就是發燒感冒了吧,量體溫是少不了的。我們都知道發燒是 have a fever,那量體溫怎麼說呢?打針呢?今天就挨個來看一下吧。  1. 量體溫 —— take one’s temperature  (1). — I』ve got a fever, doctor.
  • 抖音iphone用Siri測量體溫怎麼弄 Siri量體溫設置方法教程
    抖音iphone用Siri測量體溫怎麼弄 Siri量體溫設置方法教程 最近在抖音上出現了很多視頻,都是跟iPhone用siri量體溫的,很多玩家還不清楚到底是怎麼設置的,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抖音
  • 體溫下降1℃人體免疫力就會降低30%
    體溫下降1℃人體免疫力就會降低30%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08 星期五 古裝電視劇往往有這樣的鏡頭:如果哪位嬪妃生病了,請太醫把脈,太醫看罷一定會說,是受了風寒。    從古至今,寒冷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每到冬天,感冒、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紛至沓來,各大醫院冬天門診量要遠遠高於炎熱的夏季。我國有十大長壽之鄉,均來自一年四季氣溫偏高的南方,像廣西巴馬、海南澄邁、湖南麻陽等。
  • 額頭OR手腕,哪個測出的體溫更準?聽聽醫生怎麼說
    額頭OR手腕,哪個測出的體溫更準?>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急診科張卉主治醫生介紹,目前我們接受體溫檢測主要是手持的紅外線體溫儀,它通常被設計成槍型,拿它對著額頭隔空點一下就能安全和迅速測出體溫。
  • 百度AI體溫檢測技術落地北京 誤差僅為0.05攝氏度
    百度目前正在把AI技術投入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中,比如在北京清河火車站落地應用了 AI 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據介紹,當前在火車站、機場、地鐵站等人流密集的公眾場所使用的體溫檢測方法存在一些局限。
  • 體溫怎麼測才準確?超過多少度算發熱?提示:不同溫度計標準不同
    在家測量體溫,大部分人都是用的水銀溫度計,因此我們今天就以水溫溫度計為例,教你測量體溫的正確方法。怎樣測量體溫才準確?正確測量體溫的方法是,先取出體溫計,輕輕的甩兩下體溫計,把內部的水銀針甩到起始的位置。然後把水銀溫度計放在腋窩下,等待五分鐘,取出溫度計,堵取水銀針的指示數值即可。
  • @所有高考生,6月23日起每天進行體溫監測
    人民網微信公號6月23日消息,今年高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性活動。在1071萬考生迎來人生大考的同時,如何統籌好高考和防疫工作,也是對主管部門的一次大考。6月19日,教育部舉行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高考防疫及組織實施等工作安排。
  • 武漢,好久不見!
    ;核驗健康碼「綠碼」、核對身份、測量體溫……各方準備工作有序展開,嚴格防控不放鬆,定格在1月23日「封城」的武漢,終於動了起來!一位武漢市民說:「能吃上熱乾麵雖然是件很小的事,但我為武漢感到自豪,我們武漢挺過來了,我們的生活肯定比以前更好!」  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不只有傷痛與眼淚,更有英雄的人民,有溫暖與情誼,有感動與希望,有堅守與奉獻……這些刻骨銘心的記憶,武漢,不會忘記;這段血脈相連的記憶,中國,不會忘記。  03
  • 4把「傘」護安全,武漢生活如常中的不尋常
    11月7日,武漢東湖風景區,市民王女士給一歲半的兒子戴好兒童口罩,一家三口排隊檢測體溫後進入植物園。她隨身的背包裡,還裝著免洗消毒液、酒精消毒溼巾。當天,東湖共接待遊客40.6萬人次,是4月8日景區重新開放以來,日遊客量首次突破40萬人次。從4月8日離漢通道管控解除,到9月1日全市260萬學子如期開學,武漢城市社會生活全面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