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大空間探索新聞:意外闖入太陽系的不速之客已經遠離

2020-11-23 騰訊網

2018年對於人類而言是個略帶一點驚喜的年份,在空間探索方面依舊是穩步前進,但沒有出現相當驚人的發現。川陀太空認為,2018年在人類空間探索方向上排名第一的應該是發現第一顆星際小行星1I/?Oumuamua。這顆小行星的發現可以說是一個裡程碑,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有太陽系之外的天體進入我們的恆星系統。

第一、發現星際小行星1I/?Oumuamua

恆星之間的間隔有數光年之遠,如果一顆小行星能夠從另一顆恆星抵達我們的太陽系,這說明它在宇宙空間中翱翔了幾百萬年。軌道重建顯示,1I/?Oumuamua星際小行星有可能是從一顆編號為HIP 3757的紅矮星系統中飛出,時間可追溯到100萬年前,或者是在380萬年前從一顆名為HD 292249恆星的飛出。

當然這僅僅是推測,不代表真的就如此,因為這顆星際小行星也可能是掠過了這些恆星,並非它的真實起源地。星際小行星的發現給我們一個啟發:恆星之間的確存在物質上的交換,這對生命起源有著重要意義。有趣的是,1I/?Oumuamua星際小行星還是一個雪茄外形,長度大約400米,這個造型的確很酷,像極了外星飛船,給人無限的遐想。

第二、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

第二名應該是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如果不是第一顆星際小行星1I/?Oumuamua闖入太陽系,旅行者2號本應該排在第一的位置。旅行者2號飛出日光層的時間不太確定,可能在這幾年,但就在12月初,NASA宣布了旅行者2號穿過日光層頂的消息:正式進入星際空間。截止目前,人類有兩艘探測器飛出日光層頂,進入星際空間。

當然,別以為旅行者1號和2號會變成人類的使者,因為按照它們的速度前往最近的恆星要飛數萬年之久,如果數萬年之後還有人類,顯然我們有足夠的技術追上並超越它們。反之,這兩艘飛船就會成為人類文明的遺蹟之一。

第三、SpaceX重型獵鷹火箭成功首飛

第三要數2018年2月,SpaceX重型獵鷹火箭成功首飛,需要說明的是,重型獵鷹火箭並不是重型火箭,相對於獵鷹火箭,其增加了一子級數量,實現了27臺發動機並列。重型獵鷹火箭LEO運載能力為63噸,而獵鷹9號為22.8噸,因此獵鷹重型是相對獵鷹火箭而言,真正的重型火箭應該是土星五號那個級別。

重型獵鷹火箭之所以名列第三,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這是私人航天公司研發的火箭,與傳統的國家隊有本質上的區別;第二,獵鷹重型火箭並非馬斯克的目標火箭,他要殖民火星,研發獵鷹重型使得這個夢想又上了一個臺階;第三,釋放了一輛特斯拉跑車,也是目前人類在宇宙中幹過的最有情懷的事之一。

第四、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

2018年12月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其意義在於登陸月球背面,這是美蘇沒有實現的裡程碑。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此時正在進行為期27天的軌道飛行,在2019年1月3日左右開始擇機著陸。從人類文明的高度上看,第一次實現了探測器降落月球背面,意義重大,可對月背環境進行研究和觀測,為今後在月背開展科研任務奠定基礎。

第五、帕克探測器打破1976年紀錄

2018年10月29日,NASA「帕克」探測器成為離太陽最近的人造物體,距離太陽表面為4273萬公裡,打破了1976年太陽神2號創造的紀錄。在11月的飛行中,預計運行到距離太陽表面2400萬公裡的位置。超過水星軌道,更加靠近太陽。

「帕克」探測器之所以要近距離靠近太陽,主要是為了對日冕高溫之謎、太陽磁場形成的問題進行研究。

第六、太空船二號抵達太空邊緣

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完成拋物線頂點超過80公裡的試飛。這是該航空器第四次試飛,80公裡高度也是美標定義的大氣層高度,在這個以上,屬於太空人。太空船二號裡程碑式的飛行要開始太空旅遊平民化的市場,這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旦成功,那麼你花20多萬美元就可以從80至100公裡高度看一次地球,體驗2分鐘失重,這是過去所不敢想像的。

應該高興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航天時代來臨的階段,太空船二號就是一個地球版的SpaceX,其目標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亞軌道飛行上,從太空人的視角看地球。

第七、OSIRIS-Rex探測器抵達Bennu小行星

2018年12月,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抵達Bennu小行星,預計在2023年將樣本返回地球。Bennu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為第三級,直徑大約492米。NASA計劃對這顆小行星展開深入研究,確定其基本成分,為今後建立小行星防禦機制奠定基礎。

從意義上看,OSIRIS-Rex探測器任務與人類文明安全息息相關,也是第二個將樣本返回地球的小行星,從任務亮點和裡程碑角度看,OSIRIS-Rex探測器抵達目標小行星絕對必須上榜。

第八、NASA重返火星

2018年11月,NASA「洞察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開啟了NASA重返火星探測的序幕。從2012年好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以來,時隔六年,NASA再次登陸火星。洞察號登陸火星的亮點在於NASA向全世界表面了登陸火星的技術還OK,沒有生疏,為2020年再次部署一輛火星車奠定基礎。

第二個亮點在於這次重返火星是對火星內部進行研究,也意味著NASA在探索火星方面戰略方向有所轉變,從火星軌道勘測、到火星表面漫遊探索、轉變到對火星內部進行深入調查。未來有可能對火星表層下方的巖層進行探測,尋找可能存在的火星地下生命。

第九、三顆太陽系天體相繼發現水冰、有機分子

月球、火星以及土衛二上相繼發現水冰和有機分子。2018年6月,《自然》期刊刊登論文指出,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土衛二上發現了複雜的含碳有機物分子,這暗示這顆土星的衛星有可能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而且土衛二還有一個地下海洋,儼然一個早期地球的模樣。

2018年8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篇論文指出,基於印度的Chandrayaan-1太空飛行器數據,科學家在月球南極和北極都發現了表面水冰證據。雖然我們早就知道月球上有水冰,但這次發現意味著我們可能將月球基地建立在這些現成的水冰附近,解決月球基地用水難的問題。2018年7月,火星南極發現了冰下湖泊,越來越多的證據暗示火星上現在都有可能存在生命。

第十、系外行星探測器就位

TESS系外行星探測器在4月18日進入軌道,這是一具接替克卜勒望遠鏡的系外行星「獵手」。

經過半年多的運行,這個新晉系外行星「獵手」已經發現了諸如Pi Mensae c等超級地球在內的系外行星。前不久有分析認為,TESS探測器有望發現1.4萬顆系外行星,也算是彌補了克卜勒望遠鏡提早報廢遺憾。

相關焦點

  • 意外闖入太陽系的TA,為我們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泛星計劃望遠鏡(來源:全國科技名詞委網站)發現:闖入太陽系的天外來客2017年10月19日晚,位於夏威夷毛伊島上哈雷阿卡拉天文臺的泛星計劃(Pan-STARRS)望遠鏡打開圓頂,準備開始晚上的巡天觀測。當晚的觀測負責人是夏威夷大學天文系博士後Rob Weryk博士。在開始觀測不久,電腦信息就提示發現了一個可疑近地天體。
  • 8萬年前,兩顆恆星曾經闖入太陽系,距離地球不足1光年
    在半人馬座α星C之前,還有其他恆星曾經距離我們非常近,甚至可以說已經闖入太陽系。2013年,天文學家就發現了這樣的恆星——WISE J072003.20-084651.2。 這顆恆星名字比較長,不過看名字可以推測出來,科學家是利用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發現了這顆恆星。因為它是由德國科學家迪特爾·肖爾茨發現,所以又被稱作肖爾茨星。
  •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2018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天啟」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中國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北鬥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和「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成為2018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針灸界2018年全球十大新聞事件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2018年,無論對於中國針灸界還是對於世界針灸界,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以下為《針灸界》編輯部評選出的針灸界2018年全球十大新聞事件。有關統計表明,美國的註冊針灸師人數跟中國的針灸師人數已經接近,但增速更高,預計在10年內,美國的註冊針灸師人數將超過中國。
  • 村民家中迎來不速之客,蜂王闖入民宅廚房,引來上萬蜜蜂築巢
    近日(6月9日),梅李鎮趙市海城村村民朱先生一家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上萬隻蜜蜂在朱先生家的廚房築起了巢,這可把朱先生一家嚇得不輕。無奈之下,他只能報警求助。接警後,趙市派出所的民警立即前往朱先生的住處,還沒走進大門,就可以看到不少蜜蜂在飛舞。
  • 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解讀嫦娥四號  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順利上天  2018,令人喜悅,令人驚訝。一連串科技新聞史的高光時刻,我們與您見證和分享。  國之大事,首重科技。今年科技日報評出的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較往屆視角更為全面,不僅涵蓋各類學科的重大突破,還包括象徵中國實力的工程成就,以及被科技界廣泛關注的負面事件。儘管難免遺珠之憾,但我們相信,今後若干年再回首,會發現這些新聞具備最深遠的影響力。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太陽系真的有一顆隱形的星體,十大行星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2006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國際會議中心,25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對行星定義決議草案進行投票表決。最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6屆大會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而位居太陽系9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 2018時事政治:2018國內十大新聞熱點事件
    北京公務員考試時政熱點: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並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政策解讀、理論觀察、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本文整理2018時事政治:2018國內十大新聞熱點事件。更多2019北京公務員考試招考信息歡迎訪問北京公務員考試頻道。
  • 美媒盤點:2020年十大物理學新聞_《參考消息》官方網站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1日發表題為《2020年十大物理學新聞》的報導,盤點了2020年物理學領域的一些重要新聞。全文摘編如下:我們得承認,對地球來說,這一年相當艱難。但對研究宇宙中更遙遠區域的科學家來說,這卻是了不起的一年。砰!
  • 太陽系十大衛星排行榜,月球排第五,十大衛星和地球相比都有多大
    目前科學家在太陽系中已經發現了八顆大行星,辨認出了5顆矮行星和205顆行星的衛星。這些天體和其它的小行星以及彗星圍繞著太陽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太陽系。衛星數量最多的是土星,加上最近剛剛新發現的衛星,它的衛星數量已經達到了82顆。木星有79顆衛星,天王星有27顆衛星,海王星有14顆衛星,火星有兩顆衛星。而地球只有一顆就是月球。太陽系行星周圍的這些「月亮」有的非常的大,例如木衛三的體積比水星還大。我們把太陽系的衛星按照大小一個十大排行榜,看看有哪些衛星榮登太陽系十大衛星排行榜呢?
  • 從NASA圖片檔案裡探索太陽系世界
    探索豐富的NASA圖像檔案,領略前所未見的太陽系。55年前,「水手4號」首次近距離拍攝到了火星的照片。隨後,一支無人飛船隊伍對太陽系的每一顆行星、冥王星以及數十顆衛星、彗星和小行星都進行了詳細的拍攝。在這次任務中,飛船著陸器和巡視器拍攝到了火星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沙石,軌道飛行器穿透了土星的衛星——土衛六的雲層,探測機器人穿越了海王星的陰影。
  • 不明物體突然闖入太陽系,哈佛學者:種種跡象表明它是外星飛船
    其實,太陽系並不寂寞,或者說,宇宙並不寂寞。宇宙是一個持續膨脹的狀態,我們人類感受不到,是因為我的的視角太狹小。如果單純地依靠身體感官,我們甚至連地球的自轉都感受不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觀測到那些在宇宙間穿梭的天體,正相反,科學家其實對此類天體都有著密切的關注。
  • 北京天文館長: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是翻譯錯誤
    央廣網北京9月1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一大早,很多媒體發布了一條「重要消息」——「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旅行者1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於1977月9月5日發射。
  • 蜂王闖入民宅廚房 引來上萬蜜蜂築巢
    2019年06月14日 16:50:13 | 作者:田遠 常熟臺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a/20190614/ae788921156e467d92f1fa45dd08dab7.shtml   最近,蘇州常熟的朱先生家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
  • 美"旅行者1號"探測器歷經35年抵達太陽系邊緣
    1977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旅行者1號」探測器上留下了對「外星人」的問候。飛了35年 它終於要離開太陽系了探測器抵達太陽系邊緣 它終於要離開太陽系了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抵達太陽系邊緣空間、時間、物質、能量,這所有的一切構成了宇宙。
  • 銀幣中的太陽系,紐埃2018年太陽系灶神星隕石鑲嵌銀幣
    紐埃自2015年開始發行太陽系隕石鑲嵌仿古銀幣,繼月球、水星、火星後,太陽系系列的第四枚隕石鑲嵌銀幣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紐埃的太陽系系列隕石鑲嵌銀幣也是非常值得收藏的。銀幣正面(凹面)在銀幣正面(凹面)上,設計師描繪出的是縮小版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側面肖像,女王肖像邊緣為紐埃國名和發行年份(2018),銀幣邊緣下方為面額(ONE DOLLAR)。
  • 港媒評選2018香港十大年度新聞,取締「香港民族黨」在列
    【環球網綜合報導】2018即將過去,香港中評社港澳新聞中心評選出2018年香港十大新聞。除了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香港高鐵與內地聯通、發布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等內容,「港獨」組織「香港民族黨」被取締一事也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