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解讀了很多農村俗語,受到很多友友的支持和歡迎,不過也有極少的友友認為農村俗語是以偏概全、屬於過時的語境、沒有意義了,可是我認為我們理解農村俗語,重點不在於俗語的表面意思,而是它折射出來的引申含義,因為有很多的農村俗語其實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能夠給我們工作和生活帶來啟迪和指導意義!所以多看看一些農村俗語,對我們的思維肯定會有幫助,我所了解的很多俗語,就是來自於下面這本書籍,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也去欣賞一下!
我認為多數農村俗語並不過時,我們不僅不應忘記,相反還應進一步的傳承。我今天要解讀的農村俗語,也是上面書中的其中一條,既有人生哲理性又有趣味性,它就是「馬看四蹄,人看四相」,大家都聽說過嗎?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簡要剖析一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這句話!
一、「馬看四蹄」裡的「四蹄」不是指馬的4個蹄子,而是指每一個蹄子的4個方面
古時候,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們交通遠行和馱物的主要選擇,還是古代戰場上的主要兵種,所以馬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所以選擇好一匹品質上等的馬,就將會給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作息帶來非常多的好處和便利!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多數人都是「銀行邊邊住――外行」一個,對於相馬其實並不在行,大都是查看馬的外形,覺得高達威猛的馬就是一匹好馬。而事實上相馬的功夫遠遠不止這些,這真的就是一個技術活,因此才有了古代的「伯樂相馬」的典故,伯樂不常有,而千裡馬常有,但需要懂行的伯樂才能發現它。
真正的伯樂在相馬時,馬的外形當然是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但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伯樂更加注重的,是馬的蹄子的情況:馬的四蹄怎麼樣?每一個蹄子的四個方面又是怎麼樣?這才是考察一匹馬是否是千裡馬的主要因素。而「馬看四蹄」在這裡並不是指馬的四個蹄子,而是指每一個蹄子的四個方面。
那麼具體是指馬蹄的哪四個方面呢?我由於對相馬也是外行,僅從資料查閱得知,古代伯樂相馬時,對於每一個馬蹄,重點是要查看它的蹄緣、蹄冠、蹄壁及蹄底的情況,如果馬的每一個蹄子在這四個方面的生長態勢都很好,沒有受到過創傷或隱含著什麼隱疾,那這匹馬必然就是一匹好馬,甚至這就是一匹千裡馬!
所以「馬看四蹄」這句農村俗語,引申出來的含義,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的看人看事的過程中,一定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應重點考察其最重要、最實用的環節怎麼樣,只有對我們最有用的環節是良好的,那該人或該事才是值得我們去交往或認真對待的,我們在識人待物上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才有利於促使我們事業的成功!
二、「人看四相」指的是長相、肉相、骨相、氣相
不得不承認,我認為「人看四相」確實帶有一些唯心的色彩,但是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實際上它教給我們的,是我們去辨識不同人物特性的方法,使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社交場合免受不必要的欺騙或忽悠。因此我認為,縱然它具有一定的唯心性,但仍然不妨礙我們拿來作為參考和借鑑的指導意義。
1、先來談談「長相」:「長相」指的當然就是五官,從五官看人,本質上就是古老的「面相術」,當你遇到一個「尖嘴猴腮、鷹鉤鼻子」的人,你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反正我肯定會覺得此人陰險狡詐、不靠譜,我會從心底裡與他保持足夠的距離;那當你遇到一個「天庭飽滿、耳大及肩、慈祥和善」的人時,你的第一印象又是什麼呢?我會認為該人忠厚誠實,親和力很高,所以我不會牴觸與之進行更深的交流。這說明了一個人的面相也會透露出他的品性,所以我們結交朋友時,了解他就從他的五官開始吧!
2、再來談談「肉相」:在農村,我們常常會聽到評價某人「長著一身橫肉」或者「全身長了強盜肉」,而這樣的人往往還真是不講道理、蠻橫無理、頤指氣使之主。所以老祖宗很早就總結出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也會從他的皮膚和肉色上反應出來。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概念:我們看到一個人生得油光亮滑的,那多半這個人品性有些不端;當看到某個人生得細皮嫩肉的,那必定是出自有錢人家,也是知書識禮之人;如果某人生得面黃肌瘦、遍布皺紋,那多半是窮苦人家出生。
3、再來談談「骨相」:俗話骨骼是人體的支撐,沒有骨骼,身體自然就不能成型,而骨骼是生長在人體的內部,是我們用肉眼無法查看到的。所以假如我們能夠了解到某人的骨骼情況,那對該人的了解當然也就不會差。這是老祖宗警示我們,我們結交朋友,要善於看穿他的外表,應深入了解其內部情況,才能知道他的善惡,避免我們上當受騙。
4、最後談談「氣相」:這其實這個很容易理解,「氣相」指的當然就是氣色,一個各方面都正常健康的人,他的精氣神必然也不會差到那裡去,而這樣的人大都也會充滿著正能量。我們結交朋友,就是要多與精氣神很好、正能量較高的人接觸,遠離那些經常帶著負面情緒的人,才有利於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氣概。
以上就是我對這句農村俗語的理解,當然了,對於這些俗語的認識,我承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理解並不一定就是正確、全面的,就如同今天所說的這句農村俗語,我認為它總的思想,反應出來的,就是提醒我們在待人待事時,一定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是要全面的細緻了解,把握其本質特徵,才有利於我們自身的發展。至於上面所提到的那本書,我認為確有閱讀的必要,多多了解一些農村的民諺俗語,你就更會對老祖宗的智慧而折服!
大家認為我說得有道理嗎?歡迎分享你的觀點,也請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