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不是一種恩德而是義務,父母子女應當互敬互愛家庭方才和諧

2021-01-10 甘賢俊

任何生命,但凡是個生命,就必須得要養育後代,否則這種生命將無法存在。養育後代是任何一種生命都必須要做的首要義務,是生命的本質義務。而做了一件本質義務的事情,一件本來就應該要做且必須要做的事情,又怎麼能說是一種恩德呢。

萬物皆養子

至於不盡此義務的人,則不配擁有生命,不配稱作是人。一個人連做人的最本質、最基本義務都不去做,當然算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人不生養後代,人類就沒了,不盡生養哺育義務的人,則是最大的無德。

常言是,母親十月懷胎、臨盆分娩,經歷了煎熬與劇痛,母親是最值得尊重和愛戴的人。其實這個孕娩的痛苦,本質意義是要讓母親更加的疼愛這個孩子。費了那麼大的精力、承受了那麼大的痛苦,付出了那麼多,自然會對這個生命成果產生更多的珍惜與疼愛。就像我們費了一年時間、天天加班還把手都搞傷了,做了一件工藝品一樣,付出的心血越多,就越會覺得自己的成果越貴重、越珍愛。以前有些婦女孕娩輕鬆、不苦不痛,則對孩子的珍愛就會減少,如果再生上了三五七八個的話,那送兒賣女也都不會當個事兒,這又談何母愛呢。

母親經歷了孕娩的痛苦,就會首先給予孩子一個愛,孩子得到一個愛,自然會回饋母親一個愛。愛是相互的,這是自然的事情,這並不需要通過什麼道德來進行宣貫和約束。人與人的尊重、愛護、關照都是相互的,父母懂得尊重子女,尊重他們的人格、自尊、思想,子女自然會更加的尊重父母。在和諧互愛的家庭氛圍中,子女自然會關心照顧年老的父母,這也完全不需要進行道德強調和約束。

母愛自然

為什麼要強調孝道,因為多有「不孝」;為什麼會導致「不孝」,因為家庭不和睦;為什麼會不和睦,因為一個偽道德——養育恩。真正影響家庭和諧、親人和睦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養育恩。是有老子《道德經》中講「六親不合,案有孝慈(/畜滋)」。

我們為什麼不斷的在強調孝道美德?

一個錯誤的道德定義,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平等。讓作為父母的人天生站在道德高點,而子女則生來處於道德服從。這使得天下間許多的為人父母者,自視恩重功高、妄自為大,不會與子女平等的和諧相處,而出言肆無忌憚,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自尊、思想,不懂得考慮子女的感受。由此造成子女的人格壓抑,普遍的表現就是父母子女間的溝通會產生障礙,所謂有代溝。這代溝其實就是因為無法像朋友一些洋敞開交流造成的。而更嚴重的情況是,有許多人因為受不了來自父母的壓抑而意欲輕生。

傳統思想帶來的壓抑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自宋代的朱陳理學之後,父母就成了天,錯了也是對的,子女不得違抗。然而其實孔孟也並非如此迂腐。孔孟的觀點是「阿意屈從,陷親不義,是謂不孝」,就是說,明明父母錯了,就不能任由他犯錯,不能屈從其錯誤的主張,如果因為屈從於父母的錯誤主張而造成了不良後果,這就是不孝。父母錯了就是錯了,子女錯了當然也是錯了。明明子女有錯卻還要一味的寵慣、任其妄為,不給以合理的教訓,這就不是愛,而是溺。

一個人小時候,受到了父母的壓抑,他又會學著這樣一套行為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子女,如此代代相傳。導致整個社會群體形成人格天性的扭曲,每個人的脾性、思維、行為上都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壓抑,而不能完全成長為本來的那個真正的自己。

養育是一份本質義務,作為父母,不能以此對兒女道德綁架,更不能以此為道德高點自居,這樣的都是無德。如果是攜「養育之恩」以圖回報,那麼就是無恥。更有甚者「養兒防老」的,這就是把義務換私利,出於一己之私主導另一個生命,這種想法就不是無恥而是有罪。你尊重他、愛護他,給予正確的教導,他自然會在你年邁的時候照顧你。

父母與子女要像朋友兄弟一樣的相處,眾生皆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尊重、互敬互愛,家庭才能真正的和諧。

要像朋友兄弟

相關焦點

  • 「渝你說法」|兒女盡孝「踢皮球」 贍養老人是義務
    主: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不過,現如今,依然有一些人不願盡子女之責,認為自己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也是讓不少老人寒了心。咱們今天就來說說發生在萬盛區的一個案例。下面有請徐律師為我們介紹一下相關案情。
  • 離婚時,你應當知道的子女撫養那些事(精解)
    孩子的撫養權,主要是針對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這是父母的法定義務,不因離婚而消滅。協議離婚的,雙方可以在《離婚協議》中,約定孩子的撫養權歸一方所有或者輪流撫養子女。訴訟離婚的,針對不滿兩周歲的子女,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
  • 半路夫妻離婚,繼子女要承擔贍養義務嗎?
    半路夫妻離婚,繼子女要承擔贍養義務嗎?「繼父母與生父母離婚後,繼子女是否還應當履行贍養義務?」日前,許昌市建安區法院審理一起半路夫妻離婚後起訴繼子女索要贍養費的案件,裁決有了明確回答。01
  • 父母之間互敬互愛,子孫必會誠實守信,衣食無缺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兒孫們能夠衣食無憂,能夠過上衣食豐足的生活,福報具足,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在哪方面努力呢?我們不學傳統文化,不學祖宗的教誨,我們真是不能夠聯繫到一起,應該說不能夠理解。從父母的角度講,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就是夫妻之間都互相在心裡有對方,最主要是內心要有「禮」。
  • 2021年起,父母的房產子女「不再繼承」?1.5億獨生子女家庭注意
    現在社會,房子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不僅和戶籍牢牢捆綁,而且是子女教育、結婚、就醫,甚至是未來老人養老等的重要載體;其二、房子本身還是一種絕佳的可「造富」的資產,更是家庭財富的象徵。這一點,早買房的人都深有體會。事實上,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過去二三十年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也幾乎都是「一路漲」著過來的,這意味著在中國買房已經和賺錢劃上等號了。
  • 中華孝道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代際和諧
    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雖然有可能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某些形式上有所變動,但作為家庭的基本內容,即人類為了繁衍後代,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職能是不會改變的。既然如此,父母對本身孽生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就要進行撫養與教育,而當父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成年子女則必然有眷戀、贍養、扶助和報答養育之恩的義務和社會責任。這種人的親子關係,是"孝"賴以存在的血緣基礎。因此,傳統孝道的存在是合理的。
  • 家中父母老了以後有以下特徵,是子女的福氣,要好好珍惜啊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盡心盡力的養育子女,等到父母老了就要靠子女來贍養,這是責任也是義務。所以在以前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多生孩子,生怕自己老了沒人養。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家庭生活也不一樣了,子女們承擔的壓力也各不相同。
  • 「父母沒幫我一點,憑什麼養他們」,弟媳的話剛說完被扇了一巴掌
    文/胡胡育兒日記「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贍養父母是作為子女的義務,就像他養育我們成人是一種責任一樣,作為子女,不應當嫌棄自己的父母有沒有給自己幫助,就像父母從未嫌棄過我們長大之後有沒有出息一樣,能做父母的孩子必定是一種緣分。
  • 每天幾條,民法典輕鬆學 | 第96期父母子女關係和其他近親屬關係
    第五編 婚姻家庭 第三章 家庭關係 第二節 父母子女關係和其他近親屬關係 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第一千零六十八條 父母有教育、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零六十九條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幹涉父母離婚、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
  • 「繼承權」新規下,「不孝子女」無法過戶父母房產,有遺囑也沒用
    舉個例子,張三父母有3名子女,前幾年父親去世,未立遺囑,2019年母親去世前,在兩位好友的見證下,以錄像方式立下遺囑,表示在自己生病期間張三一直盡心照料,決定把一套房產留給張某,存款12萬元則留給張三的兩個姐姐。張三的兩個姐姐不服,因為在舊的繼承法規下,錄像形式的遺囑存在爭議。
  • 非婚生子女 父母須盡撫養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非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楊女士向蘆山縣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非婚生女隨其生活,被告每月支付600元生活費至小張年滿18周歲為止,教育費、醫療費憑發票各承擔50%。
  • 【最美健康家庭】用愛育人 以德樹人
    對於孩子,這個家可以遮風避雨,可以梄身,可以感受到愛意;對於夫妻,這是一個用來安放對方的愛的地方,是一種安全感,也是一種陪伴。在寧蒗縣西川鄉沙力河村小丫口組就有這樣一個家庭。  提起楊古落,認識她的人都會流落出由敬佩而生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釋義-第三章 家庭關係
    在婚姻法修改過程中,有一種意見認為,夫妻對財產關係的約定,應當進行公證。這種觀點不符合公證自願的原則,而且公證只具有證明的效力,不是約定生效的要件。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夫妻對財產的約定應當向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未經登記不生效力或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由於夫妻財產登記的內容、效力等問題比較複雜,而我國對家庭財產的監管還不夠規範和完善,因此這次修改婚姻法沒有採納這種意見。
  • 養育兒女不是種莊稼,不圖成熟之後「賣個好價錢」
    養育後代是動物生命得以時代延續、生生不息的根基,人類作為自然生命體系中最高智慧擁有者,人類子女從出生到成年需要被養育的時間也最長。但是,自人類誕生伊始至今縱有「養兒防老」之說卻從未有過父母養育兒女是為「賣個好價錢」。那麼,人類養育子女真實意義何在呢?
  • 解讀《民法典》:繼子大慶市人力資源女是否需要贍養繼父母?
    呂亞蘭認為,重組家庭雖然沒有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但只要每個家庭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付出真心,也會收穫寶貴親情。日前,記者採訪了黑龍江典通律師事務所律師呂亞蘭,她對此進行了。呂亞蘭第一千零六十七條規定: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 多子女家庭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們越長越大,關係卻也越來越生疏
    文|蕾媽育兒經(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時下很多家庭選擇生育二胎,其中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們彼此間有個照應,在父母們不在時,世界上還有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在。但是令人有些遺憾的是,長大後很多兄弟姐妹的關係反而不好了。
  • 從《佛說善生經》看父母與子女的責任——顏尊嚴
    《善生經》裡說父母應該「慈愛」兒女。所謂「慈愛」,便是「淨化的愛」、「以智慧為前導的愛」。父母可以影響子女的人生觀,當然子女長大後也可糾正父母的錯誤觀念,尤其是脫離一些繁陋的傳統束縛。中華民族有優秀的傳統,也有腐敗的渣滓。受過科學教育和佛法薰陶的兒女,有義務和責任去引導父母遠離傳統迷信的教條。時代的進步,帶來新的知識與價值觀,父母向受過高等教育的子女學習,是值得鼓勵與讚許的。
  • 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不連累子女,是父母最大的溫柔
    據了解,該老人身患淋巴癌全身疼痛,子女又都在外地打工,而且幾番治療都沒有治好,為了不拖累子女,才想出鑽進洞裡等死的辦法。其實,這個新聞最令人心酸的不是獨居老人挖洞等死,而是那句"不拖累子女"。連死都不怕,只怕拖累子女黃磊在《奇葩說》裡談到,中國式父母的特點是不麻煩子女。
  • 農民就地就近遷移利於家庭和諧
    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必然會對農民家庭帶來巨大影響。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人口大量遷移的過程中,農民家庭能否和諧發展對於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的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探索人口遷移影響下中國農民家庭的變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的研究人員歷經數載,做了大量的專題調查和分析,從中得出了諸多結論並提出建議。
  • 父母之間互敬互愛,子孫必會誠實守信,衣食無缺!()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Happy New Year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上節課:父母之間互敬互愛,子孫必會誠實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