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公元前46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出身於當時的第一豪門外戚王氏家族,是新顯王王曼的長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幼時父親去世,未享受封侯待遇,很快兄長也過世,孤兒寡母,日子清貧,但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儒學,廣交賢良,因而名聲遠揚。特別是在王氏族長大司馬王鳳病重期間,王莽照顧得無微不至,「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深受感動的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當時的西漢以孝治天下,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往往在皇帝年幼或無能時把持朝政,稱為外戚幹政。西漢宣帝之後的元成哀平四帝或年幼或懦弱無能,外戚專權愈演愈烈,其中外戚王氏憑藉身居後位61年的漢元帝皇后王政君長期掌權,成為當時第一豪門,權傾朝野。成帝時期,王氏家族有9人為侯,5人出任大司馬(漢軍總司令)。王氏子弟大多驕奢淫逸,只有王莽為人謙恭,生活儉樸,散財濟貧。
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入朝為官,行事端正,禮賢下士,眾望所歸,30歲被封為新都侯,並出任騎都尉、光祿大夫,38歲被叔父王根舉薦接替大司馬之職。後成帝病逝,哀帝即位,外戚定陶傅太后與丁後一族得勢,王莽被迫請辭,隱居新野3年。期間其次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逼子自殺償命,聲望日隆,天下歸心。
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無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收回傳國玉璽,下詔讓王莽復職。王莽擁立9歲的漢平帝即位,並代理國政,從此獨攬大權。公元1年王莽受封安漢公,後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位居三公之上。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王之上。在48萬民眾與諸侯王、公卿大臣900多人的懇請下,西漢賜王莽象徵至高權力的九錫。公元6年,漢平帝病逝,王莽立年僅2歲的劉嬰為太子,自己代行天子政,稱攝皇帝,改年號為「居攝」;公元9年1月10日,王政君被迫交出傳國玉璽,王莽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新」,建元「始建國」。
王莽篡漢後,根據儒家經典《周禮》開始進行改革,希望將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的國家改造為理想中的上古治世,史稱王莽改制,改革措施主要有:將天下田改曰王田,禁止買賣,給百姓分田;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實行「五均六管」制,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鹽、鐵、酒、鑄錢、山澤收歸國有;改革官制,加強相權、兵權;重劃郡縣,更改地名;改革少數民族名稱、首領稱號,如將匈奴單于改名為「降奴服於」,改高句麗為「下句麗」。但改革措施過於超前,引發嚴重社會動亂,遭到劉姓宗室,官僚貴族、豪強商人、平民百姓、邊疆各族的普遍反對。面對少數民族的邊境動亂,王莽連年出兵鎮壓,沉重的兵役、徭役負擔進一步壓在百姓身上,天下困苦不堪,赤眉、綠林、銅馬軍相繼起兵,天下大亂。公元23年,綠林軍攻下長安,69歲的王莽被殺,新朝覆亡。
王莽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黑色幽默。作為一個謹遵周禮行事、崇尚上古仁政的大儒,一個數十年如一日生活簡樸、修身齊家、謙恭卑讓、禮賢下士的世家子弟,在幾乎各階層的呼聲中登上皇帝寶座。然而,王莽此後依據周禮誠心推行的復古改革又脫離了當時的現實,遭到幾乎各階層的反對而最終覆亡,可以說是成也周禮,敗也周禮。「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這首千古名詩似乎為王莽蓋棺定論:一個處心積慮、謀朝篡位的偽君子。而在超越了傳統和時代局限性,能夠更加客觀看待2000年前那段歷史的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王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