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中提到:「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11:25)」牧者一職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與負擔。這好比校園裡的老師,家庭中的父母,牧師則是集老師與父母的職責於一身,既要在神話語上醇醇教導信徒,又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信徒的情況。
牧者在信徒與神之間起著很大的作用,牧者是神旨意的遵行者,也是傳達者,不但自己要遵行神的旨意,也當帶領信徒,同遵行神的旨意。治理教會,牧養信徒是牧者的職責,忠心盡職的牧者會竭力滿足神在自己身上、信徒身上及教會中的旨意,調和信徒與神的關係。然而這並不輕鬆,牧者一面事奉的是至高至大的神,一面服事的是紋絲不動的信徒,很多牧者會感到力不從心。
在事奉的道路上有艱難、有坎坷,當然也有喜樂與安慰。牧者事事奉中若不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目光,就會感到自己在事奉中被透支。越服事越灰心就越沒有力量,最後甚至有放棄事奉的念頭。倘若在事奉中積極調整心態及面對事情的看法,結果則會不同。
在事奉中,熱心是最寶貴的,沒有熱心服事會很難堅持下去。對於服事的人來說,如何保持服事的熱心與力量最為關鍵,要持守住幾個重要的點,才能在事奉中力上加力。
首先,事奉者要與神保持密切的關係。牧者要認清自己真正事奉的對象是神,只有這目標是正確的服事的方向才會對。
另外,牧者在事奉中當事無巨細向神傾訴,因為牧者所服事的信徒並不是自己的,而是屬於神的。牧者是神的僕人,奉神的旨意看管群羊,所以當把所有的事無論是好事還是壞的事情,都要向神傾訴,交託給神,每一件事都由神定奪。這樣一來,牧者就會輕鬆很多。因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是牧者自己在承擔,有神與牧者同在,加添力量。
無論在事奉中遇到多少困難挫折,或是信徒及同工的不理解都沒有關係了,因為牧者不再是孤軍奮戰,事奉上神會負完全的責任。心裡有依靠時服事才有力量。
實際上,在事奉中想要力上加力,聖經裝備是必不可少的。牧者要把神的話語紮實地記在心中,並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操練,最後再傳講給信徒,這是很重要的,這樣傳講出來的信息才會有力量、有恩膏。
筆者常聽到一些牧者說起在講臺事奉上的貧窮,因為現在傳講的信息還都是年輕時所裝備的,也就是俗語「吃老本兒」,這很不利於教會的發展。傳講神話語的人應當是活水的管道,常清潔、倒空、裝備,如此才能供應時代的需要,而且牧者自身也因此得滋潤。
牧者與信徒之間的交通也是牧者在事奉道路上的加力點,牧者實際服事的對象是教會,既是每一位信徒。常與信徒交通,了解他們的想法與訴求,再將教會的發展方向及神的旨意與他們交通,這樣互相交通才能更精準地服事到位。信徒雖然沒有牧者知識性強,沒有像牧者一樣受過專業培訓,但他們有表達想法的權利。實際上不管是牧者還是信徒,都希望自己被坦誠相待。
教會是合一的,牧者與信徒也當合一,作為牧者要心理強大,本來在服事中就要面對很多難題,加上有時信徒們的不理解、仇敵的不甘心,會使牧者心裡憔悴。
牧養教會不是簡單的事情,復興教會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加上現在普遍現象是弟兄姐妹沒有熱心、不愛聚會,不願意聽道,牧者的事奉就很難見成效。因此有些牧者會感到疲憊、焦慮、灰心,甚至不想事奉了。就如筆者有時就會有這樣的經歷與感受,看到教會荒涼很心急,但卻不知道怎麼才能改變這樣的局面。看到信徒不願意聚會,聽道也沒有觸動,甚至在聚會時睡覺會很受挫,很沮喪。一面生氣大家不好好聽道,一面覺得自己很沒有用不能幫到大家,心裡很難過失落,不想講道,因為覺得講了也沒用,大家也不放在心上,也不悔改。這種負面情緒是服事道路上的絆腳石,也是仇敵的詭計。
實際上牧者放平心態,這一切雖然看上去很不理想,但也正常。屬靈的路本來就不好走,服事的路也是千辛萬難,我們正是選擇了這世界上最難走的路,所以慢一點也正常,但卻不可灰心,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上去。雖然艱難卻不可逃避,要迎難而上。
筆者有一段時間也很灰心,一面覺得在教會講道大家不聽,聽了很多真理卻還是老樣子,一面又覺得自己沒有悔改,沒有好好沒聽神的話,又有什麼權利要求他人?因而很懊惱自己,內心常常很矛盾。
實際上當牧者有這樣的想法時,就已偏離了服事的路線。在事奉中有高山也有低谷,這很正常。牧者要做的是常與主交通,免得陷在自負或仇敵的網羅中。當然,牧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發現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不對時要及時調整,經上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親愛的牧者、弟兄們,這就是我們服事的動力以及依靠和憑證,我們所做的主都看在眼裡,主都會紀念。所以我們不要灰心,要剛想要戰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