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紅線」一條根。老百姓是根,一條「紅線」則是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2018年以來,湖北省鄂州市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將這根「紅線」深深紮根於民、情暖於心,逐步形成具有鄂州特色的「1+N」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體系,構建起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機制創新,「紅線」接了地
2020年11月24日,作為鄂州市兩名獲評全國勞模之一的曹伊靈,赴京參加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
曹伊靈是鳳凰街道瀾湖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2002年到社區工作,至今已有19年。將社區服務下沉到居民小區,實現社區服務小區化,曹伊靈推出的「1234」溫馨工作法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將心比心,站在居民的角度考慮,多為他們想一想,說話做事注意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就比較容易了。」曹伊靈被社區居民稱為「貼心管家」。
長期的社區工作,有一點讓曹伊靈的感觸很深,那就是社區工作「三無」,即無人、無權、無資源,社區服務功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很有限。其實,並非曹伊靈一人有此感受,這成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如何使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為解決曹伊靈他們心中的這個能力有限問題,2018年,鄂州謀劃推進「黨旗領航·社區創新」工作,常態化推進機關單位和在職黨員參與區域化黨建。
於是,一條創新社區治理的「紅線」串起五級組織體系,「紅線」接地,黨的組織體系植根在廣大基層群眾之中,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區域化黨建格局。即,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地基固則大廈堅。然而,再好的機制也要靠人的執行。
如何讓想幹事、敢幹事的社區幹部能幹事、留得住?2020年4月,鄂州在全省率先開展面向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村)主職招聘街道、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這則看似極普通的招聘公告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看來,在社區工作,只要努力也是有奔頭的。」
這是鄂州探索推出的為社區工作人員提供事業編制和晉升通道的激勵辦法。那麼,又該如何選到一位居民認可的「小巷總理」呢?這次鄂州市招聘事業崗位管理人員,通過「考核+面試」模式,採取考核評分制,並引入群眾滿意度評價,其佔比20%。
當年6月,經過嚴格的程序遴選,鄂州市聘用了10名城鄉社區工作者為事業編制人員,「貼心管家」曹伊靈就是其中之一。
建立便民服務站,正是曹伊靈獲編後做的第一件事。「省市就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社區工作者管理等文件的制定,徵求了我們的意見。這解決了我們社區工作一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有人、有資源、有激勵,非常鼓舞人。」她說。
這個服務站是社區、物業、業主委員會三方共同商議搭建的平臺。「電視機、熱水器、電冰箱壞了,只要打一個電話,就有懂專業技術的鄰居上門幫忙維修,很方便,社區都想到我們前面去了。」居民說。
「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幹部要激勵。」這是句實在話。「2020年,我們全面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事業崗位管理,相當比例的社區黨組織書記將享受『事業編』。同時,建立社區工作者『四崗18級』崗位等級和薪酬體系,對社區工作者根據考核和表現情況進行崗位等級晉升。」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0年,主城區完成620個社區工作者員額核定,區級統一招聘、街道統一管理、社區統一使用,考核招聘社區工作者319人,公開考試招聘58人,社區工作者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社區賦能,「紅線」固了本
與打仗一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也需要一個好的陣地。「說直白點,就是要有一塊立足之地。連立足之地都不穩,工作起來怎麼發力?」有社區工作人員曾這樣笑問。
黨群服務中心是租借的民房,「隱身」服務,居民摸不到大門。多年前,這曾是社區陣地的真實體現。如今,走在大街上,一身「紅裝」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不僅顯眼,且顯活力,「這是為基層賦能最重要的體現,在這裡工作,很有尊嚴感。」一位社區工作人員感慨。
為社區賦能增效,自2018年起,鄂州市創新「413機制」,以黨建引領基層工作向縱深發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便是其中一項。
「四個清單」減負。上面千根線,底下一根針,為社區減負賦能首當其衝。鄂州市明確了社區黨組織工作事項清單、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行職責事項清單、社區居委會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和社區便民服務事項清單等「四個清單」。同時,針對社區活動場所掛牌過多過濫、只掛牌不服務等問題,集中開展掛牌清理,切實為社區減負。
「一個意見」準入。減負不等於切割剪斷,如何避免一刀切的簡單做法?鄂州市制定《關於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的實施方案》,用制度規定為社區減負「保駕」。規定,除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規定應由社區依法承擔和協助辦理的事項外,凡擬進入社區的組織機構、工作任務、檢查考核、社區掛牌、出具證明(蓋章)、開展調查統計等事務,全面實行準入制度。同時,明確核准進入社區的事項,應明確授權內容、對象、權限、時限和撥付的工作經費。
「三個加法」提能。社區減負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聚焦主責主業,增能增效增服務。「加陣地」,全面推進全市33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將政府部門辦公樓「讓位」給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把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社區之家」。「加項目」,在全市「放管服」改革推進過程中,將25項與居民息息相關的政務服務辦理權限直接下放到社區,讓居民實現在家門口辦事,體驗「一站式」服務。「加資源」,建立「雙報到、雙報告」機制,推動在職黨員在社區、在小區,在八小時外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率先推動市直機關與社區共建共治共享,讓社區有更多人、更多資源為居民服務。
同時,在街道改革過程中,配套制定向街道放權賦權、「街道吹哨、部門報到」、街道統一指揮延伸派駐機構、統一指揮轄區綜合執法、「多網合一」、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等10餘項政策措施,向街道下劃102個編制,整合街道資源要素,協同各個方面規範制度體系,為街道賦能。
另外,鄂州市正在科學搭建網絡平臺,建設智慧網格。以城市社區為重點,全面整合市、區部門在社區設置的各類網格,搭建統一的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構建「巡查—發現—採集—篩選—上報—分派—辦理—核查(評價)」權責明晰、程序規範、運行高效的基層治理服務工作閉環。
協同共治,「紅線」暖了心
庚子之年,史上特殊。疫情未了,汛情又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這根「紅線」是否牢固結實,面臨大考。
疫情突襲。全市2675個黨組織和6.8萬餘名黨員,以「社區」「戰區」和「帳篷」「卡點」等為載體,成立248個臨時黨支部、425個臨時黨小組,成為抗疫中堅力量。
汛期到來。全市各級黨組織、2.1萬名黨員幹部和數萬群眾,日夜奮戰在防汛抗洪搶險救災一線。
一名黨員一面旗。紅色戰鬥堡壘的作用同樣體現在鄂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黨員志願者進社區活動率先在全省開展。他們亮身份進社區,已有註冊志願者11萬餘人,建成30餘個志願服務分會(團隊)。
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體系越健全、越嚴密的地方,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越能得到進一步彰顯。
脫貧攻堅,黨員結對包保,讓扶貧對象在困境中感受到黨的溫暖;下沉社區,在職黨員帶頭「敲門」問需、「對話」問症、「座談」協商、「吹哨」解難,讓居民在「微」治理中感受城市溫度。一個網格幸福一個小區,一名黨員溫暖一個樓棟,「黨員中心戶」共畫黨群「同心圓」。
在月畔灣社區。建立在職黨員服務信息檔案,舉辦黨員「一月一沙龍」活動,制定黨員先鋒模範標準和積分激勵辦法,對每名黨員進行星級評定並「上牆」,居民點單—社區派單—黨員(單位)搶單—社區(居民)評單「四單」模式,激發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活力。
在濱湖社區。堅持黨旗領航,引導黨員積極主動維護居住環境,組織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懇談會、項目聽評會等一系列意見徵集活動,全方位徵求民意、了解民情,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
在北門社區。黨員敲門徵求居民「微夢想」「微心願」「微訴求」,居民反映興城花園小區水壓偏低,社區黨委便在該小區召開居民議事會,召集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等30餘人協商安裝二次增壓泵。
在江城社區。棉花小區71歲的老黨員吳運良,是社區「五老」志願服務隊的一員。為拆除違建推進「40工程」,半個月裡,吳運良跑了20多趟,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讓出了公共空間。
在茅圻村。11名黨員志願者成立「餘巧工作室」志願服務團隊,幫助有需求的老人繳納水電費、充值電話費、代拿快遞、代辦證件、協助照看留守兒童、輔導作業等,當地群眾都說「有煩惱,找餘巧」。
在平石村。堅持黨員「一聯二亮三評」工作小效方,使黨員服務群眾變「無形」為「有形」、變「一時」為「隨時」、變「軟要求」為「硬措施」,架起了黨群幹群「連心橋」。
在華容區。選樹18名優秀黨員典型,用微電影的形式傳播「華容情」,用身邊的故事感染身邊的人,帶動全區8600餘名黨員「比學趕超」。
……
把群眾的嚮往作為治理的方向,把群眾的需求作為治理的追求,把群眾的痛點作為治理的重點,把群眾的感受作為檢驗治理成效的標尺。一根「紅線」紮下根,同畫黨群「同心圓」,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鄂州方案」仍在續寫。(鄂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