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0年代,自稱「十二宮殺手」的傢伙在美國舊金山海岸地區謀殺了至少5人。每樁命案前後他都會寫信、郵寄包裹或打電話給媒體,透露犯罪線索。信中他畫出過四個密碼圖形,就像個脾氣不好琢磨的老師,對警察說,快把這道題解出來,不然我就殺人,而且他一點都不是開玩笑。被害人中有年輕夫婦,有獨身女子,還有青年壯漢,謀殺手段一會用槍一會用刀,謀殺地點圍繞舊金山地區,也貌似沒有章法。。連環殺人案件也引起了《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羅伯特(傑克•格蘭恩哈爾 飾)和保羅(小羅伯特•唐尼 飾)的注意,他們在警察大衛(馬克•普法洛 飾)的幫助下,開始調查這一系列的連環兇殺案件,在和「十二宮」殺手鬥志鬥勇的同時,他們個人的生活也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連環殺手十二宮絕對是個天才的犯罪專家(正如大衛·芬奇影片中的其他瘋子),他聰明,驕傲,充滿想像力,對犯罪的敏感度極高,手法無懈可擊。他通過電話、信件和郵件肆無忌憚地嘲弄警方和平庸的世界,他踐踏這個城市,將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在寄給舊金山警方的最後一封信中,他揶揄道:「我在等待一部關於我的好電影,我很好奇,扮演我的人會是誰呢。」「好電影」——真有趣。
電影最驚悚的像恐怖片的時候出現在羅伯特調查那個電影放映員的時候去了他的家,在他說了「海報上是我的筆跡」那一幕,在那個灰暗的地下室裡面對那張亦明亦暗的臉的時候,不止羅伯特一個人被嚇得魂飛魄散。從表演的角度,Jake Gyllenhaal和Robert Downey Jr.都還算滿意,但是飾演堅持這個案件的警察的Mark Ruffalo塑造了一個很執著的形象,平實但是並不平淡,很有大牌實力派的作風。沉溺在案情裡分析來去之後,再次審視電影,更多的是發現,Zodiac這個懸案的神秘之處,不是在於它有多麼的完美,而是在於它有太多不完美的疑點、漏洞和缺憾,而這種不完美的神奇力量,會讓每個卷進去的執著的人仿佛被這張無形的網所捉住,怎麼也無法掙扎出來。
如果你能夠忍受前一個小時的沉悶,看完這片子對你來說就不是問題,因為真正的精髓顯然在於最後的一個小時。當報社的漫畫家羅伯特將所有的線索都匯集起來,並重燃激情去追蹤殺手,我幾乎以為影片會變成一部我們熟悉的美國式的英雄片,然而十二宮殺手的身份,到最後也沒人知道,這個惡魔不僅在美國犯罪史上為自己留下了名字,還沉重地打擊了人們的公共安全感。我們看到破案過程中的很多無奈,繁瑣的手續,公眾的指責,家人的誤解,上司的壓力……羅伯特是四個男人中追蹤十二宮殺手最久的一個,儘管如此,他還是不能成功,在最接近真相的時候重要證人突然心臟病發而死,所留下的線索卻怎麼也無法吻合,那些所謂的科學手段,反倒成了兇手逍遙法外的助手,在幾十年越來越繁雜的案情裡,沒有人知道究竟哪一個環節出錯,甚至沒有人知道究竟哪些才是十二宮殺手真正所為。在這個殺手的影響範圍內,有些人死了,有些人發財了,有些人出名了,有些人更可能無意中做了殺手的幫兇,一個暗潮湧動的迷亂世界,最後被導演強壓著用最冷酷平靜的方式去表達。
很多人喜歡把《十二宮》和《殺人回憶》拿出來比較,因為講述的都是沒有找到兇手的真實案件,並且認為溫吞水一樣的《十二宮》沒有《殺人回憶》那樣觸及和挖掘人性、社會的深度。其實激烈未必是深度,《殺人回憶》吸引人的,還是電影一直製造緊張氣氛的技巧和手法,它緊促地描述了人在短時間內由平靜到暴虐的性格轉變,奉俊浩關注的是人性激變,所有人的表演也都有著典型的韓國式誇張表演。這些讓《殺人回憶》很不「普通」。但我更喜歡《十二宮》,因為大衛·芬奇更明白是什麼在改變人,他在《十二宮》裡表現的是真正生活的折磨,它沒有大起大落,不激烈,是「普通」的,是更切中人心的,是更讓人無奈的。
真相到底是什麼,導演觀眾或者那些曾有過記憶的美國人,甚至即便是被害者都有可能無法說清楚。這樣一部從線索到結局都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懸案影片卻給人一種冷靜客觀的紀實片感覺,很顯然,這是一種手法上的錯位。而這種錯位放在這件真實的事情上便更顯現出它的力量,也許導演正在通過這個著名的事件反映出我們所看到的許多事實背後也許隱藏著更多的秘密,也許所有的事實都其實是不真實的或說也許不真實的,混亂聯繫而不確定。
相信看過此片的每一位觀眾都會尋找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十二宮殺手」,這裡是否有智力的比拼?筆者不敢斷言,但有一點,所有的「十二宮殺手」肯定也是不確定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犯罪是一門學問,偵破也是一門學問,但相較起不確定來,這兩門學問都顯得蒼白了,所以最好的學問還是不確定。這不但是對十二宮殺手事件的認定,也是對導演的肯定,當然更是為思索的好愛者們最大的鼓勵!
這是一部沒有結局的電影,因為案件的本身已經不會有結局。這就是大衛·芬奇的電影表達的真實,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從來就不是黑白的,絕大部分時候,它們呈現的都是無奈的灰色
人,終其一生可以享受生活的生涯不過30年,多數都在打拼。這種打拼因由歲月的變遷而逐漸消褪,生命最佳的生理階段之後,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只不過,有的人是為事業,有的人是為情趣愛好,有的人則為私慾。所以,當一個人、一些人永遠生活在找尋與遺憾之中,窮盡一生為所未完成的心願鬱鬱而終。糾纏一生的撕裂、無奈、茫然以及臨界於崩潰的感受就這樣控制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體。這樣的事情,雖然不是人人都可能遇見的,但無論時長而遭遇同樣的感受又有誰沒有?
人最畏懼的事情首選肯定不是面對死亡和危難,最為可怕的是讓自己的靈魂永恆的迷失在由失敗帶來的綿綿無期的失落中。有這樣想法的人,肯定在曾經的一齣悲劇中出任主角。而糟糕的是,這個角色是沒有結局的,因此不得不一直扮演下去。人的心理是必須得到追尋的結果,看到理想的結局才能安心的去做下一件事情。人面對的事情越重要,靈魂的反應就越強烈。悲哀的事情沒有結束,就是人心一處潰爛的傷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