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乾巴巴的醬鴨,從南宋掛到今天

2020-11-23 浙江在線

杭州街頭,陽光下的老人和醬鴨

  浙江在線2月11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方濤 記者 孫雯)臘月的很多習俗,事關中國人精神生活。

  如今,提到臘月,人們想到的關鍵詞可能是——進補、冷、過年,卻不知其背後有很多故事,以及很多歷經時間的風俗衍變。

  今天,我們就拎幾條臘月的「講究」。它在按部就班中,經歷著因政治、經濟、氣候而起的變化。

  當然,也有意外,比如,在宋代臘月,如果有一場不期而遇的降雪,富貴人家簡直要玩瘋了,遇雪則開筵,塑雪獅,裝雪燈,以會親友。文人雅士則取臘雪,烹雪煎茶。窮人也有窮人的過法,「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撃皷,尋門乞錢」。

  特別是南宋,在《武林舊事》《夢梁錄》中都有記載,可見,北方人的南遷,帶來了風俗的融合。

  ●臘月初八

  一碗「小型農業博覽會」

  臘八,是臘月的第一個節日。談及臘八節,則喝非一碗滾滾的臘八粥不能盡興。

  有關臘八粥的記載,目前最早見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周密的《武林舊事》: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

  由此足見,臘八粥最早是與佛教文化有關,後為民間效仿,成為應景的美食或藥膳。

  到宋代,寺中專門配料製作臘八粥,不再用曬乾的飯菜了。此時,本由穀類加紅豆煮的臘八粥,變得越來越豐富。

  值得一說的是,寫《夢梁錄》的吳自牧是錢塘人,《夢粱錄》大約成書於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專門介紹南宋都城臨安的繁華舊景,民風民俗。

  南宋崇佛,都城臨安佛寺眾多。臘八粥紛繁複雜的做法,很可能最早在杭州民間興起。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介紹的配料大概是最為具體豐富的了: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難怪,老舍先生曾調侃道「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對於不識五穀的現代人,要分辨和找齊這些配料還真不容易。不過,沒關係,日常所食的穀物和果仁果脯,你儘管往鍋裡扔就行。

  帝王之家煮一碗臘八粥更是興師動眾。

  清代,雍和宮煮臘八粥,一律由內務操辦,據記載,一頓要耗費白銀十萬兩。

  鹹豐以前,雍和宮要熬「五大鍋又一小鍋」:首鍋供於佛前,二鍋獻於朝廷,三鍋給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鍋送文武官員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鍋給本寺僧眾。最後,三至五鍋粥餘下混在一起,於初八日早晨施予平民百姓。

  清末時局飄搖,但煮臘八粥的排場卻沒有落下。

  ●臘月二十三

  你對灶王爺做了什麼

  「二十三,去上班。二十四,去上班。二十五,去上班……」當下的都市男女在自嘲之餘,難以掩飾的是對傳統風俗的好奇和嚮往。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最初,它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後漸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也就是說,這一夜,灶王要上天「述職」。但他可能不是飛上去的,應該是「蹦躂」上去的。因為,灶王的坐騎叫灶馬,是一種常見於農村廚房的小蟲子。灶馬爬過之處會留下淡淡的痕跡。成語「蛛絲馬跡」即來源於此。

  灶王雖小,卻也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一家人一年的行為都將記錄其中。

  古人或以酒糟塗抹灶門,名曰「醉司命」,讓灶王爺喝得醉醺醺的;又常將糖瓜或關東糖供在灶前,意為讓灶王爺多嘗點甜頭——吃人嘴短,以便多多美言;另有一說是藉此粘住灶王爺的嘴。

  不過,作家莫言卻認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你粘住了他的嘴,壞話固然是不能說了,好話不也說不了了嘛!

  每年小年,都有人各據南北,吵個不停。南宋的官方小年,據《武林舊事》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之所以變成二十三,是因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後為民間效仿。

  其實,在古代,過小年還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這句話很好懂,不同的社會階層,過小年的時間也不一樣。後來逐漸演化出地域差異。

  ●臘月二十四至二十九

  不能拒絕這長肉的日子

  一般來說,臘月二十四都要年終大掃除,北方謂之「掃房」,南方謂之「彈塵」。不過,這個時間已經不那麼固定,在北方,前一年掛起的灶王爺畫像上,往往還寫明「掃舍」的良辰吉日。

  大掃除結束後,就可以糊窗戶了。一般來說,都是臘月二十五糊窗戶。以前,普通農家沒有玻璃,而是用白紙糊窗,窗框以彩紙裝飾,這一幕,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裡應該還會有。

  古代的臘月二十五還有一個習俗——煮紅豆粥祭食神。名曰「人口粥」,「有貓狗,亦與焉」,吳自牧的《夢粱錄》記錄了這一溫情的習俗。

  食神果然辦事效率很高。接下來的幾天,大人孩子們就可以一飽口福: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這些吃食,南北基本相似,是按部就班的過年程序,這裡說一說腊味,也就是臘月醃製的肉類。

  「寒風起,食腊味」,腊味是古人將肉類最大限度保存的高超智慧。提起杭州的腊味,老底子杭州人則必定想起杭州的醬鴨、醬魚。成書於清代的《杭俗遺風》明確記載:「醬鴨一味,以杭城紹興酒店所制者為佳。一過冬至,即銷售一空。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類皆知之。」

  這隻最負盛名的莫過於醬鴨,自南宋傳承至今。大文豪兼吃貨魯迅先生都是它的忠實粉絲。萬隆、天香樓、知味觀的醬鴨都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良品。

  ●除夕夜

  壓歲錢原來並不是錢

  爆竹聲中一歲除。爆竹無分南北成為除夕的標配。

  最初古人燃竹而爆,用以驅除鬼怪,但聲音有限。宋代火器發展迅速,無心插柳,爆竹也因此改良。吳自牧的《夢梁錄》裡這樣寫道:至夜蔶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

  吃過年夜飯,長輩們會給孩子分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古代壓歲錢也叫厭勝錢,它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戴賞玩而專門鑄成錢幣形狀的闢邪品——正面是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背面各種圖案,如龍鳳、星鬥、龜蛇等。到明清時,壓歲錢是用彩繩將一枚枚銅錢串起來,編成龍的形狀。如今,不講究這些了,數量雖然多起來,孩子們的喜悅卻平淡了。

  除夕夜,快樂之餘,難免有點小感慨,比如,白居易某年除夕就給好友元稹寫了《除夜寄微之》,其中有一句: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白居易51歲來杭州做刺史,這首詩說過了這一夜就53歲了。仔細想一想,那正是一個杭州的除夕夜。


相關焦點

  • 杭州有家小店老闆又懶又佛,點菜都要顧客自己寫,結果這隻片兒川做...
    有趣吧,今天我們推薦的兩家「市井小館」,一家就是「片兒川做成打邊爐」的醉蟹座,另一家是有些年頭的康康飯店。醉蟹座 請不起店員的小店 火了片兒川湯底和方便麵 這家店被我們挖出來,叫「醉蟹座」,招牌上還寫著「圍爐打邊、泥爐燒烤」。
  • 盆土「乾巴巴」?喝點「化土水」,營養又透氣,花多量大開滿盆
    在天氣回暖的情況下,不少人又開始想買一些植物放在家中了,但是對於養植物來說,也是有一定技巧的,而盆栽中的土壤就非常關鍵,這是植物需要吸取營養的地方,也容易出現板結的情況,那麼花草就不能及時汲取營養,就容易造成黃葉、枯死。盆土「乾巴巴」?喝點「化土水」,營養又透氣,花多量大開滿盆。
  • 《人間詞話》:對不起,南宋詞不配擁有姓名
    在王國維心中的詞家排行榜上,「詞之最工者,實推後主、正中、永叔、少遊、美成,而後此南宋諸公不與焉。」可見,王國維推崇的是李煜、馮延巳、歐陽修、秦觀、周邦彥等唐五代、北宋的詞人,「南宋只愛稼軒一人」而對南宋詞人群體僅肯定辛棄疾。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六百年來詞之不振就是從南宋開始的,而且多以「枯槁、膚淺、俗子、遊詞、侷促、淺薄」等語評論南宋詞。
  • 民以食為天,聊聊南宋時期的飲食及其背後揭示的社會內涵
    自從北宋結束,南宋在臨安建都,南宋政權也有一段時間的穩定期。在這段時間裡,南宋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儘管南宋在政治體制上總是被人詬病,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南宋經濟實力的雄厚。南宋不止國家富足,而且百姓也比較富足。在經濟的強烈刺激下,南宋大小城鎮酒樓小吃數不勝數,熱鬧非凡。
  • 是什麼原因導致南宋偏安一隅?
    但就是在這這樣的背景下,宋軍依然被哀兵遼軍擊敗。最後西京、南京還是金軍幫打下來的,所以事後北宋因未能按承諾攻陷遼西、南二京,經雙方交涉後,北宋以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給金,並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從金國手中接回了燕雲六州。按這樣來看,說買回來其實更貼切一些。不過呢,燕雲六州和十六州依然相差甚遠,北宋根本沒有底氣從金國手中要回餘下的十州。
  • 南宋《天文圖》神仙風擬人 ——創作靈感解析
    南宋《天文圖》神仙風擬人 創作靈感解析 靈感來源: 南宋《天文圖》碑,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豐碑,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象實測圖。
  • ...食品市場,今天最後一天營業!這個老市場裡留下了一代人的創業故事
    都市快報萬隆醬鴨15元1隻,紅棗10元1斤,月餅5元15個,傳化洗潔精7元一大桶,牙刷杯1元1個……近日,近江食品市場的商戶忙於清倉甩賣。市場裡人來人往,大伯阿姨拎著大包小包,東看看西看看,尋找目標。有些商戶賣得差不多了,正在打包收拾,準備搬往新店。絕大多數,還在賣力吆喝,虧本也要回饋老顧客。
  • 《鬥漿圖》呈現南宋鬥茶文化
    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重量級」文物——南宋《鬥漿圖》,古樸典雅,純樸自然,生動再現了宋代普通百姓在街市鬥茶的熱鬧場景,讓觀者如臨其境。 目前,這幅佳作正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今年5月,由湖南省博物館聯合全國22家文博單位舉辦的「根·魂——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精心遴選出30件(套)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具有標杆性的文物作為物證,簡單明了地勾勒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
  • 杭州並非南宋「名正言順」的首都,原來還跟風水有關!
    南宋的首都在杭州,這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歷史常識。然而你知道嗎,在歷史上,臨安(今杭州)名義上只是南宋朝廷的「行在」,雖有首都之實,卻無首都之名。話說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徽、欽二帝被擄,皇室中僅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漏網。
  • 蒙古與南宋的一場小戰役,為何會讓非洲人和歐洲人都「彈冠相慶」
    13世紀,北方的蒙古在"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硬漢成吉思汗鐵腕的手段之下,逐漸崛起,此時,蒙古早已不滿足自己僅有的那些土地,他們早已有了志奪天下的意向。南宋,一個漢人政權,卻依舊沉浸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溫柔富貴鄉中,享受偏安所帶來的快樂。南宋,開始成為了蒙古政權中的一塊肥肉,遲早都要把它吃進肚子裡。
  • 男子半夜回家卻見到一群陌生人,這是在做夢嗎?
    同住一幢樓 不同的兩個單元相同的樓層房門號互不相識的兩戶人家碰巧設置了一樣的開門密碼這真的是巧合嗎?半夜迷迷糊糊回家 裡面的一幕讓人驚呆了 2020年12月27日凌晨1點左右,家住杭州下城區的送貨小哥小王(化名)在忙碌了一天後,提著一袋醬鴨和往常一樣準備回家。走著走著,進了小區,電梯坐到1502自己家門口。
  • 南宋滅亡後,宋徽宗棺材被打開,裡面為何只有一截木頭?
    只有在外徵兵勤王的康王趙構躲過一劫,建立南宋。但宋徽宗後來的結局到底如何,很多人並不了解。而在南宋滅亡後,盜墓賊打開宋徽宗的棺槨,這才發現了真相。 南宋滅亡後,中原大地被蒙古鐵騎佔領,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當時在江南地區,佛教都總統楊璉真迦在元朝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其中被破壞最嚴重的,就是南宋皇陵。
  • 價值1500棟別墅的「曜變天目茶碗」,世上僅3隻半,中國半隻
    「曜變天目茶碗」,世上僅存3隻半,中國僅有半隻,3隻完整的全在日本。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時期一種特殊的黑釉茶碗,屬於宋代黑釉的建盞。建盞可以說是為鬥茶而生的瓷器,胎質含鐵量高,釉色青黑偶有帶斑紋,高溫燒成的茶碗。而曜變盞,是存世的宋代建盞徽宗,最高級別的神作。宋人好風雅,愛鬥茶,三兩人各出好茶,輪流品嘗茶的好壞。
  • 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死於1194年
    這是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已經53歲的宋高宗趙構,此時仍然膝下無子,他唯一的親生兒子趙旉在建炎三年(1129年)的苗劉兵變中夭折,此後,在靖康之變中長期動蕩逃亡的宋高宗,不知為何喪失了生育能力。
  • 關於南宋的兩個小故事,一個講嶽飛身上的字,一個講趙構辦的事
    今天我為各位說幾個可能與你平常所聽到的不一樣的故事,了解一下歷史的另一面。首先第一個我想說的故事是關於南宋大將嶽飛的一件事。嶽飛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他所帶領的軍隊對於南宋來說是一支非常強悍的軍隊,整個軍隊軍紀嚴明,能徵善戰。這支部隊被叫做嶽家軍,這三個字不是嶽飛所帶領部隊的正式番號,而是由於他們對百姓非常好,宋朝百姓所賜予他們的一個綽號。
  • 關於南宋末年的忠臣良將,除了一個文天祥,你還知道有哪些人?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巷戰,宋蒙兩軍皆損失慘重,但蒙古方面能夠源源不斷地投入生力軍,而南宋方面則是已然彈盡糧絕。呂文煥見到當年跟隨自己徵戰天下的將士一個接一個地倒下,而南宋朝廷的援軍卻久久不至,心灰意冷之下,率部向阿術投降,襄陽陷落。至此,歷時六年的襄陽之戰落下帷幕。隨著襄樊的淪陷,有著「東南之脊」的南宋京湖防線徹底崩潰。
  • 古代歷史,竭盡心力保社稷,南宋高宗趙構吳皇后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竭盡心力保社稷,南宋高宗趙構吳皇后吳皇后((1115一1197),北宋開封人。武翼郎吳近女,才貌俱佳,十四歲入宮。秀外慧中,母儀天下,能文能武,博覽群書,勤習翰墨,能詩善畫,又似巾幗英雄,屢屢保駕有功,很得高宗寵愛。
  • 南宋的趙旉經歷不一般,他先當皇帝,為何後來成了太子
    南宋有一個怪事。趙旉還不懂人事時,就頂替趙構當上皇帝了,後又做了太子。這先當皇帝,後做太子的「富貴」還沒來得及享受,小小年紀就被嚇死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從一個小地名看南宋人對金人的仇視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城東南的汝河灣中,有個窪坑,當地人稱之為「母豬窩」。這「母豬窩」聽起來很不雅,卻與八百多年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個兒子——能徵善戰的皇子完顏宗弼頗有淵源。這一切還得從金、宋兩國的關係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