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街頭,陽光下的老人和醬鴨
浙江在線2月11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方濤 記者 孫雯)臘月的很多習俗,事關中國人精神生活。
如今,提到臘月,人們想到的關鍵詞可能是——進補、冷、過年,卻不知其背後有很多故事,以及很多歷經時間的風俗衍變。
今天,我們就拎幾條臘月的「講究」。它在按部就班中,經歷著因政治、經濟、氣候而起的變化。
當然,也有意外,比如,在宋代臘月,如果有一場不期而遇的降雪,富貴人家簡直要玩瘋了,遇雪則開筵,塑雪獅,裝雪燈,以會親友。文人雅士則取臘雪,烹雪煎茶。窮人也有窮人的過法,「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撃皷,尋門乞錢」。
特別是南宋,在《武林舊事》《夢梁錄》中都有記載,可見,北方人的南遷,帶來了風俗的融合。
●臘月初八
一碗「小型農業博覽會」
臘八,是臘月的第一個節日。談及臘八節,則喝非一碗滾滾的臘八粥不能盡興。
有關臘八粥的記載,目前最早見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周密的《武林舊事》: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
由此足見,臘八粥最早是與佛教文化有關,後為民間效仿,成為應景的美食或藥膳。
到宋代,寺中專門配料製作臘八粥,不再用曬乾的飯菜了。此時,本由穀類加紅豆煮的臘八粥,變得越來越豐富。
值得一說的是,寫《夢梁錄》的吳自牧是錢塘人,《夢粱錄》大約成書於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專門介紹南宋都城臨安的繁華舊景,民風民俗。
南宋崇佛,都城臨安佛寺眾多。臘八粥紛繁複雜的做法,很可能最早在杭州民間興起。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介紹的配料大概是最為具體豐富的了: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難怪,老舍先生曾調侃道「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對於不識五穀的現代人,要分辨和找齊這些配料還真不容易。不過,沒關係,日常所食的穀物和果仁果脯,你儘管往鍋裡扔就行。
帝王之家煮一碗臘八粥更是興師動眾。
清代,雍和宮煮臘八粥,一律由內務操辦,據記載,一頓要耗費白銀十萬兩。
鹹豐以前,雍和宮要熬「五大鍋又一小鍋」:首鍋供於佛前,二鍋獻於朝廷,三鍋給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鍋送文武官員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鍋給本寺僧眾。最後,三至五鍋粥餘下混在一起,於初八日早晨施予平民百姓。
清末時局飄搖,但煮臘八粥的排場卻沒有落下。
●臘月二十三
你對灶王爺做了什麼
「二十三,去上班。二十四,去上班。二十五,去上班……」當下的都市男女在自嘲之餘,難以掩飾的是對傳統風俗的好奇和嚮往。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最初,它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後漸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也就是說,這一夜,灶王要上天「述職」。但他可能不是飛上去的,應該是「蹦躂」上去的。因為,灶王的坐騎叫灶馬,是一種常見於農村廚房的小蟲子。灶馬爬過之處會留下淡淡的痕跡。成語「蛛絲馬跡」即來源於此。
灶王雖小,卻也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一家人一年的行為都將記錄其中。
古人或以酒糟塗抹灶門,名曰「醉司命」,讓灶王爺喝得醉醺醺的;又常將糖瓜或關東糖供在灶前,意為讓灶王爺多嘗點甜頭——吃人嘴短,以便多多美言;另有一說是藉此粘住灶王爺的嘴。
不過,作家莫言卻認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你粘住了他的嘴,壞話固然是不能說了,好話不也說不了了嘛!
每年小年,都有人各據南北,吵個不停。南宋的官方小年,據《武林舊事》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之所以變成二十三,是因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後為民間效仿。
其實,在古代,過小年還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這句話很好懂,不同的社會階層,過小年的時間也不一樣。後來逐漸演化出地域差異。
●臘月二十四至二十九
不能拒絕這長肉的日子
一般來說,臘月二十四都要年終大掃除,北方謂之「掃房」,南方謂之「彈塵」。不過,這個時間已經不那麼固定,在北方,前一年掛起的灶王爺畫像上,往往還寫明「掃舍」的良辰吉日。
大掃除結束後,就可以糊窗戶了。一般來說,都是臘月二十五糊窗戶。以前,普通農家沒有玻璃,而是用白紙糊窗,窗框以彩紙裝飾,這一幕,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裡應該還會有。
古代的臘月二十五還有一個習俗——煮紅豆粥祭食神。名曰「人口粥」,「有貓狗,亦與焉」,吳自牧的《夢粱錄》記錄了這一溫情的習俗。
食神果然辦事效率很高。接下來的幾天,大人孩子們就可以一飽口福: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這些吃食,南北基本相似,是按部就班的過年程序,這裡說一說腊味,也就是臘月醃製的肉類。
「寒風起,食腊味」,腊味是古人將肉類最大限度保存的高超智慧。提起杭州的腊味,老底子杭州人則必定想起杭州的醬鴨、醬魚。成書於清代的《杭俗遺風》明確記載:「醬鴨一味,以杭城紹興酒店所制者為佳。一過冬至,即銷售一空。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類皆知之。」
這隻最負盛名的莫過於醬鴨,自南宋傳承至今。大文豪兼吃貨魯迅先生都是它的忠實粉絲。萬隆、天香樓、知味觀的醬鴨都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良品。
●除夕夜
壓歲錢原來並不是錢
爆竹聲中一歲除。爆竹無分南北成為除夕的標配。
最初古人燃竹而爆,用以驅除鬼怪,但聲音有限。宋代火器發展迅速,無心插柳,爆竹也因此改良。吳自牧的《夢梁錄》裡這樣寫道:至夜蔶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
吃過年夜飯,長輩們會給孩子分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古代壓歲錢也叫厭勝錢,它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戴賞玩而專門鑄成錢幣形狀的闢邪品——正面是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背面各種圖案,如龍鳳、星鬥、龜蛇等。到明清時,壓歲錢是用彩繩將一枚枚銅錢串起來,編成龍的形狀。如今,不講究這些了,數量雖然多起來,孩子們的喜悅卻平淡了。
除夕夜,快樂之餘,難免有點小感慨,比如,白居易某年除夕就給好友元稹寫了《除夜寄微之》,其中有一句: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白居易51歲來杭州做刺史,這首詩說過了這一夜就53歲了。仔細想一想,那正是一個杭州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