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為棺文梓作槨, 楩楓豫章為題湊,一起來了解下這個豪華單間
上期文章最後我們一起品鑑了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旌幡,其實馬王堆2號漢墓、臨沂金雀山漢墓的旌幡與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也都有細緻精美的彩色圖畫,堪稱佳品。
此外,旌幡上書寫墓主姓名、籍貫的,在考古中也有發現。
例如甘肅武威磨咀子23號墓所出土的東漢銘旌,在麻布上有墨書篆文兩行,上書「平陵敬事裡張伯升之柩過所毋留」;兩行銘文之上各繪一圓形,左為「朱地墨烏」,右為「墨繪回龍而身塗朱者」;銘旌的上端用一樹枝為橫軸。
至於上面的繪畫,過去解釋為「內繪四靈之二。」安志敏先生認為此說不妥,他認為「實際上是代表著日月的形象,左側很明顯是太陽及其所載的金烏;右側為月亮,所載者當為蟾蜍,可能由於漫漶不清,致被誤釋為龍。」
1972年出土的東漢銘旌,除質地為絹外,其形制與前一件一致,上有單行的墨書篆文,作「姑臧東鄉利居裡出」,銘文的上面,有日月圖像,右側載三足烏、七尾狐,左側載有蟾蜍、玉兔。
這一發現從側面印證了安先生的看法。
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漢代喪葬禮儀中比較盛行的一種葬制。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部分葬制。
《後漢書禮儀志下》載大喪云:「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劉注引《漢舊儀》云:「梓宮柏黃腸題湊槨。而臣下或亦僭用之。」
《群書治要》引崔寇《政論》曰:「送終之冢亦無法度,至用檽梓黃腸,多藏寶貨,烹牛作倡,高墳大寢。蓋漢天子之槨,以柏黃腸為裡而表以石。」
但凡是有原則就有例外,黃腸題湊雖是帝王陵墓葬制,經皇帝特賜,個別勳臣貴戚也可使用黃腸題湊。
比如《漢書霍光傳》記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官、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
又如,《漢書董賢傳》:「(帝)令將作為賢起冢塋義陵旁,內為便房,剛柏題湊。」
又又如,《後漢書梁商傳》:商薨,「賜以東園朱壽(之)器,銀縷、黃腸、玉匣、什物二十八種。」
此外,還有個別膽大包天的人僭用黃腸題湊,或許是覺得自己生前做不了皇帝,死後要享受一下皇帝的待遇。
《鹽鐵論散不足》記載:「今富者繡牆題湊,中者梓棺槨楩(音同「駢」,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亦稱「黃楩木」用來做棺材正正好)。」
從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黃腸題湊是一種在陵墓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
三國時魏人蘇林在注釋《漢書霍光傳》中「黃腸題湊」一詞時說:「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後漢書禮儀志》大喪條下劉昭注補引《漢書音義》曰:「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也。」
由此可知,「黃腸」是指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題湊」是指木頭頭部向內堆放的墓葬結構。其制大約在春秋時期便已出現,如《禮記喪大記》鄭玄註:「天子之殯,居棺以龍輴,攢木題湊象槨。」當時的題湊為天子之葬,諸侯不得享用。戰國時,禮樂之制各自僭越,厚葬之風也隨之而起。
《呂氏春秋節喪》載道:「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槨數襲。」
《史記滑稽列傳》記優孟對楚莊王曰:「臣請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楩楓豫章為題湊。」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葬女滕玉:「鑿池積土,文石為槨,題湊為中。」
其時,湊木似有一定的規格,《禮記檀弓上》載:「柏槨以端長六尺。」鄭玄注曰:「以端題湊也,其方蓋一尺。」
1950年河南輝縣發現的固圍村2號戰國時期魏國王室墓,其槨室系用長短木枋縱橫迭錯堆壘而成。木枋長者4.2~4.5米,短者長1米,木枋徑為20~25釐米。棺室周圍四壁木枋堆壘共17層。這種縱橫壘築的木枋,應是我國古代題湊之制的早期形態。到西漢時期,題湊之制趨成熟,因當時流行用柏木構築,故稱「黃腸題湊。」
迄今所發現最早的黃腸題湊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北郊小沿村,墓主的身份據發掘者推測為西漢初趙王張耳(死於公元前202年)。
其題湊結構位於槨外,題湊與木槨四壁呈垂直狀態。題湊東、西壁橫鋪(題湊木長1米);南、北壁縱鋪(題湊木長1~4米),其題湊形制與固圍村戰國2號墓不同。
湖南長沙象鼻嘴文景時長沙王墓、陡壁山1號漢墓、北京大葆臺漢墓、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江蘇高郵天山漢墓等都發現有「黃腸題湊」葬制,這使我們對這種葬制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東漢時期,隨著大型磚室墓和石室墓的盛行,傳統的木結構「黃腸題湊」葬制已趨於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種石塊構築的「黃腸題湊」。
《後漢書禮儀志下》載,建造陵墓時,「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考古發掘中出土有多座黃腸石墓,如河北定縣一東漢諸侯王墓中出土黃腸石400多塊,大部分鑿成近方形,長寬各1米左右,厚約0.25米,其中174塊有銘刻或墨書文字,內容為進貢石材的縣名和石工的籍貫、姓氏或尺寸。
黃腸石壘成題湊,圍繞在磚構墓空的外側,在磚室上面又平鋪石塊三層。用黃腸石建成一個封閉的空間,與高郵天山漢墓的題湊結構較為相似。
河南孟津的邙山上也發現過一座東漢晚期的黃腸石墓,部分黃腸石上刻有文字,主要是姓氏或尺寸。
它們有的用於砌造墓壁,有的僅用於封堵墓門或墓道,實際上已失去了過去木構「黃腸題湊」墓的作用,僅保留了一些象徵的意義而已。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