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邊緣,遺忘的民間,請關注聊史補丁
閩地崇尚佛教由來已久,所以古剎林立,比如廈門南普陀寺、福州湧泉寺、泉州開元寺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除了寺廟,還有不少尼姑庵,只是相對寺而言,規模要小不少罷了。
今天要說的這座尼姑庵,位於閩南地帶,名叫「清德庵」。尼庵裡的女主持十分重視庵裡的楹聯,認為楹聯是尼姑庵的門面,能展示該庵的精神面貌。每年都會派一個庵裡的小尼姑去請當地一個很有名的,姓賈的秀才來撰寫楹聯,然後拿回來再張貼在柱子上。當然了,這稿酬可不菲,每次都需要花上十兩銀子。
直到有一年,「清德庵」花費巨資,重新裝修,煥然一新,氣派非凡。尼姑庵主持在門口踱來踱去,總是覺得欠缺什麼。當她的目光落在柱子上時,發現經過風霜雨雪,對聯泛白、且邊角有捲起,甚至殘缺。至此,主持知道欠缺的是什麼了。主持明白了,要在柱子上鐫刻下永久的對聯,一可以免去每年找人寫楹聯的麻煩,而鐫刻的楹聯更有氣派,三可以一勞永逸。那麼,這個楹聯的要求就要很高了。主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賈秀才。心想也只有賈秀才的文筆才能配得上。於是,親自前往賈秀才的書齋討教此事去了。
賈秀才是一個見錢眼開的人,很會算計,心想這永久性的對聯一寫,以後就不用寫了,往年的一年十兩銀子就再也沒有了。可得多要點,於是,開口就要一百兩銀子。不料主持毫不猶豫,當場答應下來。但有個要求,那就是必須按照庵前新開闢的大道與新庵氣勢恢宏的大門環境撰聯。賈秀才見有這麼豐厚的報酬, 當場點頭應允。
因為主持身上沒有攜帶那麼多銀子,於是馬上回去,並差庵裡的小尼姑給賈秀才送上一百兩銀子。可沒想到的是,這個平素老實的尼姑動起了歪念頭:「往年僅給十兩銀子,今年竟然要給一百兩,估計是主持搞到了帳了吧。想到這,小尼姑就從中抽出五十兩銀子,揣進自己的口袋,只給賈秀才送去了五十兩銀子。
賈秀才接過五十兩銀子,心中很是不快,說好了一百兩,怎麼打了五折呢?出家人不打誑語,怎麼能這麼幹呢。但他沒有當場說出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沒有當場寫聯,只是讓小尼姑第二天上午再過來取聯。
第二天小尼姑過來順利的取回了聯。正忙於誦經的主持令眾尼鳴炮貼聯,並請來四方僧徒一起觀光,鄭重其事。誰知對聯貼上之後,眾人議論紛紛,不解其意。聽到人們議論紛紛,主持上前親自觀看,只見左邊寫的是「一條直直」,右邊寫的是「兩扇開開」。
主持看到大怒,但又不便當眾發作,只見其滿臉烏雲,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紛紛評論說這不像個對聯,有辱「清德庵」的雅氣。主持聽在耳裡,如芒針在背,趕緊叫人把上次送錢給賈秀才的小尼姑招來。小尼姑見事情露出馬腳,便和盤託出,承認了自己私下裡貪汙五十兩銀子的醜事。主持責令小尼姑把貪汙的銀子拿出來,交給賈秀才並登門賠罪,然後讓賈秀才改聯。
賈秀才拿到了銀子,也原諒了小尼姑,之後來到「清德庵」前,挽起袖子,揮毫潑墨,在上聯「一道直直」後添上「西天路」,在下聯「兩扇開開」後補上「佛地門」。至此,一副對仗工整、奇巧無比的楹聯出現:一道直直西天路,兩扇開開佛地門。
圍觀的群眾無不翹起大拇指,連聲叫好,以為妙絕!
歷史的邊緣,遺忘的民間,請關注聊史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