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的夜晚,加更一條小貼士,希望大家都端午安康,好睡好眠
低幼寶寶如果在節假日出現夜間突然驚醒大哭的情況,不用過於擔心,這種情況與大腦沒有休息好有關,當然,白天的一些刺激也可能會讓寶寶做噩夢,這就需要我們做一些改善和幹預了。
看起來很嚇人的夜驚
小到剛滿月的寶寶,大到幾歲的孩子,都有可能出現夜間突然像受到驚嚇一般,突然大哭大叫,揮手踢腿,聲音很大,會說話的孩子往往還會大喊不要不要,往往是閉著眼睛,表情嚇人,很難喚醒和安撫。
這種情況,老人會講是受驚了,需要收驚。不過咱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其實是一種神經性的反應。
我知道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嚇人,但其實真的不用過於擔心,因為發生這種情況時,寶寶的大腦處於深睡眠,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做任何噩夢,他的表現就是一種神經反射,而不是真的內心感受到了恐懼或驚嚇。
其實這種情況類似於「初級版的夢遊」,如果孩子的神經反射足以讓他行動,他就會出現夢遊的表現。我們對於夢遊的認識會多一些,這些夢遊的人醒來都不會記得發生過什麼,所以寶寶出現夜驚時也是一樣,是沒有記憶和心理創傷的。
同樣,和夢遊一樣,一般我們建議不要去喚醒寶寶的驚叫,而是讓他自己平靜下來,不過,實踐中爸爸媽媽都很難沉住氣不管,可以試試採用開燈、弄出聲響的方式來喚醒,喚醒以後不要去問寶寶夢見了什麼(因為寶寶是沒有噩夢的,他突然醒來看到家長很驚慌的樣子,反而會受到驚嚇),而是平靜地幫他翻個身繼續睡就好。
夜驚和夢遊沒有特別直接的觸發原因,只是從概率上講,白天過於興奮、難過、情緒波動過大、或者勞累,夜間發生夜驚的機率會更高,所以在節假日也就更容易發生了。
可以避免的噩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就會開始做夢了,而且和成年人一樣,他們醒來後也會記得這些夢境,並且在低幼時期,他們會有一些分不清夢和現實,有的孩子在夢裡吃過了奶,早上起床後就會拒絕再吃,因為他覺得已經吃過了。
當孩子們開始有了思考,我們家長有意無意中的話語,就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噩夢,比如: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啦!
遇到噩夢,我們要鼓勵孩子多說,慢慢套出他們的話,弄清楚他們心理害怕、擔憂的東西是什麼,如果是怕大怪物、大灰狼,我們可以跟孩子們一起做一個「驅魔儀式」,或者在床上放一個「有魔法」的小熊來保衛孩子,幫孩子克服恐懼。
還有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情況:節假日期間,親戚朋友來往多,難免會有親朋對孩子有一些不太恰當的語言:
你跟我回家吧,你媽媽不要你了把你的狗狗送我吧我養的狗狗會吃掉你養的小兔子這些成年人看起來只是玩笑的話,有時候孩子會特別在意,特別是涉及到他的心愛之物時,就有可能在孩子心裡種下擔憂甚至恐懼的種子,繼而引發夜間的噩夢,而孩子又不太分得清夢和現實,於是感到更加恐懼
所以,如果是性格敏感、內向的孩子,爸媽一定要注意親朋和孩子的玩笑話,並且及時給孩子定心丸:
媽媽永遠最愛你,媽媽永遠不會離開你你的狗狗就是你的,你不願意送,別人帶不走你放心,媽媽會保護你的小兔子
簡單來說,寶寶看起來很嚇人、尖叫咋呼的夜驚,是不用擔心的,更不用去做什麼收驚的事兒;但醒來後哭哭啼啼,清醒地表示出害怕和擔憂的噩夢,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去給孩子安撫啦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夜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