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拉姆案引發對「家庭暴力」的探討。除了易分辨的身體暴力之外,家庭暴力更涉及法律、心理、社會、邏輯、性別等領域。我們提供了一份電影、劇集清單,其中體現的一些家庭暴力形式,至今還未被充分認知。
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在《哈萊姆區的悲劇》寫了兩位太太,一個身處家庭暴力之中,並因為家暴後丈夫的補償行為而「沾沾自喜」;另一個則沒有這樣的「待遇」,甚至在小說的結局她對丈夫發起挑釁,丈夫的反應仍然只是證明了歐·亨利小說「意外結局」的令人驚喜。歐·亨利諷刺了家庭暴力的社會現實,用反語「調戲」了讀者。但每個人都能看出來,哈萊姆區的悲劇,是個人和社會的悲劇。人們埋首於日常生活,或由於經濟依賴,或由於法律常識欠缺,或由於處在蒙昧的對自身狀況並不能清晰分辨的境地,從而無法從家庭暴力中脫身。有時,即使深知處於家庭暴力之中,保存顏面的需求甚至也會超過了維護個人權益的需求。
家庭暴力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目前披露的案例多數為男性對女性的暴力,女性對男性的家庭暴力同樣存在,只是由於身體構造的區別,這種情況佔少數,表現形式上語言暴力多於身體暴力。我們選取了三部電影、四部劇集,討論家庭暴力作為暴力的一種存在形式,並不會因家庭成員之間具有親密關係就能被原諒,畢竟,人與人是因為愛才走到一起。
摩天大樓中的一樁死亡案件調查,牽扯出了一個家庭中的男性可能會犯的全部錯誤:再生家庭的父親顏永原(焦剛飾)對母親(倪虹潔飾)進行欺騙、心理操控以及威脅,對繼女(楊穎飾)以及親生兒子(曹恩齊飾)也能做出令人難以啟齒的事情,造成的家庭陰影通過多方拯救也遲遲難以解決。
劇中,女性情感、姐弟之情、人與人之間的救贖和陌生人之間的善意的溫情細節充斥其間。在看似美好的高檔小區的都市日常生活中,埋藏著暗流湧動的支流。隨著警方的調查一步步越挖越深,道破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故事。儘管繼父作為反面人物的設置稍嫌扁平化,但這部劇是快速了解家庭暴力犯罪的典型樣本。劇情本身節奏步步緊逼,令人窒息的同時,對於家庭暴力這種社會現象有更加直觀和多面的認知。
小鎮上的幾個中產階級家庭構成了故事的脈絡:女人之間分成不同的「幫派」,還在上學的孩子之間也因母親而致使彼此的同學關係受到影響,從而引發出一系列家庭內外大大小小的謊言。其中一個重要線索是佩裡(Alexander Skarsgard飾)和妻子塞萊斯特(Nicole Kidman飾)的關係:在外人看來,兩人是一對恩愛夫妻,塞萊斯特事實上遭受著佩裡的家庭暴力,常常沒有一點點防備,有時候是耳光,有時候是扼住喉嚨,暴力之後又會發生親密關係。
第一次暴力發生之後,兩人去見了心理醫生,卻迴避了本質上的家暴問題,沒有讓事情得到真正的解決。在塞萊斯特決定重拾自己的律師工作,內心燃起了想要意氣風發地回到辯論場的火苗時,控制欲強的丈夫找理由反對此事。塞萊斯特終於獨自一人去見心理醫生。由於恐懼令她依然對家暴的事情含糊其辭,由於自尊心她不承認自己是受害者。在醫生的步步發問並指向問題本質的過程中,妻子似乎難以接受醫生的這種「挑撥離間」的行為:「你應該是治療我們的醫生,但你卻將他妖魔化。」
面對心理醫生時,妻子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而極力表現出對心理醫生犀利問題難以置信的表情,卻不願放棄溝通而希望能得到一個解決方案,妮可·基德曼把一個妻子的兩種複雜心情演繹得十分到位,讓人們看到一個作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女性的掙扎與矛盾。當心理醫生問她為何不願與他人提起家暴之事,她回答說:「也許我的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看待我的方式上。」
妻子和心理醫生的對話,體現了很多家庭暴力中受傷害一方的情感的猶豫和理性的思考,比如想到分手,妻子的心理活動:「我想過很多次要離開他。但是我又會想起我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很多美好的事。」不出所料,他們覺得已經躲開孩子的視線,事實上直接影響了孩子在校園裡的表現。
而心理醫生對妻子建議,值得所有家暴受害方參考:「你必須去租房子,在冰箱備足食物,確認繳好生活起居的費用,為孩子準備好房間,將一切都準備好,至少下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你不用去想『我離開的話究竟能去哪裡』。你要做好心理準備,需要時能展開新的人生。請開始記錄家暴的情形,將傷勢拍照,留下就醫紀錄,在監護權訴訟中很重要。」
《中國反家暴紀事》是中國首部家庭暴力題材紀錄片,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合作拍攝。每一集討論一種家庭暴力的形式。第一集集中討論了夫妻間的家庭暴力:「把衣服脫光了打,別人不準制止;把妻子綁在床上,用皮帶抽;他把斧頭放我枕頭邊的時候,我就手殺了他。」紀錄片第一集開始,幾位受害女性對自身經歷的殘酷事實的表述,像是一個又一個悶棍打在觀眾頭上令人壓抑窒息,因為這些都是赤裸裸的事實。
在這部紀錄片中,有關於「家庭暴力」詳實的基礎常識和調查信息。例如紀錄片指出,家庭暴力的四種形式分別是身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經濟控制。在紀錄片中,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創始人王行娟揭示了一組數據:「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60個家暴的個案中,有48個個案,差不多六分之五的婦女,說我在遭受了家庭暴力軀體的暴力謾罵的暴力之後,最最難過的是,在你的情緒還沒有復原你還很痛苦的時候,強迫過性生活。」
同時,紀錄片還糾正了很多人對家庭暴力的誤解:家暴有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家庭,與施暴人或受暴者的年齡、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等沒有必然的聯繫。人們誤以為家庭暴力和文化程度有關,多數是因為有知識有地位的施暴者礙於自己的面子,其暴力行為更為隱秘,不為人知。
2020年了,這部劇仍然是中國家庭暴力劇的經典之作,沒有一部國產劇可與之比肩。故事由外科醫生安嘉和(馮遠徵飾)飾和梅湘南(梅婷飾)的婚姻開始,引爆了一個討論家庭暴力的故事。由於對妻子的懷疑、佔有欲和畸形的心理,丈夫安嘉和警告她「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片頭曲《終於》直擊內心:這是在哪裡,不是想像的開始。走不出黑色夜空,脆弱中無力的堅持。
梅婷飾演的梅湘南的隱忍,體現了很多中國女性的特質,在看清了丈夫變態的家暴本質之後,梅湘南為廣大婦女樹立了一個用腦子思考的典範。飾演外科醫生的馮遠徵在這部劇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了這個藝術角色的塑造,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難以擺脫觀眾的刻板印象。
這部劇影響深廣,在「家庭暴力」這一概念尚未進入受害的家庭成員的意識中時,讓無數電視機前遭受家庭暴力女性對自身處境覺醒。
二戰後,廣東僑鄉一帶流行「過埠新娘」的婚姻形式。在這部影片中,新移民王曉玲(張靜初飾)就是一位過埠新娘。影片中的故事,脫胎自在天水圍連續發生的一系列悲劇事件:2004年香港新界元朗的天水圍發生的一起一家四口滅門案;2006年,三名單親母親相約自殺;2007年,一名靠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生活的母親將自己的兒女從24樓推下,隨後跳樓身亡。
在影片中,嫁到香港的王曉玲不僅僅是一位妻子,身後也背負著父母一家人的生活財政來源。抵達香港後,王曉玲在餐廳做服務員的工作。由於家中乾衣機出了故障,白襯衫裡面穿了黑色內衣,回家後做飯的方式沒有按照丈夫的要求來,這些成為了在社會上失落的丈夫李森(任達華飾)疑心而實施暴力的理由,暴力來得猝不及防,並伴隨著性暴力導致流血;一次打翻米,再次被施以暴力並推出門。初到香港的王曉玲,在路過的鄰居的幫助下去找了區議員,並去了婦女庇護中心,前來調解的工作人員卻用「床頭打架床尾和」來勸說。隨著暴力發酵,王曉玲終於決定離開李森。最後一次回家想把女兒帶出來時,恐懼而警覺的王曉玲去警察局,希望能有警察陪同卻被拒絕,最後和兩個女兒一起慘死在李森的刀下。
這是一個過於悲情的故事,在許鞍華導演希望討論的香港人口老齡化以及作為新移民的「過埠新娘」的香港社會現象之外,影片也揭示了在家庭暴力中,即使遭受傷害的一方有了覺醒的意識,如果社會各界無法給予相應的保護措施,悲劇仍會發生。
具有暴力傾向的約瑟夫(彼得·穆蘭飾),由於與他人衝突而躲進一家服裝店,女店主漢娜(奧莉薇婭·柯爾曼飾)並沒有嫌棄狂暴而出言不遜的他,而是善解人意地就地為他祈禱,約瑟夫感動而抽泣。
在交談中,得知漢娜住在富人區後,約瑟夫對她冷嘲熱諷。後來通過她臉上的淤青才知道,漢娜長期遭受丈夫虐待。一次約瑟夫來店裡試衣服,漢娜在給他搭配領帶時被漢娜的丈夫看到並起了疑心。漢娜內心極度恐懼,行為開始失常,精神似乎也發生了錯亂,酒醉在大街上。丈夫接她回去後,又是一場虐待。女人終於離家出走,無處投靠,來到約瑟夫家。幾天之後,約瑟夫在前來漢娜丈夫的家中希望解決漢娜的問題時,發現這位丈夫已被殺:長期遭受著非人的折磨的漢娜,終於失去控制殺死了施虐者。
影片主題「Tyrannosaur」,有「暴虐」之意。故事的另外兩條線索,同樣呼應了這一主題:一條線索是約瑟夫雖然對陌路的漢娜很好,但故事情節暗示他對自己的妻子也曾有過暴力行為;另一條線索是約瑟夫鄰居家的小男孩Sam,這是除了漢娜以外唯一會對他笑的朋友,後來被自己親生媽媽帶回來的男人的狗毀了容。影片中很多角色的內心,或許都主動或被動地住進了一個怪獸,如何對抗身體中的這頭怪獸?也因此,救贖自己和他人成為了影片探討的主題。
晃動的鏡頭令觀眾眩暈,鏡頭下是迷離拼貼的充滿懷舊氣息的畫面。婁燁執導的這部電影,眩暈感貼合了影片主題中疲於奔命的人物角色,雖然家庭暴力不是影片探討的最主要的問題,卻是故事的關鍵線索。林慧(宋佳飾)愛著姜紫成(秦昊飾)而嫁給了唐奕傑(張頌文飾)之後長期遭受家庭暴力,身上的文身都是用來遮掩傷疤的。女兒小諾(馬思純飾)從小就是家庭暴力的目擊者。影片由唐奕傑的死亡展開調查,即使故事線索撲朔迷離,也不難看出家庭暴力短期內對子女的影響或許是肉眼不可見的,但長期來看卻很可能成為一股致命的反擊力量。
「我們那些不足掛齒的憂傷」
▼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