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在溫州龍灣的一起兇殺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鄰居眼中為人和氣、老實本分的一名女子,用絲襪纏繞丈夫的脖子,將其勒死。行兇後,女子在丈夫的遺體旁呆坐了一晚,等待警察的到來。
這樣一個口碑良好的女人為何要殺死自己的丈夫?據稱,她的丈夫嗜酒,頻頻酒後施暴,她不堪忍受,痛下殺手。這是一起源於家庭暴力的悲劇。
據統計,我國35.7%的家庭存在家暴——這項數據是否超乎你的想像?
中國家暴發生率高達35.7% 「三高」型家暴更隱蔽
12年前,由馮遠徵、梅婷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熱播,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電視連續劇,片中,安嘉和多次對妻子梅湘南大打出手的畫面震撼了無數人,讓民眾切身體會到家暴的恐怖與危害。而施暴者,集高級知識分子的清高自尊與屠夫的瘋狂於一身,有著令人震驚的極端扭曲變態的性格。
全國婦聯稍早前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家庭暴力發生率高達35.7%,且施暴者九成以上為男性。有16%的女性承認曾經受過配偶的暴力侵害,50%以上的女性犯罪涉及家庭暴力因素,80%以上嚴重傷害、殺人的女性犯罪是由於家庭暴力因素引起的。
家庭暴力不分人群,有些人認為農村的、學歷低、沒文化的家庭才會有家庭暴力,純屬偏見。據調查統計,一半家庭暴力施暴者是文化程度高、職業層次高、社會地位高的「三高」人士,這類家暴往往更隱蔽、更不容易被人發現。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我國第一部剖析並抨擊家庭暴力的電視劇。該劇揭示了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生安嘉和對妻子從猜疑到施暴,最後走向殺人的過程;同時分析了女主人公——教師梅湘南因隱瞞過去而遭受丈夫的猜疑和暴力傷害,又因傳統的「尊嚴」和殘存在心底深處的愛,努力維繫著家庭的完整,祈盼丈夫的轉變,不斷忍耐,最後從絕望中驚醒的心路歷程。
家庭暴力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和處理,其後果是嚴重而且多方面的。除容易導致婚姻破裂,使施暴者更加有恃無恐外,孩子長期在家暴環境下成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增加了長大後暴力傾向的可能性。
相比女人,男人遭遇家暴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因為孩子總認為父親是保護神,一旦父親的這種形象坍塌,孩子更易缺乏安全感,就會產生心理缺陷。
家暴僅僅是「家務事」? 缺乏可操作的介入流程
在中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人會認為家暴是上不了臺面的「家務事」,是一種隱私,不可外揚。同時,我國反家暴立法不完善,不僅缺乏全面禁止家暴的專門立法,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家暴問題的條文也只有8條,其中,3個原則性宣示條文只是表明了國家對家暴的態度,沒有任何操作性可言,家暴甚至無法成為司法機關卷宗上的案由。
在2009年董珊珊被丈夫毆打致死案件中,被害人曾去醫院求治,去法院申請離婚,並8次報警,但警察自始至終沒有採取任何強制措施制止暴力、保護受害者。
婚姻法修正案對警察幹預家庭暴力的權力做了明確限制,強調只有在受害人要求時才能介入,但該法的規定中沒有明確警察對家庭暴力幹預的操作細則;公安機關對幹預家庭暴力的方式、程度、最終目的等問題並沒有系統、深入研究。此外,由於家庭暴力的特殊性,警察在界定家庭暴力幹預的角色時,往往將自己看成是處於職責需要的「情況處理者」,而不是執法者,這容易導致警察出警不積極。
2011年8月底,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妻子李金(Kim)在微博上公開曝光李陽對她實施家庭暴力,並公布了數張照片為證引發熱議。2013年2月3日,歷時一年多的「李陽家暴門」離婚案有了結果。法院認定李陽家庭暴力行為成立,準予李陽和妻子李金離婚,李陽向李金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財產折價款1200萬元。
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警察準備將施暴者拘留,卻常常因為受害人的反悔而中止。同樣是由於缺少明確強制規定,當投訴人反悔時,警察沒有正當理由繼續介入,施暴者逍遙法外,無形中助長了其再次施暴的可能。
2011年,「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虐打妻子」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民眾對出臺《反家庭暴力法》的呼聲漸高。目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已將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納入五年立法規劃,第一部全國性的反家暴法律指日可待。
他山之石:「零容忍」,5分鐘出警,證據確鑿立馬抓人
在加拿大曾發生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中國人因兒子淘氣,大聲訓斥了妻子幾句,不到20分鐘,便有兩名警察半夜登門,調查「家暴」嫌疑。原來,隔壁不懂漢語的老太太誤以為夫妻倆發生了「爭吵」,便報了警。因為「主動介入」、「一切以保護婦女兒童為第一」是他們處理「家務事」約定俗成的慣例。只要有人報案,且警察登門後發現證據確鑿,施暴者將被帶走,並可能被提起公訴。
而在美國,處理家暴的案件要比處理偷竊案件嚴厲得多,如果一個妻子打報警說遭到丈夫的暴力對待,警察5分鐘後就會到達。如果警察發現妻子身上有傷痕,丈夫就會被警察帶走,然後根據傷情的程度,進行民事或刑事訴訟。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反對家庭暴力的專門法律。如日本,在2001年就制定了《防治家庭暴力和保護受害人法》,以及專門的援助受害人的法律。英國20多年來已出臺了一系列涉及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我國的臺灣和香港,也都制定了反對家暴的專門法律。
女人該如何應對家暴? 「第一次」反應很重要
【Make Up 反家庭暴力公益廣告】一部關於掩飾和隱忍的家庭暴力創意短片,女人的容顏能掩飾多少秘密?又能承受多少摧殘?
女性該如何有效預防家暴?在遭遇家暴時該如何自保?
其一,以最大的反抗和瘋狂回應「第一次」。很多案例說明,制止家庭暴力的關鍵往往在於「第一次」,假如受害人首次遭遇家暴時只是蜻蜓點水般地回應一下,然後息事寧人,十之八九還會有更加嚴重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弱肉強食」的規律在婚姻和家庭中同樣適用。
其二,視情況決定該反抗或是示弱。實施家庭暴力的男人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欺善怕惡,另一種是吃軟不吃硬。對於前者可以頂嘴,而且必須頂嘴,甚至還要猛烈。對於後者,女人們就不要吃眼前虧了,他說什麼就讓他說什麼,不要頂嘴,要學會示弱,要及時明白他發怒的原因,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幫助自己化解眼下的「危機」。
其三,把他的軟肋作為一張底牌,關鍵時候亮出。幾乎每個人都有軟肋,要靠平時觀察和總結,如果掌握得好,關鍵時刻可以作為底牌自救。這種方法有風險,管用,但絕不能常用。說到底,如果家暴次數多了,用任何方法都白搭。
其四,自立、自愛、自強,永遠是女人應對家暴的最大法寶。遭受家暴的女人很多都是不能自立、自愛、自強的女人,她們性格上軟弱,行動上缺乏魄力,精神上不獨立,從而使得自己長期處於婚姻關係的弱勢地位,男人一眼就把她看穿了,心裡吃了定心丸,知道無論怎樣她都離不開自己,從而有恃無恐,大男子主義思想變得膨脹和病態。
其五,養成識別「氣象雲圖」能力。家暴的產生,一部分是因為雙方性格不和或者某方暴戾,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雙方產生了矛盾之後,一方或雙方沒能及時發現或加以化解。作為夫妻,一方應該明白另一方最起碼的嗜好和情緒發展規律,知道他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發脾氣。
所有資料來自 浙江在線 錢江晚報 都市快報等公開報導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分子,家庭,是萬善之源;家庭暴力,是萬惡之源。只有制度建設、社會參與和個人覺醒「三管齊下」,才能把暴力逐出家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每一個人活出尊嚴、過得幸福的權利。
監製:李敏 統籌:張強 本期責編:大鬍子 設計: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