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家龐之浩:去火星,最好配備女航天員

2021-01-15 環球軍事

巾幗不讓鬚眉 當代女航天員一瞥

龐之浩

3月5日,美國社交媒體推特上爆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3月29日派遣由兩名女性航天員組成的隊伍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漫步。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全女性航天員進行的太空漫步。以往,由於太空行走很費體力,且用於太空行走的艙外航天服不分男女,往往不適合女航天員使用,所以,進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很少,即使進行太空行走,女航天員也是與男航天員一起出艙。那麼,為什麼要培養女航天員?女航天員在太空有什麼優勢?

女士太空不優先

由於載人航天活動具有任務艱巨、技能複雜、環境特殊、危險性大等特點,需克服失重、超重、缺氧、孤獨、震動、噪聲等一系列艱難險阻,所以對航天員的生理條件、心理素質要求很高,否則難以完成航天任務,女航天員也不例外。目前男女航天員的選拔、訓練標準基本是一樣,沒有專門針對女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標準。只不過對參加航天員選拔的女性申請者比男航天員多了一項婦科檢查,並在進行所有放射性檢查之前驗測婦女妊辰,已懷孕的不能參加選拔。

至今,全世界一共選拔出約100名女航天員,其中美國約60名,蘇聯/俄羅斯約20名,其它國家的女航天員約20名。目前,已有大約60名女航天員上過天,其中美國女航天員最多,約45人,俄羅斯約5人,中國、加拿大和日本各2人,義大利、法國、英國、韓國各1人。她們的平均年齡為31歲,最大年齡44歲,最小年齡21歲。在女航天員中,任務專家人數最多,載荷專家其次,飛行專家有3人,其他類型5人。現在,共有6名女航天員飛行了5次,她們均為美國航天員。飛行時間不短於30天的女航天員共有25人,超出100天的女航天員共有10人。進行過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共有9名。有4名女航天員在執行航天任務時犧牲。現役的女航天員現有約26人,其中美國約19人,中國2人,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和俄羅斯各1人,她們中有17人曾執行過飛行任務。

總的來講,現在女航天員數量只佔航天員總數的10%,這是由於男女航天員存在許多性別差異,如體重、身高等。另外,女航天員大多是任務專家,而擔當飛行專家或執行出艙任務的很少。不過,女航天員現已創造了一系列世界紀錄,有的甚至讓男航天員嘆為觀止。

女傑能撐半邊天

世界首飛女航天員是蘇聯的捷列什科娃,她於1963年6月16日駕駛東方6號上天。

世界首名出艙活動女航天員是蘇聯的薩維茨卡婭,她於1984年7月25日從禮炮-7空間站出艙。

美國首飛女航天員是賴德,她於1983年6月18日乘挑戰者號太空梭上天。

加拿大首名女航天員是邦德,她於1992年1月22日乘發現號太空梭上天。

日本/亞洲首飛女航天員是向井千秋,她於1994年7月8日乘哥倫比亞號上天。

法國/歐洲首飛女航天員是艾涅爾,她於1996年8月17日乘「聯盟」飛船上天。

韓國首飛女航天員是李素妍,她於2008年4月8日乘「聯盟」飛船上天。

首位進行太空飛行的母親是美國的菲希爾,她於1984年11月8日乘發現號太空梭上天。

首次為航天事業英勇捐軀的女航天員是雷斯尼克和麥考利夫,她們於1986年1月28日乘挑戰者號太空梭上天時因太空梭爆炸而犧牲。

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載荷專家是美國的休斯-富爾福德,她於1991年年6月5日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天,任務是研究失重對男女航天員的影響。這次飛行還首次載有3名女航天員。

首位非洲裔黑人女航天員是美國人傑米森,她於1992年9月12日乘奮進號太空梭上天。

首對太空比翼齊飛的伉儷是馬克·李和簡·戴維絲,他們於1992年9月12日乘奮進號太空梭上天。

首位太空梭女駕駛員和女指令長是柯林斯,她於1995年2月3日首次作為駕駛員乘發現號太空梭上天,1999年7月23日首次作為指令長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天。

首位女太空遊客是美國人安薩裡,她於2006年9月18日乘「聯盟」船上天。

首位太空女教師是美國人摩根,她於2007年8月8日乘坐奮進號太空梭上天。

首位「國際空間站」女指令長是惠特森,她於2007年10月12日成為「國際空間站」第一任女指令長。2007年10月25日,她與太空梭女指令長梅爾羅伊在「國際空間站」會師,這是「國際空間站」和太空梭的指令長首次由2名女航天員擔當。惠特森也是累計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達到665天17小時22分,超過所有美國人。她還保持了女子太空行走10次的世界紀錄,累計60小時21分。

單次艙外活動持續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是美國的赫爾姆斯,她於2001年3月11日與1位男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歷時8小時56分,這仍是目前的世界紀錄。

女航天員最多的一次飛行是由林登伯格、威爾遜、山崎直子和考德威爾共同創造的,2010年4月5日,林登伯格、威爾遜、山崎直子乘坐發現號太空梭與已在「國際空間站」內的考德威爾「會師」。

在太空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是義大利的薩曼莎·克里斯多福雷蒂,她於2015年創造了199天的世界紀錄。

美國女航天員威廉斯於2007年4月16日在「國際空間站」內首次「跑」了1個馬拉松。2012年9月16日,46歲的威廉士在「國際空間站」完成了鐵人三項運動,成為在太空中完成這項運動的第一人。她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阻力運動器械、健身自行車和跑步機,完成了「遊泳」、自行車和跑步項目,用時1小時48分43秒。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是劉洋,她於2012年乘神舟-9上天。中國首位太空女教師是王亞平,她也是世界第2個在太空授課的航天員,她於2013年乘神舟-10上天。

從上述紀錄可見,美國佔了大多數,這是因為美國認為女航天員在太空有較大作用,因此很重重視。

蘇俄主要爭第一

在「冷戰」時期,因為受政治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美蘇在女航天員的選拔要求上有明顯的不同。那時,為了與美國競爭世界「太空第一女」,蘇聯第一批女航天員的選拔沒有完全採用男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而是降低了要求。1963年成為世界「太空第一女」的捷列什科娃不是從飛行員中選出來的,而是從跳傘運動員中選出來的,因為當時返回地面時要跳傘,所以她沒有駕駛過飛機的飛行經驗,在剛上天時不太適應高速飛行。

不過,捷列什科娃成為世界「太空第一女」也決非易事。經過嚴格的體檢,1962年捷列什科娃被選入首批女航天員隊伍。同時入選的還有庫茲涅佐娃、波諾瑪廖娃、索洛維約娃和約爾金娜4人。她們入隊後便由大名鼎鼎的世界「太空第一人」加加林負責管理。經過頑強,上級決定從捷列什科娃和索洛維約娃中選一個。由於捷列什科娃出身工人階級,形象也不錯,而索洛維約娃出身知識分子,於是,捷列什科娃被選中。可見,捷列什科娃入選與政治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1963年6月16日,代號「海鷗」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飛船上天。捷列什科娃在這次飛行中完成了生物醫學和科技考察計劃,並證明了婦女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返回地面2個月後,捷列什科娃同東方3號飛船航天員尼古拉耶夫結婚,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員家庭,從而又創造了一個世界第一。據說這是在蘇聯時任首腦赫魯雪夫撮合的結果。1964年6月8日,捷列什科娃生下一個健康的女孩,取名耶莉娜,這表明航天飛行對人的生育沒有什麼影響。耶莉娜以其父母在上天后孕育出的世界第1個嬰兒而聞名。遺憾的是,後來由於感情不合,捷列什科娃同尼古拉耶夫又離婚了。

然而,捷列什科娃上天后19年內,蘇聯沒有派1個女航天員上天,其原因一是重男輕女,認為飛行是男人的事;二是覺得捷列什科娃在飛行時感到十分疲勞並生病,聽不明白地面指令,沒有完成預定操作,著陸前幾乎用光了所有燃料。為此,蘇聯航天總師科羅廖夫心煩意亂,發誓以後再也不讓女航天員幹任何事情。

不過,為了政治需求,1982年8月19日,蘇聯又把第2個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送上天,目的是使她在後來的第2次飛行中成為「太空行走第一女」。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後不久她完婚,並於1986年10月喜得貴子,這時她已38歲,從而證明太空生活對婦女生育無根本性影響。這一成功表明,婦女不僅能在載人空間站上工作和生活,而且也能在艙外有效地從事各種作業活動。

退役後,薩維茨卡婭曾在能源公司任副總設計師,2次當選俄羅斯杜馬議員,還在莫斯科航空學院從事過經濟和投資問題研究。她建議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再上一次天后再生小孩。

1995年3月22日,蘇聯/俄羅斯第3位女航天員康達科娃乘聯盟TM-20飛船從太空歸來,她在和平空間站上生活了169天,創造了當時女性在太空連續逗留的世界新紀錄。這次飛行的目的就是研究婦女能否很快適應失重環境,長期太空飛行對女性有多大影響。因為此前婦女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最長不到15天,而康達科娃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近半年,從而提供了婦女長期太空生活的經驗。

連結:婦女進入太空飛行困難更多,特別是要解決一些特殊問題。例如,每個航天員每天在太空需消耗2.5升水,而從衛生角度考慮,女航天員用水要多一些,容許額外使用一個專用浴盒。另外,還有女航天員專用的衛生間,也準許隨身攜帶一些無毒的化妝用品,如香水等。

總之,蘇聯/俄羅斯一直認為女性身體弱,體力差,難以承受耐受航天的惡劣環境和完成太空行走等重體力工作,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只有3名蘇聯/俄羅斯女航天員上過天,而且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不過,俄羅斯近年來也開始重新重視女航天員的作用,2014年,葉連娜·謝洛娃成為俄羅斯第一個登上「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女航天員,這是俄羅斯女性時隔20年將重返太空。謝洛娃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個月。俄羅斯另一名女航天員安娜·吉吉娜是謝洛娃的替補。

美國知恥而後勇

在培養女航天員方面,美國剛開始很重視,本應獲得世界「太空第一女」的稱號,因為早在1960年美國就為其「水星」載人航天計劃,按男航天員的體檢標準選拔出13名女飛行員作為第1批女航天員。她們被稱為「水星13妹」,都有大學文憑和數千小時的飛行經驗,有少數人飛行時間累計甚至達到8000~10000小時。此後,美國按照男性航天員的訓練大綱對她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實踐證明,她們當中有的人比男航天員更有耐力。但到了1963年,由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擔心這些女航天員一旦在訓練中或太空飛行中受傷或死亡,會在美國人心目中造成極壞的影響;同時由於訓練設備有限,所以還怕女航天員的訓練會影響男航天員的訓練,形成喧賓奪主的局面。因此,1963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又把女航天員的選拔標準提高到必須是試飛員,且有1500小時以上駕駛戰鬥機的經歷,而當時美國試飛員學校是不招婦女的,從而以此為藉口急忙停止了「水星13妹」的訓練。然而,正是在1963年,蘇聯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上天,成為世界「太空第一女」。對此,「水星13妹」。她們說,如果當年計劃不取消,「太空第一女」應該是美國人。

在捷列什科娃上天后,美國又開始重新研究和訓練女航天員。但有些人對婦女上天后的生理反應仍提出疑問。直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才取消了性別歧視,1983年6月18日,美國第1名女航天員賴德乘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她用太空梭機械臂釋放了1顆價值4000萬美元的衛星。1996年3月22日,在上海出生的露西德乘坐阿特蘭蒂斯號進入太空,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生活了188天,創造了當時女子最長航天飛行紀錄。1984年10月11日,沙麗文成為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美國婦女……

美國之所以又重視女航天員了,有多種原因,比如:認為條件遠不如「水星13妹」的捷列什科娃「捷足先登」是對美國歧視婦女政策的極大諷刺,美國要挽回顏面;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展了第二次美國婦女解放運動,運動中許多媒體對美國航空航天局無緣無故排斥女航天員提出質疑;三是通過了一些消除美國社會男女不平等和性別歧視的法律,包括婦女可以進入試飛員學校,參加駕駛戰鬥機的訓練;四是美國太空梭即將投入使用,它起落時的過載較小,並為女航天員設置了舒適的盥洗室;五是根據太空梭的特點和任務的需求,修改了航天員的選拔標準,把航天員分為飛行專家、任務專家,對他們的選拔要求各不相同,使女航天員可以作為任務專家上天。另外,實踐表明,在航天飛行中,女航天員的月經沒有異常,但在月經期間如果進行出艙活動易患減壓病,這是由於全身血容量減少造成的,所以女航天員在月經期間不適宜進行太空行走。

通過研究和實踐美國認為,由於在生理和心理上等方面男女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女性脂肪多,血紅蛋白質量少,平均身高矮,平均體重輕,有氧運動能力低,所以女航天員在航天活動中的作用與男航天員有些不同,女航天員在太空有獨特的優勢,例如:①從生理構造、心理素質來講,女航天員對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較強,心理素質穩定;②有能力承擔航天任務,在某些方面感覺更加敏銳,心思更加細膩,考慮問題更加周全,處理問題更注意方式方法,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也比較強;③可為乘組帶來活力,男女一起工作可使雙方配合順暢,積極主動,工作效率高,錯誤率少;④因為女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中雌激素和鎂的代謝方面優於男性,體內鐵的含量和產生的廢物也較低,所以不易出現血栓、鐵中毒、血管痙攣、心律紊亂等問題,更適合長期載人航天;⑤婦女上天也有利於全面開展醫學研究,沒有女性的參與載人航天,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成果是不完整的。因此,美國以及越來越多的國家現在很重視女航天員。

中華兒女多奇志

女航天員的選拔條件也隨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而改進。例如,我國首批2名女航天員劉洋、王亞平是從已婚的運輸機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因為她們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更成熟,可作為優秀的任務專家上天。

2012年6月16日,神舟-9載人飛船將我國第1位女航天員劉洋與2位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送上了太空。上天后,劉洋考察女性了在太空環境中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收集相關醫學的第一手數據,加強了乘組的心理建設,為未來我國空間站長期考察組的人選組成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劉洋在這次任務中表現的十分出色,很好地完成了15項空間醫學實驗,其中最主要的有5項:研究飛行對心血管的影響、失重時細胞的調節作用、空間骨丟失的防護、採集並分析艙內有害氣體、在軌測量人體質量。其目的是要首先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的健康,為後續載人航天任務防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此外,還首次開展了在軌微生物檢測、失重條件下撲熱息痛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航天員睡眠清醒生物周期節律監測等另外10項空間醫學實驗。飛行期間,劉洋還擦拭了天宮-1艙壁,表演了團身前空翻,最後於2012年6月29日平安著陸,健康出艙,為祖國爭得巨大的榮譽,為航天做出傑出的貢獻。

為了保障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在太空的生活條件,科技人員對神舟-9飛船進行了改進,對她所使用的艙內航天服、座椅等也做了修改,增加了女航天員專用的艙內服裝備件包,包內專門配備了1套供女航天員專用艙內壓力服和大小便收集裝置,還有女性專用衛生用品包。例如,女性的手纖細,原來的手套顯得笨重,所以針對女航天員的手型專門制模,研製了女性專用手套。據悉,考慮女航天員上天的需要,大小便收集器的高度和相對位置也進行了局部修改,還為女航天員準備了巧克力、甜食和補血食品等。

王亞平與劉洋一樣,是中國第7批女飛行員,1978年4月出生,山東煙臺人,2013年乘神舟-10飛船上天,與天宮-1對接後,在裡面工作了12天。王亞平除了常規的飛行器狀態監視、設備操控和空間實驗外,她主要負責太空授課和乘組生活照料,成為中國第一個太空教師。王亞平在天宮-1內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生動地向全國的青少年介紹和演示了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水膜和水球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其中包括等物理實驗,從而加深了青少年對質量、重量的認識。

目前,我國這兩名女航天員一直在堅持訓練,因此有望在即將建造的中國空間站上大顯身手。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王亞平表示,期待在中國空間站上再次「太空授課」。

未來,人類將載人登火星。由於去火星路途遙遠,所以無論從生理上說,還是從心理上講,火星乘組最好能配備1名女航天員。

相關焦點

  •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全文)
    來自貝寶公司的億萬富翁埃倫·馬斯科已經宣布以火星為目標;極地探險家斯耶格倫夫婦也在設計去往火星的個人探險;而歐洲一個由私人資助的「火星一號」項目也希望在2023年前在火星上建立人類殖民地。太空移民的時代是否就要到來了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緣何移民:人口增長和滅絕風險是主因主持人:您覺得有沒有必要進行太空移民呢?
  • 2020|十月航天大事記
    , 2020 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順利完成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
  • 世界首位女航天員做好準備飛火星 不懼有去無回
    世界首位女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自告奮勇準備前往火星,稱並不懼怕有去無回。據俄羅斯新聞網6月7日報導,如今已76歲高齡的世界首位女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當天表示,她已經做好前往火星的準備,並接受此次行程可能有去無回的事實。 在首次登上太空5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捷列什科娃宣布了上述消息。1963年6月16日,她成功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首位女太空人,這一經歷使其成為蘇聯歷史上最具榮譽的太空人之一。
  • 接棒楊利偉,女航天員劉洋領新任務,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今天(24日)上午,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舉辦。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國家航天局還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
  • 航天專家揭示其中玄機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航天員本肯和赫爾利乘坐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成功實施近十年來美國首次從本土發射的載人航天任務。
  • 去半人馬座去找「地球的兄弟」(組圖)
    當天是聯合國確定的第六個國際載人航天日,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5周年紀念日。  初步投資1億美元  米爾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突破射星」計劃的初步投資將為1億美元,用來開發製造使用雷射推進的微型星際飛船,並在當前一代人的時間內實現飛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目標。  據介紹,計劃建造的微型星際飛船名為「納米飛行器」,它由一塊名為「星片」的電腦晶片作為船體。
  • 雙子座名人-航天員楊利偉
    姓名:楊利偉 出生日:1965年6月21日 性別:男血型:未知地區:中國出生省:遼寧出生市:綏中身份:未知楊利偉 簡介楊利偉(1965年6月21日-),原名楊繼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火星探測 空間站開建 2021中國航天大幕開啟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火星約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 視野|NASA確定阿爾忒彌斯團隊的18名航天員
    近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挑選18名航天員組成阿爾忒彌斯(Artemis)團隊,為下一次航天員登月和繞月飛行奠定基礎。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在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的第八屆國家航天委員會會議上介紹了阿爾忒彌斯團隊的成員。阿爾忒彌斯團隊的航天員擁有不同的背景、專業知識和經驗。
  • 中國通天路上屢建奇功--航天發射專家徐克俊(圖)
    轟轟烈烈的中國航天,向世人展示了「科技強國」的輝煌之路,也讓中華民族從此挺直了腰杆,驕傲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它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了飛彈、火箭、衛星和飛船,湧現出了一大批功勳卓著的航天產品設計專家、航天產品應用專家。然而,在這個位於高科技前沿的航天專家隊伍裡面,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飛彈航天發射試驗技術專家,卻往往鮮為人知!
  • 胸懷祖國 翱翔宇宙 記英雄航天員劉旺
    有一天,它與中國的航天事業掛上鉤,成為航天員的故鄉。這位令平遙人自豪的航天員,就是劉旺。2012年,中國航天史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神舟九號」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神舟九號」飛行乘組3位成員是景海鵬、劉旺及中國首位女航天劉洋,其中景海鵬和劉旺都是山西人,一位來自關公故裡運城,一位來自晉商故裡晉中。劉旺是此次「神舟九號」交會對接的主要操作者。
  • 航天員訓練中心回應王亞平年齡:1980年1月出生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回應女航天王亞平年齡的問題。  他表示,無論是王亞平的公民身份登記信息還是她的入伍登記信息,顯示的出生年月都是1980年1月。   26日上午,國新辦就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回應女航天王亞平年齡的問題。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中國青少年航天強國夢」主題展覽在文昌龍樓鎮隆重開幕
    開幕式上,文昌市市長王曉橋、中國航天科研中心副主任楊連啟等嘉賓,以及龍樓中學學生代表作出了熱情洋溢的發言,描繪了航天強國夢的宏偉藍圖,表達了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驕傲和自豪。參觀者體驗航天員虛擬換裝遊戲開幕式後是豐富多彩的展館參觀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