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2021-01-09 庫小七站長

點擊右上方,關注@庫小七站長,和你一起實現個人成長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是個聰明、能幹、大氣、多金的女強人。可我們都知道,她是一個從不幸的原生家庭裡走出來的女孩子,最起碼對她來說那是個不幸的家庭。

母親重男輕女,父親唯唯諾諾,即使知道妻子對女兒的苛待,也不敢替女兒說句話。劇中,二哥出去旅遊,母親一給就是兩千,可明玉想要買學習資料用一千塊錢母親都不給。

明玉自己爭氣,刻苦學習想要考清華,母親硬是逼著她去上師範。就是在這樣偏執的管束下,明玉選擇拼盡全力,擺脫母親給予的不堪,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

雖然,這只是一個電視劇,可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被父親的信仰折磨的遍體鱗傷的女孩,努力從廢墟中站起來,讓自己像一朵花一樣綻放美麗。她所處的原生家庭的環境惡劣,遠遠超過了蘇明玉,超出了常人的想像。

她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主人公兼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塔拉·韋斯特弗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塔拉的自傳體小說,獲比爾.蓋茨年度薦書第一名。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

塔拉十七歲之前從未進過校門,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在摩門教忠實教徒——父親的禁錮下,她和她的哥哥姐姐們不上學、全家人有傷和病痛不就醫,甚至他家七個孩子中有四個孩子沒有出生證明。塔拉的童年記憶是垃圾場和廢銅爛鐵,是父親對身處險境的妻子和孩子們的漠然,是哥哥肖恩的殘酷家暴,是父母對哥哥的行為視而不見的冷漠。

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塔拉選擇重生。她衝破重重家庭桎梏,靠自學考上了楊百翰大學,成功完成了自身的蛻變,成為劍橋大學的博士。原生家庭給了她屈辱和眼淚,但是她自己選擇堅強不屈,選擇以另一種方式成就自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全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塔拉幼年的故事,她和母親、姐姐、哥哥們在父親偏執和狂躁的情緒中,充滿恐懼地過著生活。他們時刻為世界末日做準備。第二部分,長大後的孩子們有了意識的覺醒,塔拉的哥哥泰勒第一個走出了家庭去上大學。在他的感召下,塔拉也開始質疑父親的信仰。她在哥哥的幫助下,自學考取了楊百翰大學,向尋找自我的人生之路邁出了一大步。第三部分,塔拉成功逆襲,擺脫了家庭重壓下的焦灼,成為找回自我的成功救贖者。

接下來我們就從原生家庭、意識覺醒、自我救贖,這三個方面,跟大家一起來探尋,塔拉是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走出大山,飛向屬於自己的山。

01

ONE

原生家庭

塔拉的媽媽法耶在城鎮長大。塔拉的外婆因為出身不好,在自己結婚以後,就竭力打造一個完美的家庭。她想把自己從未有過的一切送給自己的孩子們,讓他們生活得比自己體面。

但是,成年後的法耶不想要體面的生活,母親嚴謹的生活方式讓她感到厭倦。就這樣,塔拉的爸爸吉恩闖進了她的生活。

在大山裡成長起來的吉恩,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小夥子。開著一輛淡藍色的大眾甲殼蟲,身著五顏六色的面料做成的奇裝異服,蓄著濃密的鬍子,非常時尚。而且因為長期經營農場,吉恩身上有股超越同齡人的嚴肅認真勁兒。

法耶對吉恩一見鍾情,不顧家裡人的反對,嫁進了吉恩所在的巴克峰。

可是,婚後的吉恩固執己見,他不主張法耶去工作,認為女人的位置在家裡。在吉恩三十歲時,他的性情更是大變。他把塔拉的幾個哥哥從學校裡接回家,然後扔掉了電話,駕照到期也不更換,也不再為家裡的車買保險,只是不斷囤積食物、彈藥和汽油。

年輕的吉恩曾經是巴克峰的主宰,成家以後,成了家庭的主宰。身為摩門教教徒的吉恩,舉全家之力踐行著自己的信仰。他不允許孩子們接受學校教育,認為上學是對異教徒的洗腦;他不主張去醫院就醫,覺得去醫院治病是接受毒藥的侵害,是在把自己推向死亡之路。他時刻為即將來臨的世界末日準備食物、汽油、槍枝彈藥等補給。

這個偏執、狂躁的男人,用他不可動搖的信仰震懾著妻子、兒女,迫使他們對自己的絕對忠誠。而幾乎被吉恩同化的法耶,對丈夫的所為選擇隱忍,麻木接受。

一個家庭中,父母愛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成為自己。

可是,塔拉的父親為兒女們主宰一切,讓他們追隨他的意願。他的每個孩子都很聰明,配合父親幹活個個是把好手。他們也很勇敢,父親的高壓管束,讓他們遭受傷痛的身體在自我抵抗中痊癒。他們每個人都像一頭小牲畜,是沒有自我的小可憐。

02

TWO

意識覺醒

百度上看到一句話:不管生活有多慘,不管出生有多難,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想,你也會改變。

患有躁鬱症的人有一個特徵,就是偏執狂。這是塔拉多年以後在大學裡聽教授講課時知道的。塔拉的父親貌似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曾兩次都被一種情緒所躁動,正是在這個時候塔拉母親提議去桑利亞納州,塔拉爺爺奶奶躲開冬天去度假的地方,以便塔拉的父親平復心情。不幸的是,這兩次都出了事故。兩次車禍,使得塔拉的母親腦子受了傷害,成了丈夫忠實的追隨者。而塔拉哥哥泰勒,卻因為其中一次是自己開車出的事故而深感內疚。泰勒萌生了想要離開家去讀大學的念頭。

泰勒不顧父親的嘲諷,堅持自學,最終離開了家去上大學。在泰勒走了以後,爸爸的幹活小分隊人手不夠了。十歲的塔拉開始代替泰勒去廢料場幹活,廢銅爛鐵並不適合這個十歲的女孩子。塔拉多次受傷,最厲害的一次小腿被鐵釘刺破,在腿上劃出一道大大的傷口。父親把自己的上衣給她,讓她捂住受傷的部位,自己回家找媽媽止血。

塔拉記起了過去的種種,她跟媽媽在家學做酊劑,哥哥們總會有誰拖著受傷的、鮮血淋漓的身體跑回家去找媽媽救治。沒想到這次輪到了她。塔拉在恐懼和委屈中大聲哭喊。

就在泰勒離開家的那個冬天,塔拉就想,學校應該是個好地方,不然,那麼溫良的哥哥泰勒,怎麼會那麼堅定的離開自己的家去奔赴它。這時候的塔拉,已經在現實的殘酷中學著思考一些問題。而這樣的思考不是父母給予的,是在生活的磨礪中慢慢從塔拉的心底滋生出來的。

迫使塔拉繼續深思的是哥哥肖恩的殘暴。塔拉的父親是個把摩門教教義升華到極致的人。他認為女人的位置是在家裡,她們可以有自己的事做,但必須是為家庭服務。在他眼裡,女人應該不苟言笑,穿戴齊整,除了腳和手的其他部位不允許露在外面,否則就是輕佻,是不正經女人的行為。

肖恩是父親這種想法的忠實傳承人。他看到塔拉和男孩子說笑,就說塔拉這是妓女的行為。他說為了不使塔拉長成壞女人的樣子,他有責任和義務教訓她。這是個很好的藉口,成了肖恩對塔拉施暴的無可挑剔的理由。

儘管塔拉竭力在人前裝出一副無所謂的假象,但是,她被真的傷到了,從身體到內心。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有著不幸童年的人,那些經歷給了他們不堪回首的過往,也給了他們努力拼搏的原動力。塔拉就是這樣的人,她從不幸中求生存,尋找出口。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說,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果真是這樣的嗎?

03

T H R E E

自我救贖

塔拉的家裡,幾乎是沒有溫情和關愛。父親的冷漠,母親的漠不關心,再加上肖恩近乎變態的暴虐,使她有了迫切想逃離這個家的欲望。她決定去上大學。在家庭賦予她不幸之後,塔拉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塔拉沒有上過學,她的家庭教育是母親指導的。那些少的可憐的知識讓她感到無助,尤其是數學。但是,塔拉是家庭裡被認為與眾不同的一個,她在哥哥泰勒的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自學了數學和其他的科目,最終以合格的成績考取了楊百翰大學。

一個沒有上過學的孩子,在大學的學習生活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塔拉毫不氣餒。她自己就說:這真是一個奇蹟。她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凌晨兩三點,她因此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績。

暑假期間塔拉不想自己再回到從前,她選擇外出打工。但是,父親為了讓她為自己打工,竟然以讓她搬出去住來要挾她。塔拉無處可去,自尊又讓她不想向任何人尋求幫助。最終,只好屈就於父親,重回廢料場工作。

暑假結束後,塔拉的學習生活陷入困境,各種帳單壓得她透不過氣。新學期裡,塔拉認識了新朋友,同一宿舍的羅賓。羅賓做事很體貼,也顧及塔拉的內心感受。她仿佛知道塔拉的曾經遭遇過什麼,她幫助塔拉塔拉在教會主教那裡得到了心靈的啟示。

塔拉向主教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她希望拋開家庭的重壓,重塑自我。在主教那裡,塔拉獲得了心靈的慰藉。同時,主教幫助她申請到了大學助學金,正是這份資助,讓塔拉真正遠離了她的家庭,擺脫了家庭的各種負累,開始致力於課堂學習。

塔拉的成績突飛猛進,她的論文卓有成就,得到教授的賞識。塔拉因此有機會被推薦去劍橋大學學習,還獲得了去哈佛大學訪學的獎學金。

原生家庭賦予的不幸沒有擊垮塔拉,她用自己不屈不撓的毅力打破了原生家庭給予的宿命,使自己成了傳奇。

塔拉是一個掙脫原生家庭的不幸,努力去做自己的人,而且,她成功了。像鳥一樣飛出了牢籠,飛向了屬於自己的山。

塔拉自己說,是教育給了她全新的世界,讓她的生命充滿無限可能。

在塔拉的成長中,有著撕裂的痛。對現實的無奈和隱忍,對家庭的失望和對親情的不舍,對家族信仰的丟棄,都曾使她在痛苦中掙扎、煎熬。當她選擇以教育的方式成就自己的時候,她的生命價值在無意中得到了升華。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

如果上天給了你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你無法選擇也不一定是件壞事。你有選擇好好生活的權利,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聯合撰寫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可見,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家庭可以影響一個人,也可以影響他早年的經歷或決定他的人生狀態,但是這並不能妨礙他成為自己。

END

作者|葉知秋(庫小七站長學員)

相關焦點

  • 《你當像飛鳥飛往你的山》:原生家庭,不一定是一個人的宿命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書友們的在讀列表中,無意中邂逅了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英文原名為《Educated》(教育)。遇見一本好書與邂逅一個喜歡的人一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政府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她和她家庭的存在。這註定是一個傳奇人物,不同尋常的人生。《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維斯特弗,目前是美國年輕的歷史學家,作家。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
  • 河南汝州陳向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如果你願意,如果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這,是我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後發出的由衷感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知名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2018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塔拉·韋斯特弗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塔拉·韋斯特弗1986年出生於山野、生活在廢料場、17歲前從未上過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在是知名作家、歷史學家。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出你自己
    ——塔拉·韋斯特弗《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講述一位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性衝破家庭的牢籠,最終通過教育實現人生逆襲,活成她自己的故事。這部小說2018年上市,就創造了奇蹟,成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連續80周高居榜首,被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也因此被《時代同刊》評為「年度影響人物」。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沒上過學的平凡女孩,憑啥能劍橋讀博士
    導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是塔拉·韋斯特弗,她十七歲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過自學考試考取了楊百翰大學,並於2008年獲得文學學士並獲得蓋茨獎學金,然後進入劍橋大學繼續深造,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4年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018年出版《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此書一經出版,便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
  • 測原生家庭,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成年後,媽媽還是喜歡安排我,我也依舊服從著,並將這種性格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出現各種問題,才恍然大悟:原生家庭讓我從未實現與他們的心理分離,活得不自我。像我成年後的所作所為一樣,原生家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而多少人卻渾然不知。
  •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擁有一顆不言敗的心,好運自會眷顧
    你有沒有想過,有這樣一種人生:17歲前沒有上過學,生活在垃圾堆裡,17歲後上大學,取得哈佛博士學位,實現逆風揚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曾經被父親的故事恐嚇,住在大山中17年,不上學,不就醫,曾經多次受到哥哥的毒打。生活的際遇向她打開了一扇大門,她走出去,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一個個學業上的成績,讓她脫胎換骨,成就傳奇。
  • 原生家庭: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第一次讓我們覺得原生家庭恐怖的是不是來自於樊勝美母親那一句:小美啊,你要幫幫你哥哥呀。樊勝美那麼辛苦的賺錢,結果不過是杯水車薪。父親躺在醫院病床上等著手術費的時候,母親想到的只有女兒可以借錢,而不是兒子也可以出一份力。女兒獨自在上海打拼,母親一個電話沒有,兒子出逃在外,卻要求女兒給兒子寄錢。
  • 張若昀自曝童年陰影: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到底該如何療愈?
    ;寒冬臘月的外面下著雪,咱們把著窗子涮著鍋,幾分辛苦幾分運氣,我們說說這生活~~然後你咂著杯酒,笑說那些老故事,當年也是如何如何~~你人品如何如何~~」 小時候的張若昀曾因為家庭的緣故,內心十分孤獨,他後來成名接受採訪說:「孤獨就是孤獨,過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它就好像在責怪某件事。」
  • 聊聊原生家庭對你現狀的影響
    隨著九紫離火運的到來情感、身心類的話題與日俱增近年來爆火的電視劇《安家》、《都挺好》以及最近的《以家人之名》其不少劇情往往就是我們現實家庭裡的真實寫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瞭然將從「命理」和「心理」的角度與大家聊一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家庭是我們
  • 「長大後,我不想成為你」 ——原生家庭的衝突與和解
    如果說抑鬱是一條「黑狗」,那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則更像個「黑色的幽靈」——你很難辨認出它具體造成了什麼影響,但你知道,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黑色的幽靈時不時地浮現,告訴你,你從未逃脫它的掌握。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
  • 女人如何逆天改命,改變來自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隨著「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漸漸深入人心,我們開始意識到童年時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的性格、三觀、乃至人生中的各種關係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必須正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種種影響,比如沒有安全感、自卑、低自尊等,但絕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不背鍋,人的成長受6歲前經歷影響很大
    「校園霸凌的背後,都是愛的缺失」,有影評人這樣總結熱映電影《少年的你》。確實,在陳念、小北、魏萊身上,明顯都帶著原生家庭問題的烙印。原生家庭究竟怎樣影響人的一生?如何才能擺脫「原生家庭魔咒」?英國暢銷近20年的經典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近日推出了中文版。作者奧利弗·詹姆斯繼承了弗洛伊德關於人類早期經歷與人格發展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將人生前6年拆解成三個階段,深度講解不同階段的嬰幼兒,在家庭關係影響下,最終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和人生。「中國有句老話,與作者的觀點有點類似,『3歲看大,7歲看老』。
  • 你的情感劫與原生家庭有關
    當她娓娓道來兩人的故事,我開始發問「你男朋友家庭如何?父母關係如何?……」通過了解,原來,男孩自己創業過三次,都失敗了沒有起色,還負債纍纍,所以壓力很大;同時,男孩的父親曾經得過癲癇,母親就是一般的農村婦女,家裡過去的錢財都給予父親治病了。女孩與男孩家庭首先也是由差距的。
  •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如何穿越那些你在成長中曾經受過的傷?
    -阿多尼斯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歷對我們的一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包括對自我的認識,對待他人的方式,甚至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的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是因為童年時期的創傷沒有解決,我們內心還住著一個身心發育不良的兒童。
  • 看單親家庭父親帶大的何賽飛,如何擺脫原生家庭之苦,成名成角
    然而,在演戲的靈氣之下、何賽飛背負著一個十分不幸的原生家庭,在她坎坷的童年,原生家庭裡充滿了各種人際關係的灰色。在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那些年裡,何賽飛經歷了作為一個孩童來說最深的磨難。01何賽飛,1963年出生在浙江省舟山市。何賽飛的父親原本是一名城市裡的文藝工作者,但是由於國內政治運動,父親被下放到了農村。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婚姻觀的影響竟然這樣大!
    像霍建華這樣,因為原生家庭不幸福的緣故而否定愛情和婚姻的人,不在少數。有位網友曾這樣解釋自己不相信婚姻的原因:「我爸媽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東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鏽鋼的。那時我就想,以後一定不要結婚,一定不要過這樣的日子。」
  • 珍愛網調研:原生家庭對新生代戀愛觀的影響
    好的原生家庭、好的家庭關係有利於家庭中的孩子形成良好的戀愛觀、婚姻觀,相反,不良的家庭關係會則使得孩子更容易在戀愛中形成各種不是很好的行為做派。當然這是外國人的理論,放在當代中國有同樣的信度的嗎?中國原生家庭對新生代的戀愛觀的影響是怎樣的呢?為此,珍愛網線下針對原生家庭的影響進行了調研。
  • 明明想成為蘇明玉,卻活成了樊勝美,原生家庭為什麼難以超越?
    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每個人都會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但是有的人卻能勇敢地走出原生家庭的傷,而很多人一生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比如,同樣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被父母和哥哥輕視。然而,當我們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創傷時,為什麼困難重重?心裡明明想成為蘇明玉,為啥卻活成了樊勝美呢?01.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的舒適區「舒適區」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學習事物的等級:舒適區、拉伸區(也稱學習區)和恐慌區。
  •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0101魔鬼般的原生家庭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或好或壞。一個人的一生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某種程度決定著他的命運。戲劇來源於生活,《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安家》裡的房似錦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們的原生家庭想必大家都已經領略過了。劇中的人無論她們表面上看起來再怎麼堅強,背後都承受著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而這份痛無人能分擔,唯有自己去承受,消化。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她們是怎麼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