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沒上過學的平凡女孩,憑啥能劍橋讀博士

2021-01-09 愛讀書的百合

導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是塔拉·韋斯特弗,她十七歲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過自學考試考取了楊百翰大學,並於2008年獲得文學學士並獲得蓋茨獎學金,然後進入劍橋大學繼續深造,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4年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018年出版《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此書一經出版,便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她也被《時代周刊》譽為「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

從某程度上來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更是塔拉·韋斯特弗生活經歷寫照,這個故事講述了從未上過學的」我「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研究生和博士,似乎很光鮮靚麗,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父母和家人眼中的「背叛者」。「我」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但凡有不同的意見便是他眼中的「惡魔」。而教育帶給了「我」新思維以及新世界,為了弄明白曾無知蒙昧的平凡女孩憑藉什麼突破種種阻礙,獲得獨立自主新生活。我將從家庭教育、壓抑情緒、意識覺醒三個方面分析「我」如何開啟自我救贖之路。

01 「畸形家庭教育」對於個人影響程度

故事從「我」家的七個孩子有四個沒有出生證明開始,這是因為:「我」兄弟姐妹從出生到現在從來沒去過醫生,這是父親意願。他認為醫院都是害人的地方,並且認為學校都是「上帝的陰謀」,把孩子們交給醫院和學校,跟交給「魔鬼」沒什麼兩樣。而且父親還經常用相同的故事教育「我」們:有一個小男孩父母因為沒有讓他去上學,聯邦政府便包圍他們全家,並開槍打死了小男孩,因為他的父母沒讓小孩去接受聯邦政府的「洗腦」。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家庭教育對於「我」終生的影響:

①對於學校的恐懼和受教育意義錯誤的認知。父親每天都在強調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洗腦,只是為了「害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我」十七年不上學的真相:一方面是父親不允許,另一方面則是「我」視學校為可怕的東西,每個人的潛意識裡認為學校不僅會折磨「我」的心智,而且可能會「殺死我」。在這種意識狀態下和驚懼情緒中,「我」對於自己從來不上學的事情,不僅不覺得詫異而且十分慶幸。

②拒絕醫生和醫院的深層原因。「我」前半生都拒絕醫院和醫生,即使是「我」通過努力而考上了楊百翰大學,「我」依然對醫生有種本能的抵制,即便被疼痛折磨,即便氣喘籲籲和生命垂危,「我」都反感去醫院接受治療。

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我」的恐懼是出於對於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背後的原因則是受家庭及父親的影響。因為父親寧可看著自己孩子的血流幹、看著孩子奄奄一息或留下後遺症都堅決不去醫院,父親甚至還勸導祖父母也不要去看醫生和醫院,這點似乎更堅定了「我」認為醫院就是「害人的地方」。這也是家庭教育帶來的無法與社會融合的「另類思想」。

③父親意志力的強力入侵和幹涉。「我」們全家人的生活狀態就是:自給自足,不與外界產生聯繫,包括親人之間都疏於來往。「我」甚至記不清外婆家在哪住?而事實上導致這一切的悲劇源於父親,這些原因在「我」很多年後才用科學的理論解釋:父親有雙相情感障礙,即「躁鬱症」,更直白的說是種精神疾病,發病時會產生幻覺並導致極端的偏執。換句話說他確信想像中的世界是真實發生的,而父親的觀念也令「我」的一生表面上風平浪靜,而內心卻恐懼不安,甚至將「我和兄弟姐妹」的感情離間得四分五裂,人人自危,這是「畸形家庭」帶來終生的疼痛與內心深處的無法共融。

02 情緒失控下「畸形」家庭悲喜人生

山雪融化,山的正面有美麗的景色,然而與景色不符的卻是慘烈的車禍。在這場車禍之後,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哥哥泰勒戰戰兢兢提出了他的訴求:「我要去......去上大......大學。」他說,面容僵硬,他費力的吐出這些話時,脖子上一根血管鼓起,一會兒顯現,一會兒消失,像一條掙扎扭動的大蛇。每個人都看著爸爸。他面無表情,沉默比吼叫更可怕。「什麼是大學?」「我」問。「大學就是給那些過於蠢笨、在第一輪學不會的人額外開設的學校,一個男人不能靠書本和廢紙為生。大學教授只有兩種,一種知道自己在說謊,另一種認為自己在說真話。」爸爸說道。

從這裡可以看出父親對於學校的深惡痛絕和怒氣衝衝,這從兩方面得到了闡釋:一方面對於哥哥泰勒鼓起勇氣的請求,父親不僅沒有用一貫的脾氣來謾罵,而是採用了「冷暴力」來回復可以看出,一般來說只有當人們在最生氣、最憤怒的時候才會以一種更沉默更殘忍的方式進行回應和報復;另一方面是父親對於學校和教授的誹謗,以及對於教育的不屑一顧。

父親的這些表現也充分說明一個問題:他不可能同意孩子接受教育。這從後來「我」哥哥泰勒離家出走,偷偷去上了大學,而父親就與他斷絕了往來可以看出。只是泰勒的這一行為「我」萌發了對學校的好奇心,儘管泰勒舌頭笨重和「我」幾乎很少說話,但卻時常允許「我」陪他一起聽音樂。這跟其他哥哥有著本質的不同:「我」的其他哥哥們像一群「狼」,不僅頻繁試探對方,而且稍微有一點不滿意,就會爆發混戰,而且下手特別重,尤其是「我」的哥哥肖恩。

他會在不經意間暴打「我」,將我的「頭」按進馬桶,暴打完之後過段時間又特別溫柔體貼,向「我」認錯,痛苦流涕希望得到「我」的原諒,而對這些父母明明知道卻故意視而不見。這些痛苦的經歷,不僅造就了「我」一生的恐懼和無法共融,也令「我」不敢戀愛、不敢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外界溝通交流。

無獨有偶的是「我」姐姐奧黛麗和母親也被肖恩虐打過,但母親選擇了沉默。姐姐在父母的威脅和利益的驅使下,她選擇了「翻供」,並和家人一起對抗「我」,認為被虐打只是來於「我」自己的想像力。

這種家庭關係不僅畸形而且很變態:父親以自己的意志力控制每一個人,兄弟姐妹們之間冷血無情,以各自的利益為重;「我」如何為了自由和還原一個事實真相而被家人排擠,父母拒絕我再踏入家門,除非「我」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臣服於父母。

但「我」受到哥哥泰勒觀念影響「你呆的越久,離開的可能性就越小,去上大學吧!」而後逐漸去嘗試自學,最後終於考上了楊百翰大學、逐漸又讀了研究生和博士,這不能說是一種悲傷過後的欣喜與光明,「我」也勇敢剖析並直面童年及少女時代的創傷:還原真相,尊重事實、堅持自我。

03 如何一步步踏上救贖之路

在父親的影響下,母親也默認了父親的理念,母親甚至研發了一種叫「肌肉測試」的治療方法,意為「詢問身體的需要,由它自己回答。」比如說,頭疼該怎麼辦?母親會拿起一瓶自主研發的「精油」閉著眼睛詢問:「我需要這個嗎?如果她的身體向前就意味著需要,如果身體向就意味著不需要,母親驕傲的稱為這種療法叫「能量工作」。

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有點迷信和匪夷所思,但基於「我」當時的認知和理解,儘管「我」未感覺到母親所謂的「熱能量」,還為此感到局促不安和羞愧。因為母親一直告訴「我」:肌肉測試是一種祈禱,一種神聖的祈求,是信仰的體現,更是上帝通過她來表達旨意。「我」為自己沒有具備這種「信仰」而傷感。與「我」不同的是父親對母親則大加讚賞,認為醫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母親都能解決。

生活之外,迷惑之餘,「我」開始想念上大學的哥哥泰勒,甚至有一個奇怪的念頭閃現:「我」應該去上學。但母親總說:如果你願意,只要徵求爸爸的同意,就可以。

只不過爸爸不僅不同意「我」上學,而且只要看到「我」看書就會想方設法讓「我」幹更多的活。「我」只得穿著又髒又破的衣服,頭戴著盔甲,去收拾廢品。父親對於孩子的無情與嚴苛,在哥哥盧克身上也有所體現。從「我」十歲的記憶中可以看出:

我看到他左腿上的牛仔褲不見了,燒成了灰燼。腿上有的地方又青又紫,血淋淋的;其他地方慘白,成了死肉。薄如紙片的一條條皮膚精巧的包裹著他的大腿和小腿,就像廉價蠟燭上滴下的蠟油。他的眼睛翻白了。

這段話不僅給我們一種嚴重燒傷後的慘烈,而且有一種深深的恐懼,看似平實的描寫,卻將一種血腥感令人不寒而慄。差點死去的盧克卻並沒有得到及時醫治,父親的表情也僅僅是一臉憔悴和沮喪,他更多的擔心是害怕聯邦政府知道強行將盧克送到醫院救治,父親認為那樣做盧克會感染死去。

讀到這裡時,有種荒誕感和無名的悲哀油然而生:在父親的意志力影響下,所有人都變得無知和等待母親出診回來醫治。但「我」在此時已經有了想讓把哥哥送醫院的想法,只是不敢說,這是個體意識覺醒的萌芽階段。後來在哥哥肖恩再次遭遇死亡和陰影的刺激下,「我」逐漸擁有了三個層次的覺醒:

第一階段意識覺醒是當肖恩生命垂危時,出於本能「我」送他去了醫院急救,並在內心深處為自己的「叛逆」和「與眾不同」而慚愧,這也是「我」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第二階段意識覺醒是在「我」上大學後,發現很多女孩穿著露膝短裙、裸露著皮膚而震驚,「我」認為她們「不正經」,在「我」的意識中異教徒必須要非常的「保守」,不能裸露一寸除臉部和手部以外的肌膚,從來不用香皂洗手,因為只有「妓女」才會有這樣的舉動。這種觀念的逐漸淡化是從上了理察·金伯爾博士的課之後開始,學習了知識和歷史後,多次思考「我」如何被別人所改變,甚至開始反省如何取得本該擁有的話語權。

而第二階段的意識覺醒可以這樣理解:它不僅是一種對於自我甦醒與召喚,還是一種「不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是自我之路,也是和解之路的關鍵之路。

第三階段的意識覺醒則是「我」寧可與父母斷絕關係,也要堅持還原肖恩和父親有精神病的事實。對於他們的偏執行為以及給整個家庭帶來的傷害正視和直視。想清楚這些之後,「我」開始逐漸相信醫學和醫生,而不再固執認為它是種「巫術」,而是尊重它、信任它。

直到最後,「我」終於打開心扉去看了心理諮詢師,逐漸明白一些真理:並非與男孩說話就會懷孕;對於「妓女」有了重新的認知,她並非是因為對於異性有好感就認為不潔;試圖以自己的喜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歸宿。而這些不僅是覺醒和解之路,也是自我救贖之路,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尊重客觀事實,不以別人的意志為主宰。

04 結語

儘管「我」通過意識上的覺醒和生活、經濟上的自主喚醒了自我意識,但情緒依然會變得失控和反覆無常,甚至吹毛求疵、充滿敵意。而這種偏執也影響了「我」的感情生活,不經意中「我」將自己全部的怒火、對於父親或肖恩的可怕怨恨都發洩到了保護和心疼「我」的男友幾任男友身上,「我」無法正常的談戀愛或步入婚姻。

「我」的男友分手前曾說:他愛「我」,但「我」的反覆無常已經超出了他能力範圍,他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

導致「我」痛苦的根源來自於過去十七年的生活,帶來的牽扯與無法斷絕,儘管從表面上「我」與家庭斷絕了關係,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卻永遠無法斷絕,「我」從來沒有講過「我」的經歷,甚至連「我」最信任的斯坦伯格教授和劍橋的克裡博士都不曾說,不過克裡博士這樣鼓勵「我」:

你不是愚人金,不是在特定的光線下才發光,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金子一直是金子。

而「我」最終明白了積極的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從非理性的恐懼和信仰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從上癮、迷信和所有外部引導的自我強迫中解脫出來。

直至最後「我」不懼父母、兄弟姐妹斷絕關係的威脅,也要堅決捍衛自己的「記憶」,要家人們承認哥哥肖恩的暴力與危險,承認父親是哥哥的保護者,只因為父親和哥哥罹患同一種精神疾病,儘管家人施加壓力讓「我」承認自己的判斷失誤,「我」卻不畏懼給父母寫了封信,表達著自己多年來的委屈和不滿,甚至用謾罵的語言傾訴對父親和哥哥以及對於整個家庭的怨恨。

這就是一種勇敢的覺醒,勇敢覺醒的還有上了大學的哥哥泰勒,他寧可被家人疏遠和孤立,也願意支持「我」,雖然「我」的結局有點傷感,眾叛親離並未像幸福女孩一樣走向美滿的生活,但敢于堅持自我,已經天翻地覆的超越。

蕭伯納在《賣花女》中說過:「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於你的內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依舊可以鏗鏘有力,哪怕歷盡了痛苦和曲折,卻最終達成與生活的和解與共融,這是教育的必修課,這種成長教育就叫:意識覺醒、和解獨立、勇敢生活。

相關焦點

  • 河南汝州陳向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如果你願意,如果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這,是我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後發出的由衷感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知名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2018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塔拉·韋斯特弗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塔拉·韋斯特弗1986年出生於山野、生活在廢料場、17歲前從未上過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在是知名作家、歷史學家。
  • 《你當像飛鳥飛往你的山》:原生家庭,不一定是一個人的宿命
    先來看幾組神奇的對比: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未接受過教育的山裡女孩和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在垃圾廢品場裡工作,指甲頭髮和臉上沾著黑色油泥,灰頭土臉,無女性色彩的寬大牛仔褲,寬大灰T恤,鋼頭靴的女孩形象和乾淨利落,舉止優雅,有教養的高學歷年輕歷史學家;上大學前思想和意志一直被父親操控,在男人至上家庭中長大的自卑女孩和坐在直播間裡才思敏捷,神採飛揚地與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她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主人公兼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塔拉·韋斯特弗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塔拉的自傳體小說,獲比爾.蓋茨年度薦書第一名。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塔拉十七歲之前從未進過校門,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出你自己
    ——塔拉·韋斯特弗《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講述一位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性衝破家庭的牢籠,最終通過教育實現人生逆襲,活成她自己的故事。這部小說2018年上市,就創造了奇蹟,成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連續80周高居榜首,被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也因此被《時代同刊》評為「年度影響人物」。
  •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擁有一顆不言敗的心,好運自會眷顧
    你有沒有想過,有這樣一種人生:17歲前沒有上過學,生活在垃圾堆裡,17歲後上大學,取得哈佛博士學位,實現逆風揚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曾經被父親的故事恐嚇,住在大山中17年,不上學,不就醫,曾經多次受到哥哥的毒打。生活的際遇向她打開了一扇大門,她走出去,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一個個學業上的成績,讓她脫胎換骨,成就傳奇。
  • 上海男孩獲百萬元全額獎學金,將入讀劍橋大學最古老學院
    正好有大同中學的其他學長在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讀書,通過他們的講述,我萌發了就讀國際高中的念頭。 後來我就去尋找,經過對比之後,光華劍橋的校長雷冬冬博士跟我氣場最為契合,雷校長在英國留學並生活過10年,女兒、女婿均畢業於牛津大學,是受人尊敬的「牛津媽媽」。澎湃新聞:你的父母對你的選擇態度是什麼?
  • 讀山 - 讀山-新聞頻道-和訊網
    讀它,僅憑一時好奇是不行的。須得有一番好心境,一番澹泊的心境。最好是春天的早晨,這時候,山間的雲霧消散,排闥而來的青翠,一下子就攫住了你的心,叫你再也忘記不得。你不得不嘆服造化的大手筆,遠非那些慣作無病呻吟的小家子氣的作者所可比擬的。站在它的面前,你心中曾經有過的淺薄、輕浮、空虛與騷動,此刻都蕩然無存,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充斥了你的胸臆。那還等什麼,上山!
  • 牛津劍橋為何向他們拋出橄欖枝?新時代學霸:學盡心、玩盡興
    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博士表示,95後、00後更加個性化,根據老師們的經驗,學習好的學生,更會玩。「學的時候盡心,玩的時候盡興。」這是新時代「學霸」們能夠獲得名校青睞的原因。提問的本質不是讓你直面回答,而是對自己的答案產生反省。」他說,「我把喝蘋果汁再兌水的過程看作是一次實驗,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容器有多大、一口喝多少,而要點在於我可以用實驗的評價標準去檢驗自己的思路是否合理。」面對劍橋大學的教授,孫葉樂把自己的思路說了出來,儘管他覺得當時設計的方案絕不是最好的方案,回答還是得到了面試官的一致認可。
  • 劍橋博士鄧楚涵新書《前路漫漫,步履不停》全國讀者見面會秋日啟程
    從縣城少年到劍橋博士,「國民學長」鄧楚涵真誠分享與你十年成長心路歷程。20個走心醒腦的成長故事,寫給追夢路上努力又困惑的你。  十月,劍橋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國民學長」鄧楚涵新書《前路漫漫,步履不停》全國讀者見面會正式啟程,活動先後於天津、北京、長沙等多地舉行。活動中鄧楚涵就當下年輕人工作學習中的迷茫與困惑與在場讀者傾情分享交流,關於新書創作初衷,他說:「迷茫和不安是人生的常態,我也和你一樣,在成長路上跌跌撞撞。但我相信,行動是擊碎迷茫的最好武器,堅持是與不安和解的良藥。」
  • 鳥也有方言!山那邊的白頭翁到底說了啥?
    讀大學的時候,我稱自己的專業是錄鳥叫。  每年大約四、五月,許多鳥類進入了繁殖期,公鳥互鬥,雌鳥圍觀,新鮮的大四學生也在為畢業忙碌。這是一年最好的季節。  圖為白頭鵯的兩廣亞種,頭部幾乎是全黑的,跟前述「白頭」明顯的亞種,能聊到一塊兒麼?圖片:Charles Lam / Wikipedia  正好似人類的「十裡不同音」,鳥類的方言不光有大尺度上的宏地理差異,在幾公裡甚至幾百米的不同群體內,也有明顯的微地理方言。
  • 9本新書幫你趕走焦慮,重整旗鼓迎接2020年的挑戰!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出版方:新經典出版時間:2019年8月豆瓣評分:8.8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你有沒有在某個深夜用這個問題反問過自己?也許這本書能給你些關於答案的啟示。一個雨天,14歲的本田潤一變成了舅舅口中「小哥白尼」因為他沒有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而是覺得人類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水分子,他只是其中之一。
  • 扎克伯格給沒滿月的娃讀量子物理 咱能學嗎?
    還沒滿月的娃,給她讀量子物理?量子物理繪本在亞馬遜的評價頗高好奇的學堂君調查了一番。這本《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作者是Chris Ferrie,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作者的主頁是這麼介紹的:一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3個處於萌芽狀態的小科學家的老爸。
  • 誰說讀博難?憑假文憑入學,此人3年拿下中南大學博士雙證!
    這是形容讀博士時的狀態的,讀博士難,要讀985、雙一流大學的博士更難!但有網友最近發現,並非所有名校的博士都很難讀,比如同屬985、雙一流學校的中南大學。中南大學研究生院官網近日披露的一則信息,透漏了其中的些許奧秘。據媒體披露,這位名叫劉萍的人,是在2007年進入中南大學讀博的。
  • 沒讀過學前班的一年級孩子有多難?拼音沒學完,數學老師不讀題了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7歲入學,上一年級。由於零起點入學,孩子們在幼兒園不允許學任何東西,幼兒園的老師也不允許教任何東西。結果一到一年級,老師和孩子,全都「傻」掉了!孩子難以適應快節奏的一年級生活,沒上過學前班,沒接受過幼小銜接教育,啥也不會,拼音沒基礎,生字沒基礎,寫字沒姿勢,習慣沒養好……再加上現在的一年級語文數學教材,不斷在變難!以前的小學三、四年級課文,都給放到一年級的教材當中了。先別說漢語拼音能不能過關,那些比較長比較難的課文,結結巴巴讀下來都做不到!
  • 座霸女:座位上又沒貼號,憑啥不能坐?後排女子的表情「亮了」!
    座霸女:座位上又沒貼號,憑啥不能坐?後排女子的表情!「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句話一般是形容一些比較稀奇的事情。如今當下的社會,稀奇古怪的事情經常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已經不能用這句話來表達了。就像人們所說的,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前段時間的高鐵座霸男想必大家都還記得,如今網上又爆出了,一個座霸女搶佔靠窗座位。就像人們所說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網上的視頻,是這樣子的。這位女子和工作人員一個爭論座位的問題。可能是別人買的靠窗的座位給他幹了,找來工作人員進行協助處理。
  • 蘇州9名學生被牛津、劍橋預錄取!
    他和博士生一起做實驗,還閱讀了很多博士論文。 顧銳傑在高二時參加了同濟大學博士生的鋰電池項目後,他對材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通過材料的改變可以大大提升鋰電池的續航能力,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從而大大改善空氣品質。
  • 《山海經》:有一種鳥,既是帝王朝思暮想的祥瑞,又像極了愛情
    山上還有一種像鹿一樣的野獸,喚做」玃如」它有著白色的尾巴,奇特的是,它的前面兩個蹄子是人的手,後面兩個蹄子是馬蹄,這明顯不協調的搭配不僅沒有降低它在森林裡的穿行速度,反而如虎添翼,更勝四蹄的鹿。雖然它並不能直立而行,卻能利用前面的兩隻人手摘果子,搜索食物,並且,因為它有著和人一樣的手,人們並不會狩獵它。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東北女孩執意飛英國讀書,稱不願上網課
    一、東北女孩不願在家上網課混學歷,執意飛往英國讀書但是如今卻有一個東北女孩,堅持要飛往商情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英國讀書,稱不願在家上網課混學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這名女孩名叫陳甜,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大學留學。當她決定要去英國的時候,首先遭遇父母的阻攔。終於看到孩子的決心,了解到同行的還有幾個同學一起之後,父母也是只能隨著孩子的心意。
  • 倘若人生一馬平川,願你能平凡,而不平庸
    她是這麼描述自己的:「我大專畢業3年,考了成人本科還沒畢業,25歲了還做著行政前臺的工作。換了幾份工作,沒什麼質的變化。想學畫畫自己買了紙筆回來畫了幾個月,太難看,發現自己沒有這個天賦。還是放棄了。想學英語下載了各種app,買了牛津詞典啃了很久。想轉行幹軟體,從測試做起,一看學歷全要全日制本科以上。我每天早起晚歸,周末也不敢休息。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還是什麼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