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原指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迴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
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意思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不越俎代庖。
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之三竅。
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這是中庸的三種法則。
四、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均:平定治理。蹈:踩。這個句典的意思是:天下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 好的,官位和豐厚的俸祿是可以辭去的,刀刃是可以用腳去踩的,但要完 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
五、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的至誠,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範,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深諳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
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意思是說,對於「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求道德規範」。
七、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
八、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意思是說,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充實廣大,又要窮盡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於中庸的行為;既要熟悉舊的知識,又要不斷認識新的事物;既要篤實厚道,又要嫻習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