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也會做夢嗎?他們的小腦瓜裡都想著什麼呢?他們的夢境又是怎樣色彩斑斕的呢?
指導專家/兒童心理學博士 周燕
很多媽媽都會問:「小寶寶也會做夢嗎?」肯定地答覆你:「會的。」寶寶能在夢中笑出聲,也能被噩夢嚇得哇哇大哭。夢是人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嬰兒也不例外。一定數量的夢是必需的,因為它可以使寶寶正在發育的高級神經活動得到鬆弛,從而可使精神上起到緩衝、調劑與鎮靜的作用。偶爾的噩夢並無需多慮,但若是持續性的噩夢,特別是寶寶醒來之後仍長時間感到驚慌、恐懼、害怕,便是寶寶承受過多壓力的信號,你最需要做的是鼓勵寶寶將夢境講述出來,就會發現影響他情緒的重要線索,真正了解寶寶這段時間的情緒。此時的媽媽,應該學一學,如何讓寶寶擺脫噩夢。
寶寶是否在做夢?
首先,寶寶睡覺的過程其實不是簡單的入睡和醒來兩個階段而已。睡眠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稱之為快速眼動期,在這時期人雖睡著了,眼球卻在眼皮下不停地動來動去,這一時期也是容易做夢的時候。另一階段稱為非快速眼動期,這一階段除了眼球不再轉動,心跳和呼吸也呈現正常而規則的現象。在一個晚上的睡眠中,寶寶的睡眠通常先從非快速眼動期開始,入睡約90分鐘,進入快速眼動期,快速眼動期約持續半小時,此後再回到非快速眼動期,如此交替出現,一晚上大約6~7個周期。快速動眼期的睡眠對寶寶發育中的大腦特別重要,可能是因為它促進了神經系統的發展,使嬰兒在發育時期的神經系統得以成熟。因此快速動眼期睡眠對於寶寶正在健全的中樞神經系統是不可或缺的。人的快速動眼期睡眠的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小寶寶每晚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超過120分鐘,成年後只有80至90分鐘。這也是小寶寶做夢比成年人多的原因。如果寶寶醒來時,在非快速動眼期就不覺得做過夢。但若在快速眼動期,也就是在做夢階段時被驚醒,就會清楚地記著剛才的夢。
人在做夢時,眼睛雖然閉起來,但眼球仍在不停地迅速轉動著。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測定寶寶是否在做夢,以及做夢的時間。
半夜驚悚未必是做了夢
有時,孩子在睡眠過程中突然坐起大聲嘶喊或說夢話,甚至呼吸、心跳加快又盜汗,兩眼呆滯,叫他們也不回答。幾分鐘後孩子又安靜躺下睡著,第二天早上他也完全不記得有這麼一回事。
這種夜間驚悚是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所以不算真正的做夢。大約有5%的兒童有過此現象,和家族遺傳有關,也就是說,家裡其他長輩可能也有過相似的情況。這種情況頗為駭人,會嚇著看到的家人,而不是寶寶本人。一些迷信的老人會以為寶寶魂飛了,要替寶寶喊魂收驚。其實,如此興師動眾反而會讓寶寶喪失安全感。如果父母再碰上孩子有這種現象時,千萬不要擔心。馬上安慰孩子也沒什麼效果,只要幫他們擦擦汗就行了。
TIPS: 比較值得留意的是,有極少數孩子可能出現夢遊現象,也就是爬下床,走出去,一旦孩子出現夢遊,貿然叫醒孩子或搖醒孩子反而會發生意外。只要看好他們,別讓夢遊者走出門外遭受碰撞就好,這絕不是靈魂附身,沒什麼大不了的。
噩夢也並不可怕
寶寶要是被噩夢驚醒,會號啕大哭,且不敢馬上入睡,非要父母的安慰和陪伴才能睡著。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小寶寶做噩夢,很可能是寶寶在白天碰到了強烈的刺激,比如看到或聽到了令他恐怖的事情,在大腦皮質上留下的印痕比較深,夜裡其他刺激不再「進來」了,這個刺激的印痕就開始發生作用,帶動了可怕夢境的編織。因此,白天不要給寶寶太強太多的刺激,懲罰、批評、責備寶寶要適度。睡前不要讓寶寶過度興奮,入睡前40分鐘,讓寶寶逐漸安靜下來。不要在睡前給寶寶講可怕的故事,不要給寶寶看恐怖的電視片和圖畫書。
爸媽也可以了解寶寶白天看見了哪些可怕的東西。提前為寶寶消除恐懼心理,免得再做噩夢。有的寶寶睡前看到窗外的樹或晾掛的床單、衣物,甚至是拖把留下的黑影,就會想像成可怕的東西,帶著這樣的恐懼入睡,自然要做噩夢。因此,媽媽可以在天黑下來之前帶寶寶到屋外轉一轉,讓寶寶看清楚,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不過是些樹和其他東西的影子罷了,寶寶的畏懼感就會消失。
剛剛和父母分房睡的寶寶,因害怕孤獨也會做噩夢。媽媽一方面要向寶寶講清自己一個人睡的好處,堅持鼓勵他獨自入睡;另一個方面在寶寶入睡前打開房門,讓他能聽到父母的說話聲,感到父母就在身邊,寶寶也就能安心睡了。
鮮為人知的是,寶寶身體不適或缺少生長發育中的某種元素時,也會出現噩夢。如寶寶在1歲半以後生長發育加快,容易缺鈣,鈣質和寶寶的神經發育相關,因此缺鈣的寶寶也容易做噩夢,有些寶寶補過鈣,做噩夢的機率就會大大下降。
安撫做噩夢的小寶寶
如果寶寶從噩夢中驚醒,媽媽應該如何安慰他呢?
● 媽媽應該馬上走到寶寶身邊,因為做夢時人多處於半睡半醒狀態,你只需輕輕拍拍他,讓他知道,父母在他需要的時候總會在身邊,寶寶就會很快入睡。如果覺得安慰力度不夠,還可以用胳膊摟住寶寶,拍一拍,但儘量不要抱起他來回走動,以免打擾寶寶睡眠。
● 如果寶寶夜間講夢話,不必驚動他,可輕輕拍拍寶寶,幫助他翻翻身,改變一下睡姿,也會起到安撫作用。
● 如果寶寶被噩夢嚇醒,媽媽千萬不要取笑寶寶是膽小鬼,應多講些安慰的話,讓寶寶知道,夢不是現實,沒有什麼可怕的,把手伸給寶寶,讓他握著入睡,等他完全睡沉再把手拿開。
● 當寶寶驚醒哭泣時,媽媽應打開燈,摟緊他。如寶寶已會說話,哭著講出「看到」的景象,媽媽要表示理解,也可以安慰他說:「媽媽小時候也做過這樣的夢。」聽到媽媽小時也經歷過這樣的不安,好像把害怕給了大人一部分,會讓寶寶好受得多。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噩夢會慢慢減少,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如果經常做噩夢,應進行疾病的檢查,及時與醫生溝通。
寶寶夢境的可能涵義
除非寶寶自己要講,父母倒不必在半夜急著要追問孩子究竟在怕什麼,應先給予他們安全感,讓他們放心睡著。隔日白天時,再和孩子好好談談,了解他們真正恐懼的是什麼,想辦法解決寶寶的心理壓力。幼兒最常見的夢境包括:
夢見跌落:掉進無底洞,表示孩子害怕與生人接觸,難以適應。剛搬了家,換了保姆,剛上幼兒園或換了幼兒園老師的寶寶常做此夢。也可能是無意中闖了禍有負疚感。
夢見孤島:孩子要麼感到孤單,要麼把島嶼看成是逃避不公正待遇的地方——很可能是孩子感覺在幼兒園裡被嘲笑或被忽略。
夢見深淵:夢見掉下深淵,是感到孤獨的標誌。寄養在老人家裡,很少與父母見面的留守寶寶常做此夢。
夢見巨人:童話中的巨人往往是人人都得順從的超人,這表明孩子對嚴厲的管教感覺壓抑,使他的個性不能發展。
夢見溺水:反映出害怕寄託安全感的對象「沉沒」,隱晦地說出寶寶怕失去父母或夥伴的愛。
夢見貓狗:許多孩子夢見貓狗,貓狗在他們的夢中不是進犯者,而是玩伴,表明他們缺少關注和溫情,希望得到撫愛。
夢見隧道:孩子在這一時期遭到的否定太多了,他正經歷一個軟弱的、不自信的時期,應及時與幼兒園老師溝通,幫寶寶恢復自我肯定。
夢見迷路:你的孩子正為過多的責備不知所措,或是你對他未來的過多期待讓他感到困惑。現在,最重要的是,放低要求,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是「無條件」的。(《母子健康》供稿)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