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醫生,我睡覺可以閉上眼睛了!」昨天,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聖一上班,一位病人就笑著走進診室。
夏秋季節本應是神經內科的「淡季」,沒想到,高溫持續不退,「口眼歪斜」的病人明顯增加了。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耿昱說,這大半個月以來,該科室已陸續接診七、八十位「面癱」患者,大部分有「睡眠吹風史」。
張聖醫生在門診接診患者
一覺醒來嘴巴歪了
「醫生,我老婆看我嘴歪了,說我中風了,怎麼辦啊?」半個月前,年近七旬的王大伯來到張聖醫生的門診,說話有點含糊,吃力地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近段時間王大伯一直在忙於新房裝修,晚上汗流浹背地回到家,打開電扇對著自己吹,不知不覺就睡了過去。第二天醒來去洗漱,含在口中的水不由自主流了出來,溼了一身,他條件反射地照照鏡子,這一照,王大伯大驚失色,嘴巴歪了,眼睛也斜了。
「我看你睡覺打呼嚕還半睜著眼,挺嚇人的,不會是中風了吧?」王大伯的妻子見到他這番模樣,也嚇了一跳,催著他上醫院。
「向上看,閉上眼睛,微笑一下。」
「手腳力氣怎麼樣?有沒有麻或者沒力氣?」
張聖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告訴王大伯,「你吹風扇吹出面癱了。」王大伯驚得張大嘴,「啊」了一聲,本來就已經不對稱的臉歪得更明顯了。
張聖提醒,雖然「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不像「中風」那麼要命,但一定要堅持服藥,注意休息,否則很可能出現嚴重後果。
25歲的宅男小李就是「反面教材。」
一天深夜,小李與朋友打遊戲到天亮,又困又累的他趴在空調房裡睡著了。醒來,室友發現小李表情有點不對勁,左邊的眼睛好像閉不緊,說話的時候嘴歪歪的。小李卻毫不在意,認為睡幾天就好了。
幾天後沒有好轉,他又就近找了家小診所打針灸。半個月過去了,沒明顯效果,於是找到張聖醫生。
張聖惋惜地告訴他,他來得太晚了,完全恢復很困難。得知自己的嘴歪很可能伴隨一輩子,他有些著急,「醫生,這要是好不了,找女朋友會受很大影響的吧。」
讓張聖無語的是,疾病已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小李依然沒有好好重視,這兩天天氣炎熱就乾脆不來醫院了,在線上問診平臺上向張聖醫生自嘲,「左邊臉就好像打了瘦臉針一樣,跟右臉一比,左臉看上去真的小了許多。」
出現症狀及時就醫是關鍵
耿昱主任說,老百姓俗稱的「面癱」,一般是指臨床上常見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痺。該病急性起病,通常在發病3天左右到達病情高峰。患者可能表現為單側的口角歪斜、抬頭紋變淺或消失,閉眼困難,甚至用力閉眼時出現眼睛斜向外上方。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一般多在吹風或受寒著涼後發生。造成該病在這一階段高發的原因可能是杭州近一段時間氣候炎熱,很多家庭在夜間睡眠時仍需要使用空調或風扇,從而導致人們在入睡後面部暴露在冷風中。」耿昱主任表示,很多「面癱」患者就診時都能提供「睡眠吹風史」這一明顯特點。
靠空調續命也可能致病,因此吹空調時溫度不要打太低,空調電扇不要近距離對著身體,尤其是頭面部。
《2016年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痺診治指南》指出,特發性面神經麻痺在發病3天內儘早口服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促進面神經損傷的儘快恢復,改善預後,也就是說,大部分患者在積極治療後能夠逐漸恢復。
耿昱主任也提醒,不是所有的「面癱」都是單純的面神經麻痺,「中風」也可能會引起類似症狀。所以,最正確的做法是一旦發現「嘴歪眼斜」的症狀,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