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醫生,我睡覺可以閉上眼睛了!」昨天,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聖一上班,一位老年病人就進入診室笑著說,哦,你是王大伯(化名)吧!「是我,按囑咐服藥,恢復得差不多了。」
夏秋季本應是神經內科就診病人淡季,沒料到,高溫持續不退,「口眼歪斜」病人明顯增加。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耿昱說,大半個月已陸續接診七、八十位「面癱」患者,大多有「睡眠吹風史」。
吹風扇吹出面癱
「醫生啊,我老婆看我嘴歪了說我中風了,中風了可怎麼辦啊?好多事還沒做完呢。」半個月前,年近七旬的王大伯來到張聖醫生的門診,說話有點含糊,吃力地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近段時間王大伯一直在忙於新房裝修,不亦樂乎。晚上,王大伯汗流浹背地回到家打開電扇,涼風拂面很是舒適,又很疲憊,不知不覺就睡了過去。第二天醒來,王大伯一起床去洗漱,考慮著一天的裝修進度,此時含在口中的水不由自主流了出來,溼了一身,他條件反射地照照鏡子。這一照,王大伯大驚失色,嘴歪,眼斜!
「老頭子啊,我看你睡覺打呼嚕還半睜著眼,挺嚇人的,不會是中風了?趕快醫院吧!」老伴稍遲些見到他這番模樣,也嚇了一跳,催著上醫院。
「向上看,閉上眼睛,好的,稍微笑一下。」張聖醫生道。
王大伯勉強的咧了一下嘴,急著問,「張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
「手腳力氣怎麼樣?有沒有麻或者沒力氣?」
「那沒有的,我力氣好得很吶。」王大伯捏了捏雙手,「你看,我力氣很大的。」
張聖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告知「你吹風扇吹出面癱了!」王大伯驚得張大嘴,「啊」了一聲,本來就已經不對稱的臉這下子歪得更明顯了。
張聖提醒,雖然「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不像「中風」那麼要命的毛病,但一定要堅持服藥物,注意休息。這不,王大伯再次來複診時,睡覺眼睛已能閉上,鼓腮不漏氣了,喝水刷牙不再漏水了,跟人交流時恢復了往日的自信。
25歲小夥遊戲打著打著口眼歪斜
無獨有偶,25歲的宅男小李(化名)不幸也被發現「口眼歪斜」,但他根本沒當回事。發病之後他並沒選擇及時就醫,而是手機上網查查,直接就近找了家小診所打針灸。半個月過去了,沒明顯效果,這才如夢方醒趕緊來杭州市中心大醫院,結果醫生惋惜地告知,遲了點,完全恢復已很困難了。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小李在家實在憋得慌,就與朋友來場酣暢淋漓 「大吉大利一起吃雞」。奮戰到快天亮,又困又累的他就趴在空調房裡睡著了。醒來,室友發現小李表情有點不對勁,左邊的眼睛好像閉不緊,說話的時候嘴歪歪的。小李卻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睡幾天就好了。
坐在張醫生對面,他開始表現得很平靜,自己這麼年輕,哪會得什麼嚴重的病呢。得知自己的嘴歪很可能一輩子無法恢復,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以後「口眼歪斜」的,找女朋友會受很大影響的吧。
讓醫生無語的是,疾病已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小李宅男「派頭」依舊,這兩天太熱了就乾脆不來醫院了,在線上問診平臺上向張醫生自嘲,「左邊臉就好像打了瘦臉針一樣,跟右臉一比,左臉看上去真的小了許多。」
出現症狀及時就醫是關鍵
耿昱主任說,老百姓俗稱的「面癱「,一般是指我們臨床上常見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痺。該病急性起病,一般在發病3天左右到達病情高峰。患者可表現為單側的口角歪斜、抬頭紋變淺或消失,閉眼困難,甚至用力閉眼時出現眼睛斜向外上方。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一般多在吹風或受寒著涼後發生。造成該病在這一階段高發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杭州近一段時間氣候炎熱,很多家庭在夜間睡眠時仍需要使用空調或風扇,從而導致人們在入睡後暴露在冷風面部直吹。」耿昱主任表示,很多「面癱「患者就診時都能提供「睡眠吹風史「明顯特點。靠空調續命也可能致病,因此空調溫度不要打太低,空調電扇不要近距離對身體,尤其是頭面吹等,還得老生常談。
《2016年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痺診治指南》指出,發病3天內儘早口服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促進面神經損傷的儘快恢復,改善預後,簡單地說大部分患者在積極治療後能夠逐漸恢復。耿昱主任也提醒,不是所有的「面癱「都是單純的面神經麻痺,「中風」也可以引起類似症狀。所以,最正確的做法是一旦發現「嘴歪眼斜「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通訊員 宋黎勝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