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空調惹禍,小夥子一覺睡醒嘴歪眼斜
28歲的諸暨老闆張先生怎麼都想不到,晚上睡覺的時候都還好好的,一覺睡醒之後,變得見不得人了:臉上肌肉垮了,眼睛閉不上,一直流眼淚,鼻子聳不起來了,嘴也歪了,吃飯咀嚼都不行,左邊半張臉似乎脫離了自己的掌控!
原來,他是得了一種叫面癱的毛病。據說,這種病本是在春秋季高發,如今正值炎熱的夏天,張先生竟然也中招了。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先生在浙江省中醫院針灸科治療時碰到了許多同病相憐之人。
「十幾年前我們剛開病房的時候,收治的多是中風後遺症的病人,現在80%都是面癱病人。」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宣麗華說自己為此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發現20歲~50歲的人更易中招。
空調房一覺睡醒
半張臉失去控制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見到張先生時,他的左臉還有些不自如。「你是沒見過我剛來時的樣子,現在已經好很多了,至少我有勇氣跟你面對面聊天。」張先生邊治療邊說。
他是諸暨人,自己開了家公司當老闆。前段時間,因為連續趕幾個項目,加班加點,還有推不掉的應酬,整個人處於非常疲勞的狀態。一個月前的一天,他又忙到半夜回家,累得澡都沒洗就倒頭睡了,空調也忘了定時,結果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發現自己不對勁了。
「當時,我感覺左邊臉很難受,自己沒辦法控制。起來照了照鏡子,看見自己左邊臉上的肌肉垮了下來,左眼也閉不上,一直流眼淚。」張先生說。他趕緊到當地醫院做治療,「醫生給我開了一些口服藥,讓我回家吃,注意休息」。可他掛念工作,並沒有好好休息。
「得了面癱,不僅影響容貌,而且還影響到生活,我的左眼閉不上一直流淚,吃飯也有問題,一旦食物到了左邊,根本嚼不動,需要用手摳到右邊去。」最後,張先生決定到省中醫院治療。
「我給他用了一些消水腫、保護神經的西藥,以及辨證地運用了一些中藥,再配以針灸,一周以後,張先生的面癱就有了明顯改善,面部肌肉有了向上提的力量。」宣麗華主任說,「但是,因為張先生發病後,一直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儘管現在已治療一個月仍沒有痊癒。」
突發麵癱
70%是20~50歲的中青年
「神經從大腦出來後,通過面神經管再到面部的肌肉。有的人不注意休息,抵抗力下降,病毒趁虛而入,神經就會發炎水腫卡在管內,於是就表現為面癱。如果不及時得到治療,神經被卡的時間長了,就會變性壞死,而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想要完全恢復就比較難了。」宣麗華主任告訴錢報記者。
她即將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一項針灸治面癱的課題,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面癱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20~50歲的中青年人佔到了70%,主要和睡得晚、工作奔波辛苦、喝酒應酬、空調的不當使用、受風寒等相關。她在做課題時特別做過一項檢查,面癱患者100%存在免疫功能紊亂(表示疲勞)的問題。
「人在疲勞的狀態下,比如睡得遲、壓力大,就容易感染病毒,誘發麵癱。像20多歲的病人往往是因為工作任務重,或應酬飲酒後,再吹很涼的空調,一下子受冷誘發。」宣麗華表示,「在短時間內一冷一熱很容易導致面癱。」
另外,她還提到,以前很多患者是坐綠皮火車,靠窗吹風,睡了一覺醒來就面癱了。現在因為過度吹空調、吹電風扇,導致面癱的患者很多。除此之外,還和某些生活細節相關。比如有些人開車的時候,喜歡開著窗,在車速很快的情況下,風吹著耳後和脖子,也很容易導致面癱(如果氣溫較低的時候,騎乘摩託車、電瓶車也容易導致面癱)。
開快車風大時
不建議開車窗
宣麗華主任表示,神經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因此出現面癱要及早治療。儘管少數人能夠自愈,但多數人都需要幹預,有25%的人屬於難治型,如果不及時治療,有10%的病人會留下後遺症,比如嘴歪等。
「因為神經損傷程度和面部出現症狀的時間不同步,所以一般面癱出現症狀後的7~10天,症狀會慢慢加重,最終全部體現出來,達到高峰。」宣麗華主任說,因此,即使一開始症狀較輕,也要重視,要注意觀察。
另外,得過一次面癱後,很容易再得,尤其是體質差的人,因此一定要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平時無論是空調還是風扇,都不能直接對著臉和脖子正吹;一般不建議開快車時開著窗,開窗時間越長,面癱風險越大,尤其是在疲勞的時候。
非常有意思的是,錢報記者在治療室裡待了一段時間,發現宣麗華主任在給這些病人治療時扎的針都不在臉部,而是背、腹的「任、督二脈」。這就是她的特色療法。她說,在發病早期,主要取督脈上的穴位,而且用的是她自己發明的針,幫神經快速消腫。等到了治療後期,則主要取任脈上的穴位,目的是為了補氣血,滋養神經,以促進恢復。許多難治的面癱患者,宣麗華主任都是用這種方法給治好的。
本報記者 何麗娜 本報通訊員 於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