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不但創建了偉大的羅馬帝國,更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融合各種優秀文化,納入並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羅馬文化。
在軍事方面,羅馬人史無前例地開創了軍團制度。在列陣時,輕裝兵與騎兵列於軍團的兩翼,長矛兵列於第一線,主力兵列於第二線,他們裝備著長矛,後備兵作為預備隊列於第三線,裝備投槍。這種隊列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運動性,它既可以使每線的各個中隊靠攏,形成稠密的正面,也可以使第二線的中隊上前,填補第一線的間隙。當需要有較大的縱深時,每個主力兵中隊又可站到相應的長矛兵中隊之後,使縱深加倍。
羅馬軍團隊形克服了方陣運轉不靈的弱點,無論是實戰性、機動性,還是在保持士兵充沛的體力方面都勝過方陣。於是,在軍團面前,希臘化諸國紛紛投降稱臣。軍團制度是羅馬文化實用性和民族性的最好體現,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
除了在軍事上的卓越成就外,羅馬人還為人類文明留下了另外一份最寶貴的遺產——羅馬法。它以內容豐富、體系完備而聞名於世。羅馬法經歷了千年的歷史發展,其所處的環境使它能高瞻遠矚,將法律的規範擴展至不同的地區和世界。德國法學家耶林曾經形象地說過:「羅馬曾三次徵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而這第三次徵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平和、最為持久的一次。」
羅馬法是新興資產階級民權理論的思想淵源,也是近代歐洲大陸各國立法所遵循的範本。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只是羅馬人的法律,也是全人類的法律;不只是羅馬人的文化遺產,而更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在文學方面,羅馬人也有突出的成就。在羅馬,由於奧古斯都等人的提倡,詩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們一般把學習和欣賞詩歌當作必要的人生經歷,當作獲取知識的方式,以及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徑。維吉爾就是羅馬詩壇上最耀眼的明星,是時代的大師,是羅馬最負盛名的詩人。他歌唱田野,讚美牧場,頌揚領袖,以一部長達數10萬字的民族和宗教史詩——《伊尼阿德》而名揚千秋。
由於地理條件或歷史發展的關係,後起的羅馬不可避免地要受先進而且相鄰的希臘的影響,所謂「徵服者反被被徵服者所徵服」的感嘆就是這種影響的具體表現。希臘人對羅馬的影響很大,尤其在雕刻藝術等方面影響更大。著名的《奧古斯都的立像》就是這方面最好的代表。《奧古斯都的立像》是古代羅馬宮廷肖像的範例,是希臘藝術和羅馬藝術的完美結合,在羅馬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
西塞羅是羅馬最著名的文學大師也是古羅馬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主張人要「節制欲望」,著有《論深的本性》等。在發展拉丁文方面,他增加了拉丁語字彙,並將字彙煉成富有彈性的哲學用語,使它成為西歐1700年來進行學術交流和文學創作的工具。
在羅馬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自然科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就整體水平而言,它遠不如希臘的自然科學發達,但就農學等實用科學而言並不比希臘遜色。農業也是羅馬最重要的生產部門,自古以來一直為羅馬人所重視。
迦圖是古羅馬第一位農學專家,也是古羅馬農學的鼻祖。公元前160年,他完成了《農業志》,這是羅馬史上第一部農業著作,現仍保存完好。它比我國現存最早的農業巨著——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早將近700年。
普林尼是古代羅馬著名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他一生共發表了7部作品,其中以《自然史》最為著名。該書共37卷,分34707個條目,是一部包羅各科、廣博豐富的百科全書。在自然科學不受重視的古代,他注意搜集、挖掘為當時一般人所忽視或輕視的廣闊領域的知識材料,為後人保存了大量瀕臨散失的古代科學資料。恩格斯甚至把他稱為「羅馬的百科全書家」。
自公元3世紀以後,古羅馬的經濟開始衰退,政治上也混亂不堪,再加上外患不斷,內戰迭起,傳統文化逐漸為基督教文化所替代。到了中世紀,基督教完全壟斷了西歐的文化和教育。古代科學文化被教會視為「異端」橫加摧殘。
而且,在教會的慫恿下,古羅馬很多古代建築、雕刻和書籍慘遭破壞,僧侶刮去了古代羊皮紙手稿上的古典文字,以致許多古典學術著作遭到毀滅而失傳。在基督教的打擊和破壞下,古羅馬文明失去了存在的空間,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來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