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跟拍14個孩子, 他看到了難以跨越的階級之痛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超過50年跟拍

不同出身的14個孩子

《人生七年》的導演去世

他曾拍下難以跨越的階級之痛

2019年,在艾普特第九次去採訪琳恩的時候,卻發現,她已經死了。

從這個女孩七歲開始,艾普特就把攝像機對準了她。

每隔七年,從7歲到56歲,琳恩都通過艾普特的鏡頭,出現在全英國觀眾的面前。

琳恩不是唯一一個被艾普特記錄了一生的人。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兒童,通過每艾普特每七年一次的紀錄片,把他們整個人生,展示給了全世界。

14歲和琳恩和56歲的琳恩

就在不久前,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沒能來得及慶祝八十歲生日,艾普特也離開了他拍攝了56年的另外13個朋友,離開了他紀錄了一生的這個世界。

他留下的,是一系列真正偉大的紀錄片——《人生七年》。衛報寫道:「它是紀錄片中的奇蹟,讓其他所有真人秀都顯得微不足道。」

《人生七年》不僅僅一部紀錄片,也是一次大型社會實驗。

它也是一場真實的,由14個人完成的「楚門秀」。

「我們試著用長遠的眼光來看英國社會。」

「英國的階級制度需要被揭露。」

童稚、青澀、成熟、蒼老。7歲的兒童變成了63的老人,艾普特知道,下一個詞就是死亡。

琳恩是第一個走的。艾普特是第二個。

在《人生七年》的鏡頭背後,整整56年過去了。

而片中的大多數人,都沒能跨越原本的階層。家庭和環境,從始至終影響著他們一步步的人生選擇。

01

「兩隻眼睛中,

有一隻是屬於紀錄片的」

其實,除了紀錄片中的傳奇《人生七年》,麥可·埃普特涉及的影視類型極為廣泛。

他在三十多歲時前往美國,拍出了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礦工的女兒》,而其後《迷霧森林十八年》一片,也讓西格妮·韋弗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艾普特的影片中,總有一位堅強的女主人公。

他曾說,不管在什麼故事中,女性角色都能帶來更多的情感。也正因此,想要拓展女性觀眾群體的007系列,找上了埃普特。在那個布魯斯南擔任邦德的時代,他拍出了90年代最好的一部007電影——《007之黑日危機》。

《007之黑日危機》之所以不同,就在於其中女性角色。除了戲份大增的M女士,蘇菲瑪索扮演的反派邦女郎,更是成為了007系列中的永恆經典。

《007之黑日危機》中的蘇菲·瑪索

大熒幕之外,艾普特甚至也執導美劇。風靡一時的《性愛大師》系列,和口碑絕佳的《羅馬》第一季背後,都有他的身影。而艾普特也成為了同時代中,最多產的導演之一。

但是,如果了解艾普特的作品就會發現,不管是電影還是美劇,故事的背後總有歷史現實的影子。艾普特的創作在真實和虛構間遊走,但他說,自己首先是一位紀錄片拍攝者。

「我覺得我的兩隻眼睛中,有一隻是屬於紀錄片的。」艾普特曾這樣說。而《人生七年》,也始終被他認為是自己「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事」。

02

不同階層的七歲孩子,

究竟有多大差異?

1941年2月10日,艾普特出生在英國白金漢郡。他始終愛好影像,在他16歲時,恰逢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上映。艾普頓回憶說,這部電影改變了他的一生。

伯格曼的經典之作《野草莓》

憑藉優異的成績,艾普特獲得了前往劍橋大學學習法律的獎學金。但在畢業後,他選擇進入曼徹斯特一家電視臺,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實習。

正是在這次實習中,沒有專業背景的艾普頓被選為導演助手。當時他只有23歲,恰逢電視臺打算製作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拍攝來自不同階級的兒童生活片段。

這個靈感來源於當地的一句諺語:「給我一個七歲的孩子,我就能告訴你他的一生。」,也就是「七歲看老」。

艾普特負責為首部《人生七年》挑選兒童。這部短片只有30分鐘,本來只打算拍攝一集。但艾普特本人也沒想到,自己會從此與它結緣。

不同階層的七歲孩子,他們的生活到底會有多大的差異?

懷著這一問題,紀錄片團隊讓艾普特隨機挑選了一些背景截然不同的七歲兒童。他們有的來自高級預備學校,有的就讀貧民老學校,有的在鄉下,四英裡外的學校裡只有一個班;更有兩個男孩,來自當地的兒童福利院。

這一紀錄片不僅想給英國的階級制度,敲響一記警鈴;也想通過這些「以後的工會領袖和商業高管」,「一窺英國的未來」。

這是第一次,階層的差異在僅僅七歲的孩子身上,被赤裸裸地展現了出來。艾普特回憶說,這部片子中展示出的不平等是驚人的。

「來自一些背景的孩子一無所知,真的是一無所知。而來自另一些背景的孩子,卻準確地知道他們將來的道路。如果你出生在某一個階層,所有的事就都已經為你安排好了。這有點令人震驚。」

03

已被鋪好的精英之路

艾普特的這番話並不是泛泛之談。

當時,他選擇了三個來自倫敦市中心高級預備學校的孩子,他們分別是約翰,安德魯和查爾斯,當時他們正在學習拉丁語。

當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計劃時,7歲的約翰說:「畢業後,如果通過考試的話,我會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學校,然後我想讀劍橋三一學堂。」

他一旁的安德魯則說:「我會去讀查特豪斯公學,然後就去劍橋三一學堂。」

但驚人的並不是詳盡的規劃,而是當艾普特,分別在他們14歲和21歲回訪時發現,兩人的人生,幾乎完全按照7歲時的規劃發展著。

7年後,約翰去了威斯敏斯特寄宿學校,安德魯去了查特豪斯公學;14年後,約翰正在牛津大學學習法律,安德魯則在劍橋三一學院。

而當節目組詢問住在福利院裡的保羅時,這個孩子迷茫地問:「大學……大學是什麼意思?」

在這裡,不同階級間的差異,不僅在於孩子們能接受的教育,而在於他們的未來,是否已經被妥帖地安排好了。

比起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面臨的選擇和迷茫,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面前早已有一條既定的道路。

其實,階層之間的差距,還體現在孩子所接受的價值觀中。

當導演詢問他們課餘時間會做什麼時,安德魯說:「我會讀《金融時報》」。約翰說:「我會讀《觀察者》和《時代周刊》」。當然,約翰補充道,他只是讀一讀標題。

但安德魯卻說:「我喜歡我的報紙,因為裡面有我的股份。」

這句話出自一個七歲孩子之口,讓人不難想像在他拿起這份報紙的時候,曾有一個聲音告訴他,為什麼他應該關心這份報紙,是因為這其中有他的股份——和利益。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更深刻的,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就是告訴這些孩子,他們現在屬於社會的上層,他們以後也需要繼續作為成功者,站在同樣的位置。

讀書時,約翰和安德魯都不約而同的表示,想成為「成功者」。兩人在畢業後也都如願成為了律師,這是英國收入最高的群體之一。

而他們的另一位同學查爾斯,則顯得有些不同。

他七歲是也曾明確地說到,自己之後將進入馬爾堡的預備學校,然後也許去牛津,或者是「媽媽說過」的其他一些學校。

查爾斯雖然如願進入了馬爾堡的預備學校,卻沒有入讀牛津,反而去了杜倫大學。

在採訪中,查爾斯沒有像約翰和安德魯一樣身著西裝,他身著休閒服,留著長發,說:「沒去我反而更高興,因為馬爾堡的預備學校,就像一條『牛津劍橋輸送線』……進去之後接觸的人,跟以前還是同一批。」

最右側的是查爾斯

當導演問三人,他們是不是因為家庭背景,而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選擇」的權利時,查爾斯說:「雖然看似如此,但我們其實並沒有很多選擇。」

此後,查爾斯進入報社成為了一名記者,並隨後加入BBC,成為了一位紀錄片製片人,並且永遠拒絕了這部紀錄片對他的採訪。

04

「我不夠優秀,就這麼簡單。」

這些來自上層的孩子,用自己的生活展示了大多數精英們,如何固守自己的社會階層。而其他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同樣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他們年輕時往往不重視教育,不覺得上大學有什麼必要。

沒有家庭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撐,他們只能自己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比如,來自倫敦東城的一座貧民老學校的託尼,敢說敢做,七歲時就說自己想要成為一名騎師。

十四歲時,他已經成為了騎師學徒,騎在自己的馬上,參加了數場比賽。但當他終於因為身高原因,無法繼續夢想時,只能選擇成為和自己哥哥一樣的計程車司機。

「我不夠優秀,就這麼簡單。」他笑著說。

而另一位出自教師家庭的尼爾,雖然拿到了足夠進入牛津大學的分數,卻在最後的入學考試中與它失之交臂。他考入了亞伯丁大學,卻在一個學期後輟學,進入建築工地打工。28歲的他甚至成為了一名流浪漢,並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05

在坎坷命途中跨越階層

片中的14個人,絕大多數都停留在原本的階層中。上層的孩子緊緊地把握著自己的精英之路,下層的孩子在顛簸中忍受命運的起落。

而其中有一個人,來自鄉村的尼克,卻成功憑藉教育,實現了階層的跨越。

尼克出生在一個農場,他住在鄉村中,唯一的學校在六公裡外,只有一間教室。七歲的尼克知道城鄉間的不同,他說:「他們喜歡到鄉村度假,而我則喜歡到城裡度假。」

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我長大後,想知道關於月球的所有事。」他始終對物理和化學感興趣,並且憑藉著對科學的熱忱和天分,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

尼克聲音低沉,有一些害羞,在他從事研究時,曾對導演開玩笑說:「麥可,我的理想,是讓自己作為科學家的名聲,能超過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名聲,但是這不可能實現了。」

他之後前往美國任教,並在42歲時就被評為正教授。

尼克之所以能夠實現階層的跨越,一是因為他從小對科學的熱愛,二是因為他受到了足夠的教育,支撐起了他的人生。

教育也許不能成為一個人跨越階層的直接原因,卻能讓人站在更大的平臺上,獲得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

然而,現實生活卻沒有這麼簡單。

2019年,已經63歲的尼克說:「生活並不像我設想的那樣。」

雖然通過學術跨越了階層,但他所從事的核聚變研究卻逐漸被時代所遺棄,而他也經歷了離婚、父親去世、學術失敗等打擊。

如今,身患喉癌的他,說自己人生中最純粹的喜悅,是他將剛出生的孩子,抱在懷裡的那一刻。

如今,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已經65歲了。他們也開始面對各種疾病,甚至死亡。

艾普特曾說,這部紀錄片最初的選角十分隨意。片中的這些人,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

「這些孩子毫不特殊,而正因為他們是普通人,才成就了這部作品。」

艾普特曾把這14個孩子當作觀察英國階級社會的樣本,想通過富人擁有一切,窮人一無所有的對比,揭露英國階級社會的醜惡。

但他發現,他們的人生不只是一個個樣本。

從1943年的七歲,到2019年的六十三歲。這部紀錄片的內涵,同其中的人物一起,也在不斷地演化著:階層也許難以跨越,但生活又何止階層。

文、編輯/yinan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原標題:《50年跟拍14個孩子, 他看到了難以跨越的階級之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BBC耗時56年跟拍14人: 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78歲的導演,63歲的「孩子」,56年的跟拍,這部紀錄片傳遞給我們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1964年開拍的初衷。 這是一部用生命來拍生命的紀錄片。 跨越階層並不是人生唯一主題 作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的《人生七年》,今年6月推出了第九部,《63UP》,分成上中下三集播出。
  • 我命由我不由天,實現階級跨越,這些星座有你嗎?
    這個時代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階級已然固化。缺乏資源的窮人想要衝出重圍,實現階級跨越似乎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寒門再難出貴子,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出人頭地真的一點可能也沒有嗎?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特別是從小就對求取功名立大志的基本宮星座,他們對世俗成功的追求從不停歇,很多人也最終完成了階級跨越
  • BBC跟拍56年紀錄片揭露的真相: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這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現在仍然在拍的紀錄片,由當年剛剛從劍橋畢業的麥可·艾普特和保羅·阿爾蒙德共同指導,旨在揭露階層差異,對社會和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們選取了英國倫敦及周邊小鎮14個來自不同階層和家庭、年齡都在七歲的孩子,觀察和記錄他們的言行,並在之後的每七年,進行一次跟蹤回訪。
  • 10年跟拍5個北京中產孩子,反差扎心:你希望孩子走的路,有多少成了坑?
    紀錄片中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孩子,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跟拍,每7年回訪一次,記錄孩子們的成長軌跡。  好多媽媽留言,覺得咱們中國版的《人生七年》如果有人拍攝,一定會非常精彩。  其實類似中國版《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咱們早就已經分享過。這部紀錄片叫做《零零後》。
  • 婚禮跟拍的具體流程是什麼呢
    我們去參加婚禮的時候,總會看到一個攝影師全程跟拍婚禮的過程。現在,大部分舉辦一場婚禮,總會找專業的人士來為他們拍攝整場婚禮的情況。新婚夫妻會選擇拍攝自己的婚禮,也是為了能夠讓這場關乎到一生的婚禮,在今後可以有著美好的會議,也能隨時去觀看。那麼,婚禮跟拍的具體流程是什麼呢?
  • 羅伯特 帕特南教你如何跨越階層!
    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榮獲政治學界最高獎約翰·斯凱特獎,且為2013年總統頒布的國家人文勳章得主。曾出任甘迺迪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40%之多。
  • 他出生於光緒年間,跨越了2個世紀,90歲還娶妻生子,活了107歲
    他出生於光緒年間,跨越了2個世紀,90歲還娶妻生子,活了107歲邵逸夫無疑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由他領導的邵氏影業辦得紅紅火火,不少香港女星都參演過該公司的電視劇,在賺錢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回饋社會,他出資籌建的逸夫樓遍布中國,這位跨越兩個世紀的慈善家,一直用行動溫暖著世人。
  • 汶之傷,國之痛——汶川地震12周年紀念日
    月12日 14時28分,地動山搖 四川汶川8.0級地震 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 37萬餘人受傷 汶之傷,國之痛 五月,悲傷常常逆流成河 十二年,
  • 我們都擺脫不了階級壓迫的宿命
    在《飢餓站臺》裡,男主角想要打破整個體系,他最初提出的理想化方案就是,既然平臺上的食物可以供我們所有人吃喝,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都克制一點,都只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呢?這樣的話,我們所有人,不管是在第幾層,都能夠分到吃的,不會餓著,更不會發生人吃人的慘劇。和他同住的老頭嘲笑他說,你是不是個共產黨?男主角提出的方案,就是共產主義的分配方式。
  • 梁漱溟跨越50年日記出版 親歷抗戰土改等歷史事件
    這位有「現代新儒家三聖之一」、「中國最後一個儒家」、「鄉村建設先行者」之稱的哲學家兼社會活動家,以其坦然無偽的立世態度、高深遠闊的思想境界,以及他在晚年圓融悲憫的情懷,輻射到當下的讀者心中,引發震動。  2014年8月,內容跨越50年的梁漱溟現存全部日記,經過重新校勘的近80萬字《梁漱溟日記》,即將首次以全本單行的形式,公開出版。
  • 萬能的「農民階級局限性」有多搞笑?
    說半天,到底什麼是農民階級局限性呢?無非就是幾點,一是文化層次低,各種不懂。歷史學不懂,社會學不懂、心理學不懂,啥都不懂起義不失敗才怪。二是目光短淺,起義只為吃飽穿暖,沒有高大上的目標,沒有雄心壯志,這樣的起義自然就不會做大做強。三是小農意識,自給自足,無組織無紀律,不講協作,散漫無序,小富即安,容易滿足,甚至腐化墮落。老婆孩子熱炕頭。說白了,就是對農民的各種歧視、瞧不起。
  • 【科大南遷50年50人在高新】董旭: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受益一生的能力
    為了展現中國科大與合肥高新區共同成長的歷史進程,講述校區共榮共生、攜手創新的生動故事,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中國科大黨委宣傳部聯合策劃「科大南遷50年50人在高新」系列宣傳,講述50名在合肥高新區工作、生活、創新創業的中國科大師生校友的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講述的是合肥鐵榔頭機器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旭的故事。
  • 席琳迪翁帶兒子見緋聞男友,臉部骨頭凹凸,50歲的她瘦成皮包骨
    近日,50歲的席琳·迪翁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乘坐私人飛機抵達機場,隨後與緋聞男友乘車離開。當天席琳·迪翁一身黑衣,搭配白色高跟鞋,氣場十足。但從一張側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席琳·迪翁十分瘦削,臉部的骨頭凹凸,眼睛也凹陷
  • 改變世界的50項發明:胸罩保險套指南針上榜
    新華網消息:《印度時報》11月19日發表文章,題目是「改變世界的50項發明」。文章說,從遠古以來,人類的許多發明不斷改變著世界。下面是50項作用最大的發明。  1.算盤(公元190年)  使用算盤的最早記錄是大約公元190年在中國。
  • 9月14日生日性格分析
    76歲的張曉樓教授是中國眼科醫學界的巨擘,半個世紀以來他獻身於眼科醫學事業。50年代中期,他與湯飛凡教授合作,冒著失明危險,在自己眼中接種沙眼病原體,首次分離培養沙眼衣原體獲得成功,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1981年,國際沙眼防治組織在巴黎授予張、湯二位教授「國際沙眼金質獎章」。幾十年來,張曉樓在醫療、科研、教學和防盲事業中貢獻突出,曾在國際國內獲獎幾十次。
  • 喬任梁母親:花4年時間走出喪子之痛,卻因長相問題被罵「克子」
    而作為喬任梁的母親,喬媽媽在兒子自殺後身體消瘦、痛徹心扉,好不容易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走出喪子之痛,卻因為長相問題被罵「克子」,無疑是對她的二次打擊。 而喬媽媽是個很溫柔善良的女人,儘管丈夫不在身邊,她仍然將兒子教育的很好,母子兩個像朋友一樣相處。
  • 一場跨越78年的相見,感動齊魯
    文 | 劉希雲·2019年7月1日,在濟南市章丘區刁鎮辛銳紀念館(原辛寨鎮政府大院)開館儀式現場,有兩位老人的握手贏得了熱烈而又持久的掌聲,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我跟愛人李現新眼含熱淚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這一個階級,在人數上,在階級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自耕農和手工業主所經營的,都是小生產的經濟。這個小資產階級內的各階層雖然同處在小資產階級經濟地位,但有三個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餘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餘剩。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
  • 高原上的幼兒園:牧民園長和他的38個孩子
    中新網10月22日電 從青海省日月山往西20公裡,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穿過犛牛和綿羊群,能看到幾間平房,這個地圖沒有標註的地方叫黑科村幼兒園,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鎮的一邊連著浩瀚飄渺的青海湖,另一邊連著蒼茫無垠的大草原。  捐出牧羊地建學校  2020年是索南尖措當園長的第四年。
  • 6年跟拍,3個階層,3種出路︱命運,是不是出生一刻,就已註定?
    而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接受訪談時的一席話曾經一度刷屏:「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都是知識分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和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