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籌劃非典十周年採訪,中國工程院士鍾南山,始終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標誌性人物。然而,鍾南山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77歲的他,依然堅持著每周一次門診,每周一次全院大查房,如有可能,每天都參與一次查房和病例討論。因其忙碌,許多約訪鍾南山的同行鎩羽而歸。
雖然一早就已將採訪提綱轉交院士,2012年12月25日,南都記者在呼研所辦公室外「堵訪」等到睡著,仍被婉拒。「馬上就要參加一個病例討論,下午類似的討論有兩個……」,老人匆匆離開接待室。
戲劇性的轉變出現在第二天。鍾南山出席廣醫二院成立30周年的慶典後,抽出近一個小時,逐一回答了南都記者的提問。從病原體之爭,到非典帶來的聲望,從傳染病防治到非典後遺症……鍾南山依然記得自己10年前講「最好的講政治,就是做好本職工作」一話的原委,也還記得當年清明自己在父親墳前沉思時的憂慮。
彈指十年,當年「肌肉賽過施瓦辛格」的鐘南山也開始兩鬢花白。然而,仍有某種東西不會隨時間流逝。「我還是原來那個鐘南山,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只唯實。如果說非典成就了我鍾南山,我寧願沒發生那場災難……」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鍾南山如是說。
談非典當年曾為疫情溝通不暢倍感糾結
南都:在你的傳記裡,特地提到了一個小細節。2003年清明,你去為父親掃墓時,曾短暫沉思。那一刻你是否有糾結?除了哀思,你對當時疫情狀況有什麼樣的看法?
鍾南山:當年4月初,廣州、廣東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真正緊張的是北方,(當時中國的病原體還未發布),壓力依然存在。我糾結的是面對疫情的上下溝通問題,應該暢通起來……。
南都:後來國家級專家在北京發布消息指非典的病原體為衣原體。你並不同意,有沒有考慮這樣的碰撞會給您的工作帶來不便?
鍾南山:沒有考慮,因為我們治了那麼多患者,用了抗衣原體的藥,完全無效。若真是衣原體,他應該對藥物敏感啊,所以我根據事實,據理說出觀點。當時的臨床治療經驗擺在那。
那個時候,有幾位院士參與了病原體的查找工作,比如洪濤院士、李立明院士(認為衣原體為病原的專家),他們都是很好的工作者。但他們很大的一個短板在於缺乏與一線臨床協作,一個是搞病毒的,一個是搞公共衛生,沒有和臨床進行結合。如果結合來做,(兩位知名的專家)根本就不會發布這樣的結論。
南都: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發現的冠狀病毒中間宿主——— 果子狸,是否被冤枉了?
鍾南山:當年年底的大清查行動中,確實在果子狸、獾等動物體內發現了非典冠狀病毒。2004年非典重來,4名感染者中,又有多人接觸過果子狸。前段時間,西亞出了2名(新冠狀病毒),全球都高度關注,非常關注它有沒傳播。目前的研究表明,這個病毒早已在人群、自然界存在。血清學檢查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發現人群中存在,現在的人群中也存在抗體,(大範圍傳播)只是在特殊環境下發生。
我相信,這些動物源性的傳染病其實一直就存在,並非最近10年才有。只是以前大家忽視了,搶救一名重度肺炎患者沒成功,患者死了也就死了,不去刨根問底。
談非典遺產現在有些不明原因死亡,不再死了就死了
南都:非典發生十年來,對傳染病的防治、防控有哪些啟示?
鍾南山:當年的非典是遭遇戰,接二連三地出現感染、院內感染甚至死亡發生時,仍不知道怎麼回事。早期我和專家組都很迷茫。非典後,政府加強了人力、設備投入,科研實力得到提升。也開始注重對疾病源頭的查找。對不明原因的死亡,不再是死了就死了,不再一個簡單的肺炎、呼吸衰竭就定論了,也開始考慮死亡與傳染的關係。出現1- 2例不明原因死亡,大家都會去想想他的致病原因,W H O會花很大力度去把事情搞清,這是進步,是對生命的敬畏。這就是非典給公眾帶來的教育、給政府帶來的教育。在這方面,一些基層做得還並不太夠,值得警醒。
南都:隨後發生甲型H 1N 1流感,其意義就體現了?
鍾南山:是的。在病原查找方面,中國的進步很大,水平也不低於國外。2009年4月發生的甲型H 1N 1流感,就表現突出。首先對外嚴防輸入,對內嚴控擴散。再就是疫苗的研發、投入,當年10月就做出了疫苗,包括我在內的一億多人接種了疫苗。雖然甲流並未再擴散,但公眾對於傳染病防控、預防、積極處置的重視程度(培養起來了)。
許多人認為世衛組織反應過度,勞民傷財。我不贊同這樣的看法,我個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這種應對舉措是對的,針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就應該積極應對。有過血的經驗教訓,就知道應該怎麼去應對一種新的病原。
南都:十年來,傳染病防控領域的國際合作是否得到了加強?
鍾南山:非典等傳染病並沒國界,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情。中國的非典(病原)是最早發現的,2003年2月26日就發現了,但是保密不講。一則樣本太少,重複性不好,二來上頭(領導)不讓講。當時廣州和香港合作,都被看成大逆不道,「怎麼能和境外合作」!
到了4月8日,香港公布了病原體,隨後4月10日美國、加拿大也公布了。中國直到4月11日,才發現廣州的非典也是冠狀病毒。
實際上在大型傳染病、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就應該講究國內、國外,境內、境外大協作。大家各有優勢,儘快發現病原,共同探尋解決之道。
談個人抗非成功不是我鍾南山的功勞,是一線醫生的!
南都:很多人說非典成就了鍾南山院士,你怎麼看?
鍾南山:非典怎麼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有點激動),應該是一個團隊!廣東有30多人的專家團隊,只不過我是當時其中的一個代表。應該強調一個背景,那就是廣東有一個氣氛,對科研、醫療寬容的氣氛,比較尊重科學家的意見。這對有效治療的摸索起到積極作用。
南都:你個人如何看待「一場非典提升了鍾南山知名度」的說法?
鍾南山:如果說非典客觀提升了我的知名度,我本人更願意沒發生過非典這樣的災難性事件。我是搞呼吸(疾病研究)的,非典的靶器官又是呼吸系統,我就得出來做這件事情(防控、治療)。如果傳染病的靶器官是心血管,我相信肯定有心血管專家出來主持。我個人不希望有災難性事件發生,但如果發生了,我會挺身而出。
南都:你曾提出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講政治,你認為你是講政治的專家嗎?
鍾南山:說「最好的講政治就是做好本職工作」是在一定背景下說出的。當時的央視記者王志在採訪中突然拋出這個問題,我有點措手不及,一點準備都沒有。但你問了,我就得說實話。當時,我認為自己的工作和政治的關係並不大。
我有短暫的思索,醫生最大的政治究竟是什麼?很快弄明白了,那就是對社會有貢獻,搞醫療的就是治病救人。就好像我對王志說,你們新聞工作者最大的講政治是多報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一樣。
南都:非典有沒有對你產生大的改變,不變的是什麼?
鍾南山:更加忙碌了。但不變的還是那個關鍵的一點:必須根據事實說話,根據自己看到的東西說話。我接受過的教育就是這樣,不能完全迷信書,不唯上、不唯權,只為事實。
談醫患關係現在的醫生又變成「白衣老虎」了
南都:那些非典康復病人的生活狀態怎樣,你還有關注、回訪嗎?
鍾南山:應該說,我們沒有進行完全的統計,但我所接觸的病人中大多數都挺好,即便有少數股骨頭損壞的,也恢復得挺好。在那些使用激素劑量特別高,用量是廣州5-10倍的地區,確實存在少數有股骨頭壞死、恢復不了的情況。
南都:十年後,醫生這個群體的聲譽又發生了變化。
鍾南山:非典時期是患難見真情,生死關頭我們能看出一個醫生的本質是什麼。當時,在大家都不知道(非典)是什麼情況的前提下,要面臨感染、死亡威脅時,沒有退縮。境外一些地區,是出現了醫生辭職的,但廣州醫生挺住了。
十年過去了,現在的醫生又變成「白衣老虎」了。是體製造成的這一現象。醫院要靠市場經營才能活,公益性投入少。長此以往,造成了一些醫生開大處方、大檢查,醫德沉淪。此外,老百姓對醫療的認識也有問題,他認為就醫是在百貨公司買東西。出了大價錢,就要買寶馬,但醫療是科學,重病出了大價錢也不一定能治好。
談未來再來一次非典,廣東完全可以扛住
南都:今後的傳染病防控、治療,能否將非典經驗移植、複製?
鍾南山:完全可以。現在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的發燒、肺炎和傳染性的疾病,一般就會馬上隔離。現在的科技也進步多了。10年前找病原體,需要1-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現在只要1-2周時間。然後用1-2天完成基因測序,繼而快速研發對應的疫苗。
中國已經搭好了傳染病防控、治療、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框架,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就能(應對)。這就是非典帶來的經驗累積。另外一個經驗教訓,就是40多年來新發的傳染病中,80%為人畜共患疾病。這就說明不僅是人跟人需要和諧、人跟自然也需要和諧,這個和諧一旦破壞,就會受到教訓。
南都;如果再來一次非典,廣東能承受得住嗎?
鍾南山:完全可以,應急機制建立了,科研實力提升了。
鍾南山的十年
2003年,面對非典疫情,鍾南山神情凝重。
2004年,在全國兩會上成為媒體追訪熱點。
2005年,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23任會長。
2006年,電腦被搶,建議恢復收容制度引發爭議。
2007年,做了一次心臟除顫手術。
2008年,對《政府工作報告》人均期望壽命達73歲表示懷疑。
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0年,在廣州醫學院開辦「南山班」為本科生講課。
2011年,澄清「陰性愛滋病」疑雲。
2012年,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展開PM 2.5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