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十年專訪鍾南山:不明原因死亡 不會再白死

2021-01-08 搜狐網

  從開始籌劃非典十周年採訪,中國工程院士鍾南山,始終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標誌性人物。然而,鍾南山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77歲的他,依然堅持著每周一次門診,每周一次全院大查房,如有可能,每天都參與一次查房和病例討論。因其忙碌,許多約訪鍾南山的同行鎩羽而歸。

  雖然一早就已將採訪提綱轉交院士,2012年12月25日,南都記者在呼研所辦公室外「堵訪」等到睡著,仍被婉拒。「馬上就要參加一個病例討論,下午類似的討論有兩個……」,老人匆匆離開接待室。

  戲劇性的轉變出現在第二天。鍾南山出席廣醫二院成立30周年的慶典後,抽出近一個小時,逐一回答了南都記者的提問。從病原體之爭,到非典帶來的聲望,從傳染病防治到非典後遺症……鍾南山依然記得自己10年前講「最好的講政治,就是做好本職工作」一話的原委,也還記得當年清明自己在父親墳前沉思時的憂慮。

  彈指十年,當年「肌肉賽過施瓦辛格」的鐘南山也開始兩鬢花白。然而,仍有某種東西不會隨時間流逝。「我還是原來那個鐘南山,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只唯實。如果說非典成就了我鍾南山,我寧願沒發生那場災難……」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鍾南山如是說。

  談非典當年曾為疫情溝通不暢倍感糾結

  南都:在你的傳記裡,特地提到了一個小細節。2003年清明,你去為父親掃墓時,曾短暫沉思。那一刻你是否有糾結?除了哀思,你對當時疫情狀況有什麼樣的看法?

  鍾南山:當年4月初,廣州、廣東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真正緊張的是北方,(當時中國的病原體還未發布),壓力依然存在。我糾結的是面對疫情的上下溝通問題,應該暢通起來……。

  南都:後來國家級專家在北京發布消息指非典的病原體為衣原體。你並不同意,有沒有考慮這樣的碰撞會給您的工作帶來不便?

  鍾南山:沒有考慮,因為我們治了那麼多患者,用了抗衣原體的藥,完全無效。若真是衣原體,他應該對藥物敏感啊,所以我根據事實,據理說出觀點。當時的臨床治療經驗擺在那。

  那個時候,有幾位院士參與了病原體的查找工作,比如洪濤院士、李立明院士(認為衣原體為病原的專家),他們都是很好的工作者。但他們很大的一個短板在於缺乏與一線臨床協作,一個是搞病毒的,一個是搞公共衛生,沒有和臨床進行結合。如果結合來做,(兩位知名的專家)根本就不會發布這樣的結論。

  南都: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發現的冠狀病毒中間宿主——— 果子狸,是否被冤枉了?

  鍾南山:當年年底的大清查行動中,確實在果子狸、獾等動物體內發現了非典冠狀病毒。2004年非典重來,4名感染者中,又有多人接觸過果子狸。前段時間,西亞出了2名(新冠狀病毒),全球都高度關注,非常關注它有沒傳播。目前的研究表明,這個病毒早已在人群、自然界存在。血清學檢查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發現人群中存在,現在的人群中也存在抗體,(大範圍傳播)只是在特殊環境下發生。

  我相信,這些動物源性的傳染病其實一直就存在,並非最近10年才有。只是以前大家忽視了,搶救一名重度肺炎患者沒成功,患者死了也就死了,不去刨根問底。

  談非典遺產現在有些不明原因死亡,不再死了就死了

  南都:非典發生十年來,對傳染病的防治、防控有哪些啟示?

  鍾南山:當年的非典是遭遇戰,接二連三地出現感染、院內感染甚至死亡發生時,仍不知道怎麼回事。早期我和專家組都很迷茫。非典後,政府加強了人力、設備投入,科研實力得到提升。也開始注重對疾病源頭的查找。對不明原因的死亡,不再是死了就死了,不再一個簡單的肺炎、呼吸衰竭就定論了,也開始考慮死亡與傳染的關係。出現1- 2例不明原因死亡,大家都會去想想他的致病原因,W H O會花很大力度去把事情搞清,這是進步,是對生命的敬畏。這就是非典給公眾帶來的教育、給政府帶來的教育。在這方面,一些基層做得還並不太夠,值得警醒。

  南都:隨後發生甲型H 1N 1流感,其意義就體現了?

  鍾南山:是的。在病原查找方面,中國的進步很大,水平也不低於國外。2009年4月發生的甲型H 1N 1流感,就表現突出。首先對外嚴防輸入,對內嚴控擴散。再就是疫苗的研發、投入,當年10月就做出了疫苗,包括我在內的一億多人接種了疫苗。雖然甲流並未再擴散,但公眾對於傳染病防控、預防、積極處置的重視程度(培養起來了)。

  許多人認為世衛組織反應過度,勞民傷財。我不贊同這樣的看法,我個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這種應對舉措是對的,針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就應該積極應對。有過血的經驗教訓,就知道應該怎麼去應對一種新的病原。

  南都:十年來,傳染病防控領域的國際合作是否得到了加強?

  鍾南山:非典等傳染病並沒國界,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情。中國的非典(病原)是最早發現的,2003年2月26日就發現了,但是保密不講。一則樣本太少,重複性不好,二來上頭(領導)不讓講。當時廣州和香港合作,都被看成大逆不道,「怎麼能和境外合作」!

  到了4月8日,香港公布了病原體,隨後4月10日美國、加拿大也公布了。中國直到4月11日,才發現廣州的非典也是冠狀病毒。

  實際上在大型傳染病、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就應該講究國內、國外,境內、境外大協作。大家各有優勢,儘快發現病原,共同探尋解決之道。

  談個人抗非成功不是我鍾南山的功勞,是一線醫生的!

  南都:很多人說非典成就了鍾南山院士,你怎麼看?

  鍾南山:非典怎麼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有點激動),應該是一個團隊!廣東有30多人的專家團隊,只不過我是當時其中的一個代表。應該強調一個背景,那就是廣東有一個氣氛,對科研、醫療寬容的氣氛,比較尊重科學家的意見。這對有效治療的摸索起到積極作用。

  南都:你個人如何看待「一場非典提升了鍾南山知名度」的說法?

  鍾南山:如果說非典客觀提升了我的知名度,我本人更願意沒發生過非典這樣的災難性事件。我是搞呼吸(疾病研究)的,非典的靶器官又是呼吸系統,我就得出來做這件事情(防控、治療)。如果傳染病的靶器官是心血管,我相信肯定有心血管專家出來主持。我個人不希望有災難性事件發生,但如果發生了,我會挺身而出。

  南都:你曾提出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講政治,你認為你是講政治的專家嗎?

  鍾南山:說「最好的講政治就是做好本職工作」是在一定背景下說出的。當時的央視記者王志在採訪中突然拋出這個問題,我有點措手不及,一點準備都沒有。但你問了,我就得說實話。當時,我認為自己的工作和政治的關係並不大。

  我有短暫的思索,醫生最大的政治究竟是什麼?很快弄明白了,那就是對社會有貢獻,搞醫療的就是治病救人。就好像我對王志說,你們新聞工作者最大的講政治是多報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一樣。

  南都:非典有沒有對你產生大的改變,不變的是什麼?

  鍾南山:更加忙碌了。但不變的還是那個關鍵的一點:必須根據事實說話,根據自己看到的東西說話。我接受過的教育就是這樣,不能完全迷信書,不唯上、不唯權,只為事實。

  談醫患關係現在的醫生又變成「白衣老虎」了

  南都:那些非典康復病人的生活狀態怎樣,你還有關注、回訪嗎?

  鍾南山:應該說,我們沒有進行完全的統計,但我所接觸的病人中大多數都挺好,即便有少數股骨頭損壞的,也恢復得挺好。在那些使用激素劑量特別高,用量是廣州5-10倍的地區,確實存在少數有股骨頭壞死、恢復不了的情況。

  南都:十年後,醫生這個群體的聲譽又發生了變化。

  鍾南山:非典時期是患難見真情,生死關頭我們能看出一個醫生的本質是什麼。當時,在大家都不知道(非典)是什麼情況的前提下,要面臨感染、死亡威脅時,沒有退縮。境外一些地區,是出現了醫生辭職的,但廣州醫生挺住了。

  十年過去了,現在的醫生又變成「白衣老虎」了。是體製造成的這一現象。醫院要靠市場經營才能活,公益性投入少。長此以往,造成了一些醫生開大處方、大檢查,醫德沉淪。此外,老百姓對醫療的認識也有問題,他認為就醫是在百貨公司買東西。出了大價錢,就要買寶馬,但醫療是科學,重病出了大價錢也不一定能治好。

  談未來再來一次非典,廣東完全可以扛住

  南都:今後的傳染病防控、治療,能否將非典經驗移植、複製?

  鍾南山:完全可以。現在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的發燒、肺炎和傳染性的疾病,一般就會馬上隔離。現在的科技也進步多了。10年前找病原體,需要1-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現在只要1-2周時間。然後用1-2天完成基因測序,繼而快速研發對應的疫苗。

  中國已經搭好了傳染病防控、治療、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框架,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就能(應對)。這就是非典帶來的經驗累積。另外一個經驗教訓,就是40多年來新發的傳染病中,80%為人畜共患疾病。這就說明不僅是人跟人需要和諧、人跟自然也需要和諧,這個和諧一旦破壞,就會受到教訓。

  南都;如果再來一次非典,廣東能承受得住嗎?

  鍾南山:完全可以,應急機制建立了,科研實力提升了。

  鍾南山的十年

  2003年,面對非典疫情,鍾南山神情凝重。

  2004年,在全國兩會上成為媒體追訪熱點。

  2005年,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23任會長。

  2006年,電腦被搶,建議恢復收容制度引發爭議。

  2007年,做了一次心臟除顫手術。

  2008年,對《政府工作報告》人均期望壽命達73歲表示懷疑。

  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0年,在廣州醫學院開辦「南山班」為本科生講課。

  2011年,澄清「陰性愛滋病」疑雲。

  2012年,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展開PM 2.5監測。

相關焦點

  • 鍾南山:人生字典沒有「停步」二字,願再奮鬥20年
    文、圖/羊城派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蘇越明 9月25日,在北京獲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接受了羊城派記者的專訪。 鍾南山動情地說:「當我獲授『最美奮鬥者』榮譽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團隊,那些和我一起奮鬥了幾十年的人們,這份榮譽也屬於他們。」 「非典」來勢洶洶,他挺身而出 鍾南山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他總是和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緊緊連在一起。
  • 【中國夢•踐行者】「80後」院士鍾南山:人生字典裡從沒有「停步...
    日,獲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接受了金羊網記者的專訪。鍾南山動情地說:「當我獲授『最美奮鬥者』榮譽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團隊,那些和我一起奮鬥了幾十年的人們,這份榮譽也屬於他們。」「非典」來勢洶洶,他挺身而出鍾南山的名字,如今幾乎家喻戶曉,他始終和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緊緊連在一起。
  • 《非典十年祭》預言的災難,七年後應驗!
    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在2013年寫《非典十年祭》時,曾預言:如果一些國人不改變飲食方式,SARS病毒會以另外一種形式重現。  而現在,預言應驗了!  2013年,何建明寫了《非典十年祭》。  他寫道:非典帶給北京和中國的是什麼,我們不曾作深刻的反省。中國人似乎一直在為了自己的強盛而發奮努力嚮往,在這條發奮向前的道路上我們甚至連一絲停頓和小歇的時間都顧不上。
  • 疫情背後,老去的中國神醫:84歲鍾南山,90歲屠呦呦,97歲吳孟超……
    84歲高齡的他始終記得父親曾經說過的話:一個人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東西,那麼他這輩子才算沒有白活……隨後不久,他牽頭諸多專家,起草了一份《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將多日連續出現的「怪病」,命名為「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這份報告也是當時全世界研究非典疾病最早、最重要的報告之一。在不久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提出自己不同於上層意見的治療方案,及時、坦誠地向公眾講解關於非典的一切。
  • 李紅濤 韓婕:新冠中的非典往事:歷史類比、記憶加冕與瘟疫想像
    不過,在認知工具、批判性話語資源和共情框架等層面,非典和新冠之間的「調音」構造出的歷史感較為狹隘,而激發出的瘟疫想像也趨於單薄。1.引言:逃不開的非典陰影?「2019年末,一場『不明原因』肺炎襲擊湖北武漢。
  • 鍾南山全程飆流利英文上熱搜!有他在,中國就不慌
    >「以為你是王者,結果是榮耀王者」而其實,這並不是鍾南山院士第一次讓大家驚嘆自己的英語早在2月11日,鍾南山在廣州接受路透社的全英文專訪就因一口流利英語讓人敬佩7年前,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上更是熟練地用粵、英雙語無縫切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鍾南山院士是
  • 非典後遺症戀人:不死癌症見證的堅貞愛情
    核心提示:2003年一場呼嘯而來的非典風暴席捲中華大地,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活下來的人們,慶幸自己得到老天的眷顧。但非典後遺症,這一不死的癌症陰魂不善,絕大多數非典患者在出院後得上這一病症。不甘心死在病床上陳曉楠:2010年,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被正式拆除,因為它早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非典這個詞也早已成為了一個過去式,但是就在2012年的2月19號,有一則網帖突然爆料說,河北省保定的一家醫院被封鎖了,因為確診了一名非典患者。
  • 鍾南山: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從36歲那一年才開始
    03年非典時期,鍾南山有句擲地有聲的話:"患者的生命重如泰山,醫院就是戰場,醫生就是一名戰士。戰士不上前線,誰上?"鼠年春節,武漢爆發疫情,形勢危急,人們重又想起了非典和鍾南山這個抗疫老兵。鍾南山還是出現了,老兵不死,也拒絕凋零,他仍然肩負著國家的重託,肩負著人民的期望,來了。這位84歲的「老兵」再一次冒著病毒的炮火和硝煙,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衝鋒陷陣、奮不顧身,去赴湯蹈火,用悲壯和赤膽忠心譜寫了一曲高亢激昂的戰歌。
  • 為什麼鍾南山英語這麼好?看看他父親的英文病歷就知道了
    今天,鍾南山院士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任視頻聯繫,向她介紹中國抗擊疫情的成果和經驗。令人驚嘆的是,鍾南山院士不僅思維和邏輯敏捷、清晰,而且全程英語,表達特別流利順暢。網友下面一片膜拜:鍾老爺子,寶藏啊。要文化有文化,要長相有長相,要身材有身材,還積極上進,有擔當,這就是男神。人跟人之間的差別比人跟豬還大。
  • 84歲鍾南山演唱會現身,唱哭觀眾,鍾惟德:我母親等他回家
    那時候,因為一些原因他僅上了三年半大學便不得不辭別醫學11年。後來終於可以成為醫生也不過是權衡之舉。從最最基本的急診科醫生做起,鍾南山也不是神仙,也曾犯過錯,可他將錯誤銘記在心底,成為了他向上的動力。在他的鑽研精神下,他踏上了命運的路,慢性支氣管炎的研究小組。
  • 第一個就是鍾南山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從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到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鄧稼先,再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金鼠納福、庚子賀歲,鼠年已至,請跟隨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科學大咖屬相為鼠呢
  • 鍾南山的夫人:勸是勸不住的,他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
    中新網廣州1月31日電 題:鍾南山的夫人:勸是勸不住的,他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作者 蔡敏婕 韓文青2003年,非典肆虐,時年67歲的他說:「把病情最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1月28日,鍾南山院士接受媒體採訪,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提及武漢時,鍾南山院士幾度哽咽,眼含淚光。1月29日,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組織下,由鍾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會診專家組對廣東省5例危重症患者進行首次遠程會診。這次會診,持續4個多小時。
  • 安嶽護龍鎮一魚塘由於不明原因,魚大面積死亡,損失數萬
    網友爆料:由於不明原因,我們家魚塘的魚一夜之間就發生大面積死亡,雖然我尋塘時及時發現,迅速挽救,但還是損失慘重,死掉的魚保守估計已有上萬斤,已撈起來死魚32船,每一船有兩百多斤。目前塘裡還有許多沒有撈起來的,許多來看的村民都義憤填膺,大罵喪盡天良,滅絕人性。
  • 鍾南山本人回應
    清明節三天假期,84歲的鐘南山一直在位於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的辦公室工作。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於南京,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17年前,非典期間,67歲的鐘南山牢牢堅守於此;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84歲的他,仍然像一名鋼鐵戰士站在鬥爭最前線。「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 鍾南山強調了這兩點
    鍾南山:我們還是要堅持往前走,復工復產複課,堅持往前走,這個過程中出現幾個感染,馬上就隔離,馬上就採用相應的防控措施,就不會繼續傳播,不會暴發。有個別的感染我不覺得奇怪,非要把它搞到全部都是零,我覺得不現實。我們往前走,把感染的可能性以及它出現的機率降到最低。發現個別感染,很快就把他們進行處理、隔離。
  • 十個鏡頭告訴你:鍾南山是這樣的老師!
    但在會上,鍾南山院士說,「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我以為,教師是蠟燭,照亮了別人,也體現了自己。什麼是有意義,社會和集體因你的存在而美好,才叫有意義。」 鍾南山說,當醫生的老師有雙重身份,既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人類健康的工程師。
  • 《故事裡的中國》走近「80後」鍾南山 再現敢醫敢言的國士風骨
    從17年前抗擊「非典」的戰場,到今年伊始迎戰「新冠」的前線,鍾南山都是「定心丸」的代名詞。蘇越明回憶,工作了許久之後,鍾院士可能有點累,就仰著休息了一會兒,「我從來沒看過他在火車上要閉目養神,當時我看到整個車廂就只有他一位這麼已經頭髮發白的84歲的人,我心裡特別不忍,然後拿出手機,拍下了這一幕。其實沒有睡,您看他那個眉頭還是緊皺,我覺得他還在思考措施,過了大概十分鐘,他睜開眼睛,說我想到了一些東西,然後補充了幾條對疫情局勢的一個初步研判。」
  • 鍾南山院士最新採訪全文,直面熱點問題!
    文|深圳衛視 記者|何嘉琪深圳衛視4月5日消息,記者在廣州專訪了鍾南山院士。以下為專訪全文,23個問答。01無症狀感染者不會導致中國二次暴發疫情深圳衛視:首先我們先來談一談最近大家非常擔憂的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這個話題,其傳染性到底有多強?
  • 觀賞魚不會無故死亡的,導致觀賞魚死亡常見的原因,無非這幾個
    不少養魚的朋友都表示,觀賞魚的生命力真的太脆弱了,明明每天都很精心照料,可是卻依舊避免不了觀賞魚的死亡。如果把觀賞魚當做寵物來看的話,觀賞魚的壽命和生存能力,的確比其他寵物差太多了。壽終正寢的魚雖然也有,但是那真的是要魚友花費很多精力去照料,其中也不乏是幸運的因素。觀賞魚不好養且生命力比較脆弱,但是觀賞魚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就死亡。
  • 鍾南山的年終獎,我給不起丨百家號
    魏春華與鍾南山又比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張挪富,作為第一批到達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醫療隊,廣州醫療隊又被稱為「鍾南山團隊」,因為醫療隊的領隊張挪富,正是鍾南山的學生。張挪富曾在2003年的「非典」中,與老師鍾南山一起,奮鬥在一線,只不過,那時,他還是鍾南山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