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貼出紅紅的春聯,頓時增添了節日的氣氛,也體現出我國人民美好的生活願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據說,貼春聯起源於我國周代,春節時人們用桃木削製成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木條,寫上「滅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話,釘在門的兩側,這木條稱為「桃符」。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桃符原先以桃木刻符於門,後來改成用桃枝在門上畫符驅鬼,隨後進一步改用門聯。宋代宰相、著名詩人王安石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描述此事。
公元934年間,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在春節前夕命翰林院學士辛寅遜題寫桃符板時,覺得辛的詞句欠佳,便親自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聯語。這是人們公認的我國第一副春聯。
自此以後,宋時的對聯開始興起並有了新的發展。到了明代,桃符才改成了春聯。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多年時微服出巡,見一閹豬人的家門上沒有貼春聯,於是就為他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閹斷是非根」。從此,春聯才在廣大農村和城鎮普遍盛行起來。
清代《燕京歲時記》中這樣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出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春,」此可見故往之情形。
由於時代的不同和科學文明的發展,春聯逐漸剔除了封建迷信色彩,而代之以更新更健康的內容。它影響所及,小至婚喪嫁娶,大至國家大典,分別有,春聯、壽聯、輓聯、賀聯、名勝聯、宅第聯、答贈聯、中堂聯,名目繁多,總之、一應大小事務,都有品題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