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習俗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明太祖還親自為騸豬匠寫春聯

2021-01-08 腦洞趣味歷史

前言

春聯,起源於明太祖朱元璋。

在明代之前,並沒有貼春聯的習俗。

不過,前朝的人每逢春節,也會在門上貼上帶有祈福意味的「桃符」,這便是春聯的前身。

《燕京歲時記·十二月·春聯》一章中,明確指出:春聯者,即桃符也。

所謂「桃符」,指的是古人用桃樹製成的「神荼」和「鬱壘」的木偶,後世也有使用紅紙繪畫的人像,其目的是為了趨吉避兇。

【桃符】

1、朱元璋和春聯

《簪雲樓雜說》云: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時太祖都金陵……

按《簪雲樓雜說》所載,朱元璋在南京定都的時候,在某一年的除夕夜傳下了一道聖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天子發話了,朝野上下自然不能忽視,一時間,文人們苦費心思,想要寫出能夠讓朱元璋眼前一亮的春聯,好藉機平步青雲。

所以,當朱元璋微服私訪士大夫家時,所見所聞儘是他人精心修飾過的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

【朱元璋】

逛完了讀書人的府邸,朱元璋來了興致,又跑去瞧了瞧民間的春聯寫得怎麼樣。

當朱元璋來到一戶騸豬匠的家裡時,卻發現這家門前什麼也沒掛,問其緣由,主人家說自己並不識字,又因為工作忙碌的原因,還沒來得及請人來寫。

朱元璋一聽這話,感慨除夕夜了還這麼忙,也是辛苦人,便提筆為其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朱元璋寫完對聯後,便離開了,等他下次出來時,卻發現騸豬匠還是沒掛春聯,朱元璋又問他緣由,騸豬匠回答道: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

【春聯和門神】

騸豬匠這句話讓朱元璋非常高興,畢竟,當自己為別人做了一件小事情,卻能夠讓他人銘記於心,感恩戴德,任誰都會覺得自己這件事做得值,做得稱心!

朱元璋決定賞一賞這位除夕夜還在工作的騸豬匠,便命人給了他30兩銀子,再去選一個不用這麼辛苦的工作,可以多抽點時間陪陪家人。

在這之後,過春節貼春聯祈福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配圖】

2、春聯的現實意義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春聯,一方面是因為古人本就有貼「桃符」的習慣,所以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更能夠認同春聯這種文字版的桃符。

而另一方面,春聯的出現豐富了春節的節日習俗,它可以為我們的新年,提供更多形式上的祈福方式。

【新年】

貼春聯這種習俗,將對聯和桃符兩種傳統文化中的春節元素,組合在一起,既反映了古代先民信仰文化的發展,也體現出了文化向下兼容的特點。

如果說在明代之前,文化主要是讀書人從事的「高雅」活動,那朱元璋的意思就很明確了:鼓勵大家學習文化知識,鼓勵民間發展文化教育。

【朱元璋劇照】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從桃符到門神到春聯,關於春聯的由來與故事你知道多少?
    但是,過年寫春聯、貼春聯的年俗卻沒改變。一進臘月,農村大集上展出的一片片紅紅的春聯,讓人們早早感受到了新年的氣息。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時期,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後蜀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但是前幾年人們發現了記載在敦煌莫高窟的敦煌遺書上的、唐人劉丘子寫的「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的春聯,將中國的春聯歷史向前推薦了二百四十餘年。
  • 大家知道春聯的由來嗎?
    貼春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貼出紅紅的春聯,頓時增添了節日的氣氛,也體現出我國人民美好的生活願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據說,貼春聯起源於我國周代,春節時人們用桃木削製成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木條,寫上「滅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話,釘在門的兩側,這木條稱為「桃符」。
  • 傳統文化:對聯天子朱元璋——春節貼春聯的故事
    傳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也是朱元璋所做,他曾在寺廟出家,登基後,將該廟賜名「龍興寺」,這副對聯是他親自撰寫給為寺中彌勒佛的。正是因為對對聯的酷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之後,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頒布出一道聖旨,命令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春節期間一律要在大門上貼出對聯,以表示新氣象、新面貌。
  • 年年過年貼春聯,你知道春聯的由來嗎?有一個人起到關鍵作用
    大唐猛將尉遲恭和秦瓊因為替李世民守門被民間尊為新門神個桃符同時懸掛。他標新立異的在本來刻有神荼、鬱壘的桃符上面寫上公正的對聯,並親自書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成為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春聯又稱對聯,兩聯必須對仗工整而且是祝福話、吉祥話。後來後蜀被趙匡胤建立的北宋所滅,蜀地當然也成為大宋的國土。後蜀寫桃木春聯的習俗在大宋達官貴人的圈子裡流行。並開始出現紙制的春聯。但民間還是傳統的神荼、鬱壘桃符
  • 春節貼對聯的習俗怎麼來的?竟與朱元璋有關
    好人都會加關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今天小編為大家科普一下這個習俗是怎麼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對聯組合畫像到了五代的時候,桃符上很少有刻上神將名字和畫像了,人們開始使用聯語,寫上一些吉利的內容。宋太祖乾德二年除夕,後蜀君主孟昶在桃符上寫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用來恭賀新春,史學家們稱這句話是中國最早的對聯。
  • 略說春聯的由來演變及軼事
    到唐朝以後,又在紅紙上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逐漸形成後世的春聯。五代時,偏安西南的後蜀孟昶是位文學素養極高的皇帝,每年宮中的桃符都由他親自執筆,每張桃符上書「元亨利貞」四字,這是《易經》中寓意最好的四字,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後來有一年孟昶心血來潮,動手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大概意思是新年享受著前代的恩澤,佳節預示著春光永遠。
  • 過年貼春聯的由來與來歷 有關春聯的歷史傳說故事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那麼春聯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呢?中國人為什麼都在過年的時候貼春聯?小編為您整理了有關過年貼春聯的由來與傳說故事。
  • 寫春聯、貼春聯,這些常識要熟記
    寫春聯、貼春聯,是迎新春、過大年非常熱鬧的一種文化活動。春聯起源於何時?據說起源於周朝時的桃符,直到後蜀國才有了第一副對聯。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傳這就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 民國元年春聯新味
    春聯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一,又稱「春貼」、「門對」或「對聯」,是中華民族過春節的重要標誌。「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按照各地習俗,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只需在過年前即可。然而,貼春聯的場合和風俗還是很講究的。比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用來貼於豬舍、雞(鴨)舍處,而「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則貼於廚灶處。
  • 貼了這麼多年的春聯,關於貼春聯習俗的來歷,你知道多少呢?
    隨後,人們便把這種帶有新春祝福與祈福色彩的桃符叫作「春貼」,直到明朝時期人們才將其正式命名為 「春聯」。在宋代,儘管在桃符上寫吉祥話的做法還沒有普及,但這種行為卻逐漸受到了文人雅客的喜愛,文人將其視作彼此之間交流與比賽的途徑之一,通過對對聯,既能夠陶冶情操、增添文採,還能夠一較高下。
  • 當越南和韓國廢除漢字後,寫春聯怎麼辦?看他們是如何寫春聯的
    新年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中國的宋朝,春聯是宜春帖、桃符與延祥詩相互影響之下的產物,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宜春帖、桃符與延祥詩。寫春聯必須要有紙,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知,最早的紙出現於西漢的初期,東漢的蔡倫改良了造紙術,紙剛剛發明的時候,是非常貴重的書寫材料,並不常用,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作為書寫材料才普及開來。
  • 春節的由來與習俗:古時正月初一稱為「元旦」(6)
    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
  • 年俗|春聯:貼在門上的「錦鯉」
    回首2018年,「錦鯉」成為一大網絡流行語,網友通過「轉發」「點讚」等方式在社交網站上為自己的願望「祈福」。這種半娛樂半認真的祈福方式,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春節將至,「貼春聯」也可以稱得上是人們心中的「錦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家每戶將對新的一年的祝福與祈願工工整整地寫下來貼在門上,期盼吉星高照,好運降臨。
  • 春聯的起源與發展 牛年經典春聯集錦
    春聯的起源與發展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 獻縣張志祥:難忘寫春聯年代發生的故事
    每天都有一些鄰居、鄉親們買來紅紙讓寫春聯。心細的人把紙裁好並用鉛筆寫上哪些是正房的,哪些是配房的,哪些是院子大門的。更心細的不但把紅紙裁好堪至還寫上自編的春聯內容。而絕大部分都是把整張紅紙一放就走了,在裁紅紙前還要幫他家盤算幾間正房,幾間配房,這家是否有牲口棚,盤算好了後再裁紅紙,根據這家的家庭生活習俗再選合適的春聯內容書寫。
  • 喜迎豬年,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呢?
    喜迎豬年,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是從古至今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春節期間一項重要的活動,,辭舊迎新,它增加了喜慶的節日氣氛,當大家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也是人們對新生活的美好祝願~!那麼春聯的由來和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看看。春聯,起源於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那個桃木板稱為桃符,長六寸,寬三寸,在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所謂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後來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 春聯的由來和發展
    春聯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它內容以祝福喜慶,深受大眾喜愛和歡迎。從歷史和發展上來看,春聯經歷了這幾個階段。一,在古時候,生產力十分落後,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也十分有限。對自然的認識也微乎其微。人們認為有些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生老病死都是上天的懲罰或是妖魔在作怪, 禍害人間。
  • 一副豬年春聯裡藏18個豬 有人年年貼他寫的創意春聯
    1月24日,西安文藝北路,65歲的春聯達人郭增發和喜歡他春聯的市民一起展示豬年套字春聯。這幅春聯藏著18個豬,共有72個字。上聯是「豬哼新喜,豬臥福院,豬吼宅安,豬拱祥門,豬跳登高,豬叫家旺,豬跑送財」,下聯是「豬筆題名,豬事順利,豬多糧足,豬登萬戶,豬生金寶,豬是財神,豬牽長壽」,橫批是「豬來犬去、豬鬧新春,豬兆豐年,豬年大吉」。郭先生在街頭書寫豬年創意春聯,這樣的小幅春聯要寫20分鐘,能賣30元。
  • 「低俗春聯」挨批,寫春聯應該知道這些!
    又到寫春聯的時節,此事再次被提起,望書家引以為戒。寫春聯是過年中最具有儀式感的事情之一,要虔誠對待!下面小編整理了寫春聯的幾個要點,大家可作參考。1、寫春聯用紅紙據說「年」是一個兇猛的野獸,每到除夕夜就出來傷人,但「年」懼怕紅色,所以家家除夕都要在門上懸掛紅色的東西。
  • 臺南鎮民以大篆豬變體字寫春聯 豬味濃成新春景
    臺南鎮民以大篆豬變體字寫春聯 善化鎮民謝永田以大篆的豬變體字寫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