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它內容以祝福喜慶,深受大眾喜愛和歡迎。從歷史和發展上來看,春聯經歷了這幾個階段。
一,在古時候,生產力十分落後,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也十分有限。對自然的認識也微乎其微。人們認為有些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生老病死都是上天的懲罰或是妖魔在作怪, 禍害人間。迷信上天,神仙來降妖除魔驅鬼。以求心理上精神上的安慰和平衡。
上古時候就相傳神荼,鬱壘兩兄弟專門捉妖餵虎的故事。人們每到春節,做二個桃人,左神荼、右鬱壘放在門前,祈求平安,消災滅禍。後來改成桃符掛在門上,用以避邪驅鬼。到了唐朝,龍王要加害唐太宗李世民,秦叔寶、尉遲恭守在門前,趕走了龍王,後將他們二人做成桃符作為門神掛在門上。
五代十國後蜀主孟昶寫的第一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我國真正意義上春聯,到現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到了明朝,在開國皇帝朱元璋推廣、倡導下,並規走每家每戶都要用紅紙寫春聯貼春族,誰家不貼要受處罰,使春聯在中國普及繁榮。
春聯是從桃符門神派生出來的,它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春節貼在門上。不同是門神是驅邪除鬼,祈求平安的;春聯是吉祥喜慶,祝福願望。
春聯是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化瑰寶,是漢語言的璀璨明珠,在文化領域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