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邊款技法大全

2021-01-09 中道書院

                                篆刻課堂

以下是正文:

一、邊款的內容:

邊款的內容是沒有一定程式的,只要把要說的話、文字順暢,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就是了。

1、單款:單款就是僅刻作者姓名(字號)或籍貫、年月、地點、年齡。

2、雙款: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稱呼,有些還添上「教正」「指謬」之類的客氣話,怎樣答辭才合適,還是要彼此的份際關係來確定。

3、敘事:敘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較多的是記以贈人。如:記述石材的來龍去脈,或印文的創作心得闡述等。

4、論氣:在邊款中對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藝術上的說明,這種情況很常見,不論長短,他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養和學識。

5、跋語:一般都是後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這種情況可視為邊款的異例。如後鑑定其真偽所作之款文,獲印者在觀之其章興奮之餘有感而記之,當然這些刻者都是高人。

二、邊款的書體與圖像大概有如下幾點:

1、明末期象文彭、何震等人多用行書或楷書,以文彭為代表的是行書雙刀法而鐫刻之。先用毛筆在印面上書寫好,然再按字之輪廓而為之,如行雲流水。以何震為代表的是單刀楷書法,勁利而斬釘截鐵,行款參差錯落,另饒韻味。還有一提是蘇宣,更為特別以單刀之法鐫刻草書邊款,真是有縱橫飛逸之氣也。

2、清初至鹹豐年間,以丁敬、黃易為代表的都以自己書法風格入印,因此古拗中有雅麗之致,文鼎柔媚秀巧。

3、同治之後有大師趙之謙卓犖之才,把邊款藝術推上了巔峰,創造了以陽文作邊款,並配以漢畫像,北魏造像等形式。他的楷書邊款,早年與浙派相近,大概在三十歲左右開始在書法上追宗北魏龍門的碑刻之風,所以邊款的筆勢結字也形成了自文、何以來嶄新的形體。浙派橫劃左輕右重,呈長三角形的樣子,然趙之謙在處理時左端略加觸刻,即成逆筆而起北魏書法之勢,從這方面來看,受前人隸書邊款的啟迪。但又加之楷正之風,道是全新之面貌。

4、近代篆刻家由於自己廣博積古,在印側邊款中以鐵筆遍臨甲骨,兩周銅器銘文,漢魏北朝碑刻、竹木簡牘等,逐步形成與邊款無異,他廣搜博採的新尚藝術形式,是應該肯定的。

三、邊款的刻法:

1、楷書:楷書的基本筆劃是:點、橫、豎、撇、捺、勾。形狀雖然各有方法,但主要還是以長短斜正的三角形來表現,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輕重變化後,就可以運用自如。

《點》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變方向,就可以刻成許多形狀的點。

《橫》刀口平橫,刀角在右邊用力切下,即成長三角形如的樣子,略如與字起筆較輕,收筆較重之形。欲表示逆筆而起,就在的尖角之處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狀了。

《豎》刀口豎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細的豎劃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豎劃,只是斜而朝左面,

《捺》多以長三角點 為之,如作出鋒,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豎劃末端,加切一刀即成。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習慣有三種方式:

A、以石就鋒法,傳說此法是丁敬使用的。黃易曾說過:「丁敬刻邊款時是不書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動,以石轉動來配合運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轉多次,其行刀次序與筆順無異。

B、以鋒就石法,這是前法的改良,據說趙之謙即用此法,印石不動,以手和刀的靈活轉動來配合刻制。

C、先橫後豎法。為了使筆勢統一、運氣較直,很多篆刻家都採用了此法,先刻橫劃,次刻豎劃再加撇、捺、點的刻法,但刻時要注意預留待刻筆畫的位置,在用刀時衝刀、切刀皆可。

2、隸書:刻隸書邊款時,橫劃皆由右邊切下而向左推刀。如要表現「蠶頭」,其法略加楷書橫劃逆筆的起首,只要稍加觸刻即成。「雁尾」也要酌情補刀,橫劃要注意弧度適中,才能表現隸書的體態,不宜陡直。了把橫劃刻好,也有人用「先橫後豎法」,甚至把印石橫置起來刻,對於彎與勾和波磔,用要表現出漢隸的道遒凝鍊來。

3、篆書:刻篆書邊款,略加單刀白文印,多用衝刀以鐵筆之法鐫刻之,但一定要注意表現用筆的轉折和輕重變化。

4、草書:草書的邊款通常用單刀法。很多篆刻家的刻刀都是自製的,有的用圓杆磨四面鋒或方杆磨三面鋒為之。握刀就像執鋼筆一樣流利自然,用刀韌中帶勁,線條遊刃有餘,深淺得適。但也有一些篆刻用的是雙刀法,就是先在印側面將所用內容書形寫好,然後隨著筆勢以平口刀鐫刻之。

5、幾點參考意見:

A、先將印石的四側在刻邊款之前必須打磨光整,否則刻出的線條很難達到清爽利落。為便於鐫刻是看清楚行刀,可先用墨汁將印側塗黑,這樣刻刀時效果就可一目了然。

B、刻邊款時是先寫墨稿好,還是在石上不書而刻好?似乎各有利弊,如先寫墨稿這樣預計字數,防止錯字,安排間架章法都有好處,初學者尤覺此法需要。對精熟此道者而言,看法不同:他們認為筆不如刀,把稿寫了,有時反覺氣散,因此刻時絕不能像筆那樣寫,用刀時往往比用筆更為精確和天趣,但趙之謙的朱文邊款都是先書後刻。

C、為了邊款的字體有神氣,刻時要以拔山舉鼎之力,才能波磔昭然,不必顧慮筆劃的破碎,有時破碎一點筆劃方覺古拙完整,有筆斷意連或筆不到而意到處,千萬勿亂補刀,補了就覺窒凝而氣勢不貫了。

D、款字的好壞,與平時書法基礎有關,要想刻好款字就得認真學習書法,但兩者並不等同,因邊款用的是刀不是筆,能夠多臨古人或現代名家的邊款,吸取所長,不無好處。

四、邊款的位置:

1、素麵:凡素麵的,在印的左面(即蓋印時的自己面對一方的左側)。刻兩面的,先起於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終於左面。刻三面的,是起於右面終於左。刻四面的,是始於後面終於左側。刻五面的最後終於頂面。

2、凡印有鈕的,先要根據印鈕的向背定其前後左右,如瓦鈕、鼻鈕、座壇鈕有穿帶孔的,定為左右而,如是動物鈕之類,凡尾巴處定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圖景或花紋,一定要酌情處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響圖案的情況下字宜小宜少。當然在不破壞畫面的情況下,能配合圖景,如像繪畫那樣題邊款更為上乘。

五、現代邊款之創新:

1、工整印章之邊款:工整印章主要以圓細朱文為主,白文以小鉥漢官印為主。朱文印面鐵線遊刃,婀娜多姿,白文是端儀泰然,拙中見情。所以在刻邊款時多以隸、篆,正書而為之,再加篆刻家個人的素質學養方才自成一氣。

2、工兼寫之邊款:凡工兼寫的篆刻家在書法與文字的修養上都有一定的底蘊,邊款的風格創意自然與印面正文相得益彰。不管是在印面上追求秦風漢韻,或者是楚簡,漢晉文字,都要從字體、刀法上面追求一致,這樣才能融為一體自成天趣。

3、大寫意的邊款:首先我們要知道大寫意的印章不是現代才開創出來的,而是源遠流長的。但它的發展之快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所逐步形成的一種新體式。當然它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西方的畢卡索、梵谷,東方的日本所謂前衛派之影響,都在章法布白上不受傳統約束。只要求造形,驚兀險絕,過目不忘,達到返璞歸真之效果才心悅矣,實際上這類圖案在中國遠古時期的陶器、石器上都有類似的圖案。綜上所述,中國的印章是祖國傳統文化大花園中一枝獨樹的旗幟,而邊款的地位是印章中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理解了字法,你的篆刻技法學習才真正入門
    我們已經學完了篆刻史,也了解了如何選用工具,同時也知道去查哪些工具書,使用哪些參考書,有哪些印譜可供我們查詢等等,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始陸續說說篆刻技法。篆刻技法被所有的篆刻學習者認為是學習篆刻的核心內容,甚至也是歷來學習篆刻者最頭痛的事,也是歷來學習篆刻需要拜師才能學到的東西,原因很清楚,技法被神秘化了。
  • 篆刻大師方介堪:蟲書鳥篆,腕底風雲
    畢生從事藝術創作,擅長金石,先後治印2萬餘方, 郭沫若 評其印章「爐火純青」,堪稱篆刻大師。方介堪的篆刻,以仿漢玉印和鳥蟲篆印最為人所稱道。前者體現了方介堪對「印宗秦漢」這一印學傳統的秉承。由吳昌碩引領的寫意派印風,追求視覺衝擊,力圖表現古印流傳千年以後的古意斑斕,而方介堪的仿玉印則更希望還原古印的本來面目。因此,方介堪的仿玉印顯得清新典雅,外枯中膏。
  • 篆刻大家方介堪:蟲書鳥篆 腕底風雲·杭州日報
    除篆法以外,方介堪的用刀技法也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他治印慣於在印面上施以濃墨,以刀代筆。不像一般印人那樣只能對付石印,方介堪能手刻白金、水晶、瑪瑙、碧玉、骨化石等堅硬材料。他為徐悲鴻刻海魚牙印,是當時篆刻藝術界轟動之舉。
  • 印人故事——最早用石刻印的文人篆刻家
    他創造了婉轉流利、圓潤勁秀的印文體——圓朱文,開創了署於印側的邊款,摹輯了我國較早行世的印譜《印史》,倡導「漢魏而下典型質樸」的印風,在中國印學史上有十分突出的貢獻。他還是至今有史料記載能親手刻印的第一位印學家。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趙孟與篆刻的故事: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這兩個字要理解清楚
    由於已經分享篆刻學習之類的內容已經有三年多了,其間寫了篆刻相關的文章600多篇,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篆刻初學者來後臺提問題,這些問題少有具體的技法問題,問得最多的問題還是初學入門一類的:「老師,我要開始學篆刻了,該怎麼開始?」
  • 有關玉器的常用術語大全(完結篇)
    有關玉器的常用術語大全,本作者一共發布了六個專輯章節,雖然沒有得到網站的推薦和讀者們的關注。不過,作者還是決定把《有關玉器的常用術語大全6》寫完!玉器其實屬於小眾類品玩收藏的行列範圍。在古玉的收藏愛好者們之間多少存在著一些爭議與分歧。藏友們爭的是玉器的新老與真偽!
  • 書法之道,技法為立足之本,棄技法談文化,有欺世盜名之嫌!
    現為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員、河南省書協副主席、河南省書協篆刻委員會主任、河南印社社長。 書法之道,技法為立足之本,棄技法談文化,有欺世盜名之嫌。然純以技法炫勝,則難免近乎於匠。匠人與匠心,一字之別,差之霄壤。吾以為,技法以外,詩詞文賦,金石經史,皆不可或缺。
  • 專訪胡健 | 篆刻 方寸之間雕琢人生
    如今,印章在我們生活中的使用機會少之又少,篆刻藝人也越來越稀有,篆刻藝術更是彌足珍貴。胡健篆刻藝人藝名:胡一刀 ,西泠印社第二屆國際篆刻書法展,並在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獲優秀獎。後來我發現同學有一枚印章刻的很不錯,他就把自己的老師介紹給我認識,這麼著輾轉認識了我的篆刻老師李印群先生。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篆刻家協會會員,他的老師是篆刻藝術家、天津印社社長孫家譚先生,就這麼著我入了篆刻的門,從此就開始學習篆刻技藝,越學越喜歡,越學越痴迷,從此就徹底轉行,開始了我的篆刻生涯。Q:你個人的最推崇或者最擅長篆刻技法是?H:我個人擅長的題材、風格很多,各種刻法都很嫻熟。
  • 你是否還在惆悵篆刻印稿該如何寫?別急,這裡有一篇技巧
    提到篆刻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會刻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其實不是這樣的,篆刻分開寫就是篆和刻,篆指的就是篆書,刻是在後面呢。篆刻之前是需要先寫好印稿的,印稿的好壞也會影響篆刻作品的質量。在篆刻過程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就是寫印稿。印稿可以說是貫穿整個篆刻過程的,可見其重要性有多大。
  • 篆刻刀法演變,執刀之法,三指執刀法,輔助刀法
    篆刻是書法與刀法相結合的藝術,刀法與書法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刀法不僅可以表現書法的筆意,並能充分表現出線條的」金石味」,比書法又多涵許多藝術內容,這是篆刻藝術的根本藝術價值所在。因此,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內容。不論章法再巧妙,如果不通過刀法的配合,是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篆刻刀法包括執刀、運刀的各種技能和方法,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
  • 篆刻藝術大家林旭平青田石雕入選米蘭世博會(圖)
    「我將浙江青田石的鏤空雕和福建壽山石的薄翼雕等技法同時運用在《稻香萬裡》這件作品上,石材上白色的皮殼,被我雕成了白雲和仙鶴,石材內層的黃色,正好被用來表現隨風搖擺的金色稻浪。」林旭平說,這樣來處理作品,與他出生於浙江青田縣的雕刻世家,後又在福建長大的人生經歷不無關係。
  • 篆刻名家林旭平向省殘聯捐贈篆刻作品[組圖]
    篆刻作品。  華聲在線訊(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記者 張文杰) 2014年5月9日上午,篆刻名家、中國田黃石印社社長林旭平向湖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善行天下、德耀千秋兩枚篆刻作品,方寸之間盡顯愛心。這是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首次接受篆刻作品捐贈,基金會理事長黃鳳湘向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 15天篆刻《離騷》全文 林旭平篆刻作品亮相米蘭世博
    在眾多體現湖湘特色文化中,最讓人期待的是,湖南篆刻藝術家林旭平雕刻的《麥香萬裡,生命之源》和系列篆印作品《離騷》,將作為中國館重要藝術展品出現。據了解,林旭平還將在現場向觀展遊客表演中國篆刻藝術,並將自己篆刻的145個參展國家國名印章,作為禮品贈送參展國展館收藏。 這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其作品一鳴驚人。
  • 青島市民奮戰3個月 篆刻300枚印章記錄新時代
    李守敬正在家中篆刻印章。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馮浩  天宮、蛟龍、天眼……這些被記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裡的新名詞,不僅彰顯了我國新時代的科技成就,也讓全國人民體會到更多的民族自豪感。
  • 初學篆刻臨印宜從漢官印入手,以渭成令印為例談漢印臨摹
    近代印人學習篆刻,有從漢印入手,也有從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當,都能有所成就。
  • 篆刻邊款中常用的月份稱呼,收藏備用!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
  • 臥室門圖片大全 六款精美臥室門推薦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臥室門圖片大全,希望對大家選購有所幫助。臥室門圖片大全(一)這款淺灰色的臥室門,給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整個臥室門線條簡潔流暢,給人一種幹練的感覺。三條優美弧度的波浪線條,盡享優雅的態度。背景牆搭配淺綠色花紋,流露出浪漫的田園氣息。
  • 林旭平篆刻、雕刻作品欣賞(大圖)
    林旭平篆刻、雕刻作品欣賞(大圖) (2/2) 時間:2012年12月03日 15: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時間地點門票指南
    這是國內首個以篆刻為主題的大型成就展,篆刻作品數量之多、技術之多樣、活動亮點之豐富,也屬罕見。展覽現場,400餘件來自專業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學師生、企業員工和科研單位職工設計創作的篆刻作品集中亮相,印章印面內容不僅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渝鐵路通車、紅旗牌轎車製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偉大中國的裡程碑事件,還記錄了的確良、秈型雜交水稻、住有所居、復興號等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的標誌性事件,新中國成立70年的奮鬥歷程、輝煌成就、偉大進展、生動故事盡在其中,電腦設計、篆刻機製作、3D列印等先進技術引領新篆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