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 李佳雨 福建東山縣報導
在福建漳州市東山縣,一艘艘帆船航行於海面,岸邊的遊客們排著長龍想要體驗「乘風破浪」的快感,遠處,海天相接,滿眼蔚藍。東山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如今已經換了新顏,在當地政府大力扶持旅遊業的大環境下,它已經成為了眾多旅遊愛好者心中的「寶藏地」。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如今綠化面積高達94%的小島,曾經竟然是一座「風沙島」。
航拍東山縣
「致富先治沙」
「聽長輩說,東山以前風沙重得很。」當地人阿偉告訴封面新聞記者,他在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以前的東山沙地成災,土地無法耕種,「所有人都吃不飽,當時沒人願意留下。」
新中國成立後,東山縣迎來了縣委書記谷文昌,「老人們對谷書記感情很深,現在我這裡都還有一個谷文昌幹部學校。」谷文昌在1950年來到東山後,發出的第一個命令就是鬥沙治災。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經調查研究,東山縣形成初步治沙方案。僅1958年,東山縣便完成荒山造林4.3萬畝、沙荒造林2.78萬畝,成活率達80%以上。1964年穀文昌調離東山縣時,全縣已營造3萬多畝防風固沙林、6萬多畝水土保持林、201條林帶。
如今,作為國家級生態縣,東山縣現有林地10.6萬畝,各類森林蓄積量36.53萬立方米。
「幾年前,電視劇《谷文昌》劇組來東山島拍外景,結果找不到那種成片的黃沙。」阿偉說,如今,「致富先治沙」已經成為了所有東山人的共識,幾乎每一任東山的領導都會強調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現在的東山,幾乎就沒有看不到樹的地方。」
回鄉工作的90後阿偉
旅遊業興起促人員返鄉
銅陵鎮位於東山縣的東北角,東、南、北三面瀕海,惟西部與康美鎮毗鄰,是一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東山縣的經濟、文化中心。內海和外海相接的獨特環境讓這裡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在過去,這是個典型的漁村,養魚、捕魚是村民的主要營生。自2017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旅遊業在這裡逐漸取代了傳統捕魚業,隨處可以看到成群的遊人在這裡漫步。在這裡,人們盡享碧藍純淨的海濱風光,感受古樸的漁家風情。
阿偉如今就從事著帆船載客旅遊的工作。「以前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出海打魚,畢竟靠海吃海嘛。」阿偉從15歲開始,就跟隨親戚出海,每次出海都會在海上漂泊半個月左右,「出海的日子很苦,海上風浪大,船很顛簸,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而且經常還有危險。」有一次,阿偉出海遇到了12級大風,海上的浪有4、5米高,「當時,我正在船頭切魚餌,結果一個浪打過來,我就被拋到了空中,差點掉到海裡去。」後來,不甘心一輩子打魚的阿偉去了外地尋找機會,「當時東山的工作機會很少,要麼捕魚,要麼種地。」
「在外面換了很多份工作,後來學會了開帆船,就一直在做這個。」阿偉說,2017年時,自己回到了東山,「一開始沒有想過要回來,後來偶然知道東山要建碼頭,要開發帆船旅遊,了解之後就回來了,畢竟這裡是我生長的地方,以前是沒條件,有條件了肯定是要回來的。」
近年來,東山縣和阿偉抱著一樣想法的年輕人正在逐漸增多。銅陵鎮社區的曾主任告訴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以前從村裡出去的大學生幾乎都不會回來,「以前這裡環境差,收入低,同時,還缺少工作機會,留在這裡的,都是老人,這兩年旅遊業興起,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有的在當地找工作,有的自己創業。這些年輕人裡,不僅有東山本地人,還有許多外地人,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東山縣積極發展旅遊業
農業不丟,蓮霧成代表性水果
東山縣地處東南沿海,亞熱帶季風氣候讓東山的氣溫最低也不會低於13攝氏度。這樣的環境也讓許多熱帶水果在東山紮根,其中,蓮霧已經成了東山縣的代表性水果。
蓮霧學名洋蒲桃,原產地是馬來西亞和印度。據當地人介紹,早在2010年左右,東山縣就開始了蓮霧的種植,但當時並沒有什麼規劃,直到2012年時,荔枝、龍眼等水果的售賣開始走下坡路,大家才真正開始重視蓮霧。「當時政府鼓勵,不僅給予優惠政策,同時還教大家如何種植,比如蓮霧的果實產量和樹的長勢其實是成反比,長勢越好,越不結果,最開始很多人不知道,結果吃了大虧,後來政府給大家上課,教大家樹幹環切。」如今,整個東山縣蓮霧產業發展最好的是葉厝村,該村的蓮霧種植規模就已經達到了400畝,產值可以達到800萬元以上。
當地居民表示,除了蓮霧,百香果、鳳梨釋迦等更多優新水果也逐漸開始進入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