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易道傳習社,專注國學文化的分享和傳播。如果您正好對國學文化感興趣,不妨關注我。
《周易》是一本古老而經典的文學巨著,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已成為中國文化之根。今天給大家分享五句話,還請諸位經常讀一讀,做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
受人之恩,銘記於心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每個人都有失意落魄的時候,當你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如果有人拉你一把,你必須記住他,這是你一輩子的恩人。隨時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這些幫助過你的人,感恩這些愛你的人,因為別人在幫你時是出於對你的信任,並不是它的義務。
想做一個君子,就必須懂得感恩。當年堯傳位給舜的時候,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舜當時被後母百般刁難,但是舜並不記心,就出於她平時也有仁慈的一面,仍對她非常孝順。請心懷感恩之心,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覺人之詐,不憤於言
每個人在生活生活中或許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只是一味地表達憤怒,而不去思考憤怒的原因。當然這樣的情緒帶來的後果,也不僅僅是自己沒有成長,同時也傷害了他人。當自己在憤怒的時候,我們可以把他當作一種線索,不要表現出來,不斷去反省自己覺知自己的心靈所想,從而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
之前我在工作中有這樣一件事,明明是同事分內的工作他卻不願意去完成,只好我來做。但是在這個做的過程中,我是帶著憤怒來的,情緒非常不好。後來我反思了自己,這樣的情緒從哪裡來呢?如果我幫他他若是一個感激的人,想必後面也會幫到自己;倘若他不懂感恩,自己也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而這件事也不是什麼大事,何樂而不為呢?
察人之過,不揚於眾
俗話說:「心寬一寸,路寬一丈。」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就算知道了別人的過失,也不會四處去宣揚。這並不是一種什麼外界約束,而是一個人最根本的素養。在很多宗教裡面,這一條甚至被看作是一種長期的修行。如果心直口快,嘴上舒服了但對自己也並沒有什麼好處。
當年楚莊王在一次酒宴上突遭大風,所有的蠟燭都被熄滅,這時一位將軍趁機拉了一下莊王寵妃許姬的手。誰知這位寵妃跑到莊王面前去告狀,但莊王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說讓諸位繼續暢飲。七年後楚莊王伐鄭遇險,這時一位猛將出來開路反敗為勝。戰後論功行賞之時,將軍卻不領賞,說道:「君王當年一面寬容,沒有將我的過失講給部下,感激不盡,心懷七年慚愧之心如今終有出頭之日,只為贖罪」。沒想到當年的一個小細節卻為自己帶來了一位救國猛將。
受人之辱,不動於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連都不懂的人怎麼會有大福氣?洪英明在《菜根譚》中說道:「受人之侮,不動於色」,一個人在受到他人的侮辱時,自己不要表現在臉上。這個過程或許你會感到非常懸妙,但給自己帶來的也是無盡的影響。
當年韓信在落魄時,忍受他人胯下之辱,成就了他未來的出人頭地,被劉邦封王。但自己的部下也陸續封侯,也總有劉邦要殺他的幻想,不能安忍,被劉邦關進獄中養老。誰知在獄中又聯合囚犯再造反,最終被呂后處死,家族也慘遭滅門。
施人之恩,不記於心
做了善事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每次就記在心上,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負擔,對他人來說更是自尊的傷害。社會現在已經充滿了很多善舉,當我們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往往都會伸出所謂的援助之手。但在施恩之後,能夠考慮到他人自尊的卻寥寥無幾。
在佛教中講究慈悲,慈悲無量。別人在需要幫助時,我們伸出援手也要給予對方適當的尊重。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杯子」,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堅硬,有的易碎。修己安人,度人度己,不可讓自己的是恩變成了他人的自卑。
人生在世禍福相惜,我們與其羨慕別人還不如修福自己,做好自己,成為那個最有福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