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十二條正經,其中有手三陰陽經、手三陰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
《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按照中醫經絡圖,手三陰經的走向是從頭到手指,手三陽經的走向是從手指到頭。
手三陽經包括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總稱。
《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尤其手少陽三焦經起自無名指尺側端,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上臂後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從足少陽膽經後,前行進人鎖骨上窩,分布在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腸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兩乳之間處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至面頰及眼眶下部。
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腫,耳後、肩、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它們有一定的循環經路,並且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髒或一個腑。
(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腳腔.交手三陰經,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環路徑。
具體到五禽戲練法中,則體現在手型的多變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鉤、鳥持握固等的運用能不同程度地加強手三陰陽經的氣血運行。以虎舉為例,它的手型的變化,可細化為撐掌、屈指、擰拳三個過程,兩臂的舉起和下落,又可分為提、舉、拉、按四個階段,並將內勁貫注於動作的變化之中。眼神要隨手而動,帶動頭的仰俯變化。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展現了手三陰陽經的合理變化,在撐掌、屈指過程中,手陰陽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得到了加強,同時也整體促進了遠端血液循環;在擰拳中,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獲得了更大的「原動力」;在提舉中,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會使「原動力」發揮更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手型的變化會給臟腑帶來更好的循環動力,以達到養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