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戲與經絡學說之手三陰陽經

2021-01-08 遵生養命

人有十二條正經,其中有手三陰陽經、手三陰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

《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按照中醫經絡圖,手三陰經的走向是從頭到手指,手三陽經的走向是從手指到頭。

手三陽經包括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總稱。

《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尤其手少陽三焦經起自無名指尺側端,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上臂後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從足少陽膽經後,前行進人鎖骨上窩,分布在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腸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兩乳之間處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至面頰及眼眶下部。

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腫,耳後、肩、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它們有一定的循環經路,並且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髒或一個腑。

(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腳腔.交手三陰經,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環路徑。

具體到五禽戲練法中,則體現在手型的多變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鉤、鳥持握固等的運用能不同程度地加強手三陰陽經的氣血運行。以虎舉為例,它的手型的變化,可細化為撐掌、屈指、擰拳三個過程,兩臂的舉起和下落,又可分為提、舉、拉、按四個階段,並將內勁貫注於動作的變化之中。眼神要隨手而動,帶動頭的仰俯變化。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展現了手三陰陽經的合理變化,在撐掌、屈指過程中,手陰陽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得到了加強,同時也整體促進了遠端血液循環;在擰拳中,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獲得了更大的「原動力」;在提舉中,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會使「原動力」發揮更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手型的變化會給臟腑帶來更好的循環動力,以達到養生之目的。

相關焦點

  • 「陰陽與五行」的愛恨糾葛怎麼破?從經絡角度探析一二
    但發現如果沒有陰陽、五行作一個鋪墊,後面的問題展開不了。順帶說明一下:我寫的文章很多都是串連起來看的,所以,也有不少內容會有交集。之前的文章裡面有提到過,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在中醫的發展史上,起初是獨立的兩套學說,但後來合源統一了。如何去理解陰陽、五行之間的愛恨糾葛?那就需要大家對天文地理有所接觸,對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創立來源有所了解了。
  •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
    在中醫學中,有著豐富多彩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既來源於長期的實踐,又對醫療實踐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諸如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學說,經絡學說等,其中氣血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陰陽在中醫應用上對形體認識,生命過程認識,病機病理的認識,概括辨證論治原則,歸納病因,經絡命名與歸類,藥物性味功能特點,確立養生保健原則,概括體質稟賦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陰陽的基本屬性是絕對的,即宇宙萬物都有兩端,有正必有反,有陰必有陽!
  • 經絡五行圖
    2.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3.經脈:12正經(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中醫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人認識宇宙事物的一種思維方法。
  • 青年中醫淺論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思考
    陰陽學說,是從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五行學說,是從事物矛盾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等規律,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
  • 經絡、五行圖,我們一起學中醫
    經絡概念1.經脈,是系統中的主幹;絡脈,是小網絡,縱橫交錯,無處不至。2.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有節奏地按壓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柔和的摩擦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擠皮膚肌肉 拿:用一手或兩手拿住皮膚、肌肉或盤膜向上捍起,隨後又放下
  • 經絡、五行圖,我們一起學中醫!!
    2.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免費學習網際網路在家開發無限極全球市場微信WXJMY883.經脈:12正經 (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
  • 最全經絡、五行圖識,一起學中醫吧!
    3.經脈:12正經(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中醫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人認識宇宙事物的一種思維方法。古人認為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陽:活動的、無形的、向外的、向上的、溫熱的、明亮的、亢進的(日,天,晝,火,男)陰:沉靜的、有形的、向內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月,地,夜,水,女)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古人認為:很久以前,天地混沌未分叫做太極,太極後生兩儀,兩儀具有陰陽對立與並存性質的兩種因素或事物,兩儀就可以理解為陰陽。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互根、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轉化。什麼是陰陽陰陽學說的重要作用: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五運六氣與人體經絡的關係探討
    她們均出生於1998(戊寅)年,三個出生於6~7月間,自幼均有容易感冒、咳嗽,大便乾燥,多動,急躁,怕熱,過敏等相同病史及症狀特徵。在經絡上顯示「手少陽三焦經」(相火)和「手陽明大腸經」(燥金)原穴的「虛值」或左右失衡,(注意黑色反白框位置相同)。【編號484】女孩生於6月16日, 2005年5月23日測量。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此外,陰陽家對宇宙運行規律進行了歸納總結。陰陽家學說認同萬物之同構性、感應性,因而,其認知方式呈現出一種由小及大的類比推理狀態。這一認知模式使陰陽家對世界的認知得以規律化、體系化,從而傾向於理性。然而,這種理性思維雛形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當代科學的理性思維。
  • 經絡、五行圖,溫故知新,我們一起學中醫
    3.經脈:12正經 (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按摩:有捶、搓、揉、壓等各種按摩法刮痧板:可利用刮痧板刺激經絡,順經絡為補,逆經絡為瀉。注意事項1.刺激穴道要在呼氣時2.經絡按摩「前、後」請勿抽菸。
  • 解讀「陰陽五行學說」運用於中醫理論的淵源和依據
    上古華夏先民時代先說「陰陽」: 傳統中醫哲學認為,人出生之前在母腹中孕育的時期稱之為「先天」,此階段叫做「純陽之體」;出生以後叫做「後天」,是有陰有陽,陰陽相對平衡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老病死」時期
  • 經絡、五行圖,我們一起學中醫!
    2.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3.經脈:12正經 (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中醫陰陽五行學說
  • 三補不如一通,氣虛、陽虛、血虛,進補前做好三點,通經絡
    三補不如一通,氣虛、陽虛、血虛,進補前做好三點,通經絡。進入秋季之後,很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慣。所謂「貼秋膘」,也就是體子虛的人,在秋天進補一些滋膩的、補氣的藥膳或者食物,以補益氣血。氣血不虛了,最顯眼的就是「長肉」了,這就是「貼秋膘」的來歷。但是,我們常說「體子虛」,這個虛字也是有很多含義的,比如身體的陰陽氣血,都有可能不足。
  • 中醫針灸基礎-【手陽明大腸經】經絡循行;疾病主治;操作要點
    —經絡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上行經過第1、2掌骨間和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循行於前臂外側的前緣分支從缺盆經頸部入下齒,淺出夾口,過人中溝,止於對側鼻旁(迎香)。 【附】《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左傳》中記載的關於柳下惠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
  • 五禽戲「招招是寶」 或可解決現代人「亞健康」問題
    經常去公園鍛鍊的人可能會注意到,有些人在練習一些模仿動物行為的動作,這其實是在練習「五禽戲」。那麼,五禽戲到底是什麼? 首先,從起源上來說,《經濟參考報》介紹,五禽戲發源於安徽亳州,相傳由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所創,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華佗根據中醫學陰陽五行、髒象、經絡、氣血運行法則,觀察禽獸活動姿態,用動物形象動作創編了這套養生健身方法。
  • 十二正經之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絡走向圖肺經運行到少商穴經氣該要走到大腸經的商陽穴了,此時時間為早上商陽穴為大腸經起始穴位,按五俞穴金水木火土的穴性,真為金性,而大腸為陽金,故為本穴。一般多用於急救或放血療法,最末梢痛感甚一般不留針。往上沿著手指走到指骨末端骨與肉交接處是為二間,肺經子穴,肺經上的實痛症(7天為限)治此,因子性,紮下去自然寫實痛。三間穴往後跨過骨節肉骨交接處,俞穴,木性。一般手指蜷縮(不包括)中風引起偏癱症,三間透勞宮均得解。
  • 艾灸養生之穴位五行應用十:手少陽三焦經的五輸穴
    中醫養生的核心思想是講究整體的平衡性,而五行學說就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在指導艾灸養生方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那麼你懂穴位的五行嗎?正確的理解和運用五行,可以在使用艾灸治療疾病和養生的時候,找到一個清晰的思路。可以說我們祖國的中醫理論,時刻離不開陰陽五行,不能嫻熟運用五行理論推斷身體的病理病機就不可能入上古中醫之門。
  • 華佗「五禽戲」是哪五種動物,有何養生功效?
    由於南北朝距東漢末年不過300年,因此,可以認為該套五禽戲動作可能比較接近華佗創編的五禽戲,但是習練起來動作難度較大。此後,明代周履靖的《夷門廣牘·赤鳳髓》、清代曹無極的《萬壽仙書·導引篇》和席錫蕃的(五禽舞功法圖說)等著作中,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五禽戲的習練方法。這些五禽戲功法與《養性延命錄》所載有較大出入,「五禽」動作均為單式,排序也變為「虎、熊、鹿、猿、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