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探討五輸穴,本來今天是想寫一篇文章公布答案的。但發現如果沒有陰陽、五行作一個鋪墊,後面的問題展開不了。
順帶說明一下:我寫的文章很多都是串連起來看的,所以,也有不少內容會有交集。
之前的文章裡面有提到過,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在中醫的發展史上,起初是獨立的兩套學說,但後來合源統一了。
如何去理解陰陽、五行之間的愛恨糾葛?那就需要大家對天文地理有所接觸,對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創立來源有所了解了。這是歷史的問題,也是文化的問題,涉及面太廣,實在沒有心力給大家一一捋清。
中醫行當裡面有一句話說:「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經絡作為中醫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個人覺得從經絡這個體系入手,多少可以有助於大家去參悟理解陰陽和五行之間的問題。
經絡作為中醫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個人覺得從經絡這個體系入手,多少可以有助於大家去參悟理解陰陽和五行之間的問題。
一、從經絡命名看陰陽與五行
經絡,十二正經的命名可以拆解分三部分:A髒、腑 B手、足(代表上、下) C陰、陽(太少表示陰陽的多少,陽明、厥陰的意義暫不作詳細解釋,大家自己看書)。例如說:肺手太陰之脈。這說明臟腑和經絡是存在必然聯繫的。
而在十二正經以外,還有奇經八脈:任督衝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它們的命名雖則完全跟五行、臟腑沒有明面上的關聯,卻不難想像得出它們能體現出的陰陽屬性。
因此,無論從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來講,至少在命名方面,並沒有體現五行的元素。
二、從十二正經流注順序看陰陽與五臟
十二正經的流注順序(這裡不按正規寫法,只是按照臟腑對應簡寫如下,方便大家看):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然後形成一個循環。對應換成五行:金、土、水、火、水、相火、木。
能體現相生相剋嗎?
十二正經的流注順序體現什麼?體現是陰陽的變化,而不是五行的生克。
我們從寅時肺經開始,看陰陽流注順序:肺太陰、大腸陽明,胃陽明、脾太陰;心少陰、小腸太陽,膀胱太陽、腎少陰;心包厥陰、三焦少陽,膽少陽、肝厥陰。
太陰(陽明、陽明)太陰;
少陰(太陽、太陽)少陰;
厥陰(少陽、少陽)厥陰。
是不是體現了「陰中有陽」、陰陽共存並規律傳遞的特性?
那麼,經絡三陰三陽、表裡絡屬又是怎麼一回事?為何經絡按這樣一個順序流注呢?為什麼陰陽是這樣順序變化呢?
這都是閱讀經典時候容易遇到的問題,但篇幅所限,我們不能太展開各種細節而導致偏離主題。因此,這一部分內容還是有待以後分解。
三、陰陽與五行兩者之間存在的BUG
陰陽與五行之間的看似不可調和,其實很好解釋,十進位和十二進位如何統一?天幹、地支之間如何歸化?
陰陽和五行學說都能獨立地統領全身,包括臟腑,包括形體,也包括經絡。但,五行講得最多的,都是臟腑和形體。而經絡,首重以陰陽去貫穿。
雖然十二正經還是根據臟腑分別搭配、對應了五行的元素。但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五行元素裡面卻是bug一樣的存在,至今難以定論。我們勉強可以將它們兩個歸之於「相火」。
如果按照六部脈診來看,右尺部的「命門」就是一個特殊獨立的存在,意義不明,難以定性。各個醫家學者都有點像是在自說自話,甚至個別論述還有點牽強附會。
我們剛才提到,三才陰陽是怎麼劃分陰陽呢?
陽代表多,陰代表少,所以陽的規劃要比陰多一點:陽佔18個小時,對應9個時辰(已更正);而陰佔10個小時,對應5個時辰。(註:這一點會在之後談《傷寒論》裡面闡述,小作提示,從「欲解時」思考)。
四、結尾
看來上一次文章所提出的課後問題還是沒有解答清楚,反倒又引出了新的問題:就陰陽而言,經絡的表裡絡屬、時辰流注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醫是不是越發有趣呢?單單一個陰陽學說都充滿值得深入探究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