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爬樹、割水稻、為果樹塗白、秋播菠菜、磨豆漿……近日,北京多所學校或因地制宜或走入農場田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今年,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分量增加,如何有效開展勞動教育、避免出現「打卡」、「走過場」等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新京報記者實地探訪了海澱、朝陽等區部分學校的勞動教育開展情況,了解學校如何設計勞動課程、如何讓孩子們愛上勞動並有所收穫。
課堂搬進農場一周,「沉浸式」體驗勞動樂趣
一到豐收季,校園裡、大自然、農場都變了孩子們學習、勞動的好地方。
在海澱中關村三小萬柳北校區。一年一度的「採摘節」拉開了序幕,借著採摘的機會,學生們認識了校園裡不同的果樹品種,順帶測量了大樹橫截面的周長,算出了它的半徑和面積,活學活用了數學知識。在北外附校,學校的開心農場大豐收,等著孩子們來採摘菠菜、大蒜、油菜……
對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五年級的幾百名學生來說,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他們的課堂被搬到了位於延慶的「玉泉農場」,他們有一周的時間「沉浸」在勞動的樂趣中。
11月4日,玉泉小學五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在農場校區已度過了3天。記者在磨坊裡看到,學生三人一組,分工有序地磨著豆子。「一勺豆子半勺水,反向推磨磨得細。」孩子們口中「念念有詞」,看著泡漲的黃豆消失在石磨中,變成了豆漿。
玉泉小學的學生們在磨豆漿
在野外樹林裡,學生們依次排隊,戴上頭盔和護肘護膝,繫上繩子,開始在老師的保護下爬樹。一旁的同學仰著頭,紛紛喊著加油。還有自製泡菜、拔蘿蔔、釀葡萄酒、蒸包子……各種各樣的勞動體驗課程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玉泉小學的一名女生在爬樹
該校德育工作負責人石穎告訴記者,學校自2012年起就著手研發勞動教育課程,當時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主要在四年級推出「稼穡課」。經過3年的實踐研究,該校在延慶租賃了50畝土地,搭建起菜地、葡萄種植架、露營及拓展基地等設施,2019年又新建5000畝溫室大棚作為冬季教室,一共開發了豆腐製作、動物飼養、野外生存、夜觀繁星、災難急救等7大系列80多門課程。
對於學生而言,在農場一周的生活是與學校完全不同的,是新鮮而有趣的。成功爬上樹的女生黃子玥,一隻手抱著樹、一隻手比了個「V」,神情裡滿是自豪,「這是我第一次爬樹,覺得特別有意思,不僅鍛鍊了體力,還長了本事。
石穎告訴記者,沉浸式勞動教育課程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遠不止於此,「首先最大的改變就是孩子們生活的基本能力提高了,有家長跟我說,從農場回去之後,孩子變得懂事了,進門脫了鞋會自己把鞋子擺放整齊,還會幫著弟弟妹妹整理玩具。其次,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提高了、習作也變得生動了,因為這些都是他的真實經歷。還有就是孩子們的社交能力提高了,因為在農場是打破了班級的規制,要和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一起生活一周。」在石穎看來,孩子們在農場的日子最大程度地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在大自然裡成長。
勞動教育並不局限於勞動兩個字。石磨是順時針推磨得好還是逆時針推磨得好,爬樹的著力點在哪兒,點豆腐的滷水比例是多少……記者了解到,目前,玉泉小學已形成橫跨四季的農場勞動核心課程群,自然融合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的場景。
興趣驅動,將勞動教育融入PDC項目
在「老把式」的帶領下體驗秋播菠菜、親手為果樹塗白,收割水稻,11月6日,在呼家樓中心小學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發起成立的「PDC國際教育勞動實踐基地」,呼家樓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代表體驗了一次別樣的農耕生活。
圖片源自呼家樓中心小學
如今,在PDC項目中開展勞動教育,已然成了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的一大特色。據該校德育副校長徐峪森介紹,PDC指的是Project(項目)、Driven(驅動)、Creation(生成),可以理解為用項目驅動學生的欲望和興趣、實踐和體驗、思維和意識;通過驅動生成學生的經驗與技能、素養與情感、態度與價值。
呼家樓中心小學教學樓樓道兩側展示了學生PDC項目成果
徐峪森透露,在勞動教育方面,學校最初也是從生產勞動作為切入點開始的,「我們東校區有一塊空白自留地,讓每個班都認領了一塊地方種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們有很多想法,比如土壤。這塊自留地剛開始土壤不是很好,有同學就說,老師我們得研究研究這塊地到底適合種什麼。你就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有了興趣,還想進一步了解土壤和種植之間的關係。」
發現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學校因勢利導地將種植體驗向縱深拓展,變成了名為《一米菜園·一顆種子的旅行》 的PDC項目,讓孩子們參與到種植、灌溉、搭架、收穫等各階段,自己去實踐去思考。
記者看到,該項目的每一部分都詳細介紹了學生的參與情況。每個階段還細分為驅動問題、階段目標、驅動任務、達成途徑和產出形式。比如,在種植的準備工作中,就以「家裡的陽臺種植去哪裡取得好土壤呢?怎麼處理廚餘垃圾」作為驅動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土壤與植物生產的關係,還要學生收集果皮廚餘、學習製作堆肥。
在徐峪森看來,對於小學生而言,開展勞動教育最重要的讓孩子們喜歡勞動,感受到勞動的意義,並在勞動過程中創造更大價值。
北京正研究制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意見
近日,針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中小學學生勞動教育立法的建議」,教育部在答覆時表示,正積極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修訂,將「勞」納入教育方針,教育法修正案(草案)已提請國務院審議。
今年7月到9月,教育部發布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和《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分別提出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學校要組織學生走向田間地頭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記者從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北京一直都非常重視青少年勞動教育,目前北京已面向中小學生開設勞動技術課程,形成了貫穿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體系。
此外,在讓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更適應青少年特點、提升教師專業素質、開展勞動教育場地和資金等方面,北京市教委多年來付出了諸多努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發揮教研部門、課程部門、實驗學校和勞動教育基地專業人才優勢,研發了「菜單式」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使勞動教育課程與學校學科課程有機銜接、充分整合,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在經費上已建立了市區兩級共同承擔的勞動教育專項經費制度。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全市有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1600名,已形成一支較強專業水平的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同時,已初步構建了城區學生到郊區學農、近郊區學生到車間學工和遠郊區學生到城裡遊學的布局結構,建設形成了「三農一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農業學院、中國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農機站和北京自動化工程學校)四個勞動教育示範基地,每年能夠完成3萬人次為期1周的集中學工學農活動。
北京市教委透露,目前正研究制定全市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意見,備受關注的《北京市關於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也正在按計劃有效推進文件研製工作。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