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我們經歷過什麼

2021-01-09 青春是座島

還有幾天,就到2020年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這個感覺,從某個年齡開始,會覺得一年年過得太快了。

而這一次跨年和前幾年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將翻過10年代這一篇章,來到20年代。

從2010-2019年,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十年。

我還記得2010年的時候,還在高三,約定和同學高考結束後要去看上海世博會,在廣州讀大學的時候經歷過廣州亞運會的熱潮。當時流行在人人網上加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大學校園裡用飛信聯繫……如今,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人人網、飛信,都是很遙遠的字眼了。

不知道是十年真的很長,還是時代變得太快,很多幾年前轟動一時的事情都會轉瞬即逝。

對於我們這批90後中頭幾年的人來說,這十年是最為激蕩巨變的十年,之前的我們還小,之後的將趨於穩定,唯有這段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從二十出頭奔向三十的十年光陰,經歷著更多的變遷。

今日,盤點了幾個關鍵詞,說說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作為90後的我們經歷過什麼人生的轉變。

1「 自由」

高中老師常跟我們說:等上了大學就能自由自在了。

從高考的高壓中解放出來,我們奔向另一個極端,擁有高度自由的大學校園生活。

我們能逃課、不交作業、躲在宿舍裡看劇打遊戲,也能參加社團、打工、泡圖書館、看書。

大學四年,給予我們人生難得的一段純粹的自由時光。這裡的自由,不僅在於隨心所欲,更在於我們能自己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能讓自己更優秀,也能讓自己墮落。

能想明白並努力付諸實踐的人,畢業後總會順風順水一些。哪怕經歷過一些坎坷,以往付出的努力會構建起一道底氣之牆,挺過去之後會令自己更加茁壯成長。

得過且過、渾渾噩噩的人,也終會迎來生活的懲罰。就好像之前網上傳聞的,有22個大學生因為考試不及格被學校開除。

自由亦如是命運所贈送的禮物,犒勞經歷過人生一大考的我們,但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自由的代價,是要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往往要很久之後,才知道自由其實是一種稀缺資源,並且總會遺憾於自己在擁有的時候沒有更好地利用它。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這話能經久不衰,不是沒道理的。

2「 選擇」

家長總希望我們從事與專業有關的職業,希望學有所用,這沒錯。

企業單位在招人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專業對口的學生,完全的外行無疑會加大培養與溝通成本,這也沒錯。

問題在於,很多人當初報的志願,不一定是建立在對這個專業足夠了解的基礎上,建立在清楚自己擅不擅長、適不適應的基礎上。

更多是建立上「這是我的分數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這專業之後好找工作」的基礎上。

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在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了。

因此,會有人大學期間嘗試本專業以外的實踐,有人考研跨專業臥薪嘗膽,有人為了喜歡的領域行業找工作的時候從零做起。

當指定你的道路,和你想去的道路方向不同,就會面臨各種選擇:我已有的該不該放棄、全新的嘗試方向是不是對的、已付出的精力與時間該不該及時止損、如何面對家裡人與外界的質疑與擔憂、在這個道路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些左右徘徊的選擇,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解決出口的,它們像是爬行在心口上的蟻群,長久地讓人心癢、難受、憋屈。

這樣的狀態,或許會從大學期間,延續到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

但正是這些選擇,鑄就不一樣的自己,和以往、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自己。

時間不盡然會令人成長,但選擇是。

3「 迷茫」

好像從《在路上》開始,年輕總是與迷茫掛鈎。

但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

一、迷茫不是年輕的專利。時代飛速發展,一切都在解構與重建,整個時代都很迷茫,年輕人的狀態只是當中的冰山一角。

或許,這是長輩所說的「幹啥不行就來賴大環境」,主要是我無奈地發現,年長者也不全然是目標篤定、盡在掌握之中的樣子,只是他們已有的資源、已打下的根基,至少讓他們更從容一些,至少能五十步笑百步。

既得利益者想笑就笑吧,誰讓我們還在狼狽地前行當中。只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面對後來者同樣的境遇,態度能更寬厚體諒一些。

二、迷茫其實不是貶義詞。古人是不迷茫的,他們子承父業,士農工商等級分明,除了戰亂很少有大規模的人群流徙,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在一個地方生於茲長於茲。不迷茫,不盡然是全民都豁然開朗了,很大可能是連迷茫的機會都沒有。

能掌握自己的生活、能看清並走向自己未來的方向當然是莫大的好事,但如果沒有,至少希望能看到,我們會有迷茫起碼是因為社會有活力,我們對未來有期待。

不要把迷茫妖魔化。甚至努力去理解這段期間所經歷的痛苦與困頓,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 失去」

表明上,我們的人生是做增量的,實際上,總會在其他地方做抵消。

成熟了,失去對這個世界純真的理解;成功了,掏空了身體,失去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成家立業了,失去更多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失去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是一件必要的事。上天是很公平的,想得到點什麼,總得失去點什麼。

因此,與其患得患失地什麼都想得到,害怕總有一樣會失去,不如想清楚在得到一件東西之前,我能失去什麼。先考慮失去,再考慮得到,會好受一點。

畢竟有一樣失去我們最不能釋懷,最令我們猝不及防,便是身邊熟悉的人、至親之人的離去。

還記得大學的畢業晚會,臺上有一個主持人笑容滿面,說話抑揚頓挫,把氣氛帶得很熱烈。

臺下只有少數人知道,他媽媽在那一段時間出車禍去世了。作為知情人之一,我當時很多次都希望他不要那麼故作堅強。

出於責任與使命,他出色地完成了主持工作。

晚會後的慶功宴,我們幾個人在大排檔裡吃宵夜,聊的大多是以後的出路、身邊朋友的八卦瑣事。突然聽到他很重的一聲嘆息,說自己媽媽不在了。空氣一片安靜凝重,我們不敢過分地安慰他,怕他情緒崩潰,只是輕輕地說「沒事」「以後會更好的」。還是他自己岔開了話,嘗試著尋找輕鬆點的話題,當作剛才的話沒說過。

在那時還沒正式踏入社會之際,我仿佛已明白一個道理,哪怕身邊有很多體諒與寬慰,但有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承受與消化的,當中包括失去這件事情。

5「 成長」

畢業這幾年,我既驚嘆於同學朋友著裝造型上的變化,尤其是女生,整體會比讀書期間養眼很多,也會欣賞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彼此經歷的內心蛻變與成長。

有的結婚生子,為賺孩子的奶粉錢而努力。從父母眼中的小孩,再到自己實現初為父母的蛻變。用自己的年華,等待一個新生生命的成長。

有的在國外留學,經歷獨在異鄉、在論文與作業中苦苦掙扎的孤獨歲月。回國後身心俱疲,更加戰戰兢兢地尋找發展,只為了不辜負父母花的錢以及自己出國深造吃過的苦。

有的讀書期間是學渣一枚,得過且過,畢業後卻自己做起了老闆,靠著羽毛球這一愛好和各路老闆混得關係十分火熱,「以小球推動大球」。

有的以前一看就是走穩定路線的樣子,畢業這幾年在好幾個省份工作,變動比較頻繁。從小是溫室裡長大的好學生,突然之間也體驗了一把人間的冷暖。

生活之大,際遇之妙,在某個角落,某個節點,我們總會令自己和以前不同。

於我而言,有幾個瞬間,是覺得自己所思所想和以前不一樣的。

一個是認識到自己的平庸。以前工作上總會有些怨氣,總以為是做自己不喜歡的才會做不好,後來做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工作內容,被各種diss,當然也有不少外部原因,但會真切覺得,自己做自己喜歡的好像也沒做得多好的樣子……意識到的這一刻,真的很氣餒很沮喪,但在以後工作當中,會更加理性地對待自己手頭上的工作。畢竟當下所面對的,是當下能掌握的,只能去正視它,不要給自己退縮和逃避的理由。

二是更加懂得父母的不易。這兩年父母做菜市場裡的小生意,每天都要五點多起床,晚上七八點才能回家。每次和媽媽打電話,聽得挺多的一句話就是「兒子,老媽我好睏呀」。作為子女,覺得自己讀過書,但對家庭沒有太多幫助的樣子,父母還要那麼辛苦地打拼,總會有點於心不忍,又心感虧欠。有一次去到他們出租的小屋,發現日曆上媽媽寫了一句話「為了實現而努力,加油,加油,加油」,自己偷偷地把這句話記下來,每次心生煩躁和焦慮的時候,都會在便利籤上寫下這句話,貼在牆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動力:父母都那麼拼了,自己還有什麼不可以。

不用努力去逼自己成長的人生也蠻好的,因為成長往往意味著沒有退路,要和過去的自己告別,要很努力地去克服不安、彷徨的情緒。但不去經歷某種蛻變,吃過的苦又等於白吃了。

很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面臨成長的臨界點,不妨和自己說一聲,「都到這個份上了,不妨再拼一把吧。」

原本想結合一些大事件或者社會熱點,體現我們這一代人在時代的浪潮下成長的軌跡。但最終,還是藉助幾個關鍵詞,試圖表達我們這一代人在二十幾歲的這幾年,都會面臨的一些共有的軌跡。

作為90後,不太喜歡被代表。每次看到一些廣告上,90後代表著新潮就一定是跳著街舞,滑著滑板,心裡都默默想著,這才不是我哩。

90後作為長輩們口中垮掉的一代,在自媒體們「第一批90後涼了/禿了/出家了/沒有性生活了」的集體炮轟中,學會了自嘲,也逐漸像80後一樣,在社會與家庭中承擔更大的責任,面對95後、00後,也會有自己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危機感。

但不管怎麼說,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努力地在二十幾歲的這幾年,努力地成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來到20年代,我們逐漸迎來30歲。少了20歲出頭的稚嫩與蠻勁,我們多了一份坦蕩與從容。

正如一首粵語歌《年少無知》(港劇《天與地》主題曲)歌詞所說,但願「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

再見,20世紀10年代。

你好,20世紀20年代。

相關焦點

  • 2019年最後一天,用一場沙龍進入21世紀20年代
    21世紀10年代,也將像過去任何一個年代一樣,永久地進入歷史。他日,再談起它,已經退為「當年」。當年,你害怕;當年,你徘徊;當年,你喜悅。 2020在即。從「當年」進入21世紀20年代,這是一個十年一遇的年關,你要怎麼過?過去十年間最早紅遍網絡的「神曲」之一《哥只是個傳說》(2009年11月7日發行)MV畫面。
  • 21世紀10年代,再見;2020,你好
    今天是21世紀10年代的最後一天。時間它總是來得如此匆忙,去得又如此不聲不響。小時候我們度日如年,現在的我們度年如日。1年,12個月,365天,8760小時,525600分鐘……有些再見,或許是為了更好的相逢。而有些轉身,可能真的是一輩子。如果,這是你2019年最後的一條朋友圈。
  • 2020前瞻:2019年10大新星,21世紀20年代的綠茵場,他們值得期待
    2019年真的還有不到1天的時間了,而且這還是21世紀一零年代的結束,我們即將迎來嶄新的二十年代,太多的告別其實都顯得有些矯情,就像洋洋昨天說的一樣,大家對這一年的回憶與總結,已經足夠了。而且,以人生的視野來看,展望未來要比追憶過去,更加現實。
  • 現代神話學丨周杰倫與21世紀的前兩個十年
    但實際上相比於如今——90後掌握話語權後周杰倫獲得無可爭辯的話語地位,21世紀第二個十年剛開始時的周杰倫,正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跨時代》、《驚嘆號》兩張專輯連續未達預期,電影道路也因糟糕的演技和反響基本堵死。從大環境看來,雖然他始終未曾跌下過華語樂壇的神壇,但那個時候的華語樂壇的神壇正在緩緩下沉。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他的身影突然開始狼狽不堪。
  • 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回顧中國獨立設計師的崢嶸歲月
    導讀| 十年為一秩。中國獨立設計師的崢嶸十年,是濃墨重彩的一秩,也是回顧中國現代服裝史時最繞不開的重頭戲。站在21世紀20年代的起點,放映過往十年屬於本土獨立時裝設計的光景,有赤手空拳的設計新人,有飽含理想的海歸學子,有才華橫溢的創作鬼才……中國獨立設計師過去這十年的路好走嗎?不會有人妄言容易。進入下一個十年又將如何?雖無法未風先雨,但註定又將是不平凡的一秩。
  • 月明千裡,12月29-30日共賞21世紀第2個十年的最後一次滿月
    跟天空中的每一個滿月一樣,十二月的滿月有它獨特的地方,在緯度偏北的地區,我們把它稱作「冷月」或「長夜月」...它就像是一輪美妙的夜間太陽,在白天日趨減少的季節,極大的緩解了我們對日光的渴望。
  • 網際網路十年大事記
    【獵雲網(微信號:)】1月2日報導(編譯:葛蘭東)科技、創投、商務領域近十年出現了許多巨大的變革,在21世紀的20年代到來之際,外媒整理了2010年到2019年的9個重大事件(排序不分先後)。1.在21世紀20年代初,社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是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問題。2. 巨額融資不再,勒緊褲腰帶的日子來了將資本作為護城河、將初創公司打造成可持續發展企業的大規模實驗現在已經結束了,我們可以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
  • 美海軍10年夢遊,最終撞頭?21世紀沒搞出一款能用的水面戰艦
    去年,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麥可·吉爾戴曾經發出過一個靈魂拷問:「我們真的需要45節的瀕海戰鬥艦嗎?」 這個問題體現了美國海軍在新世紀裡面臨的一個窘境:美國在21世紀裡推出的幾種新型水面戰艦,要麼不起作用,要麼造價太高,要麼在概念層面存在根本缺陷,或者三個毛病全都有。
  • 這二十年間我們都經歷了什麼?屬於80、90後的記憶!
    一轉眼我們已經進入2020年了,21世紀我們也走過了二十年的光景,現在轉眼一想2000年的場景歷歷在目。千禧年完全點燃了中國人的新年氛圍,無數的爸爸媽媽要趕在這一年生下自己的千禧寶寶,正好這一年也趕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龍」年,也正是這一年這個古老的國度又度過了一個千年這裡的人民也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現在是2020年又是新的一年,又是一個新的十年當年的世紀之年已經過去了二十年的時間,又是新的起點。但是你還記得20年前的故事嗎?
  • 重生文,21世紀夫婦重生到50年代末,一個有空間,一個有金手指!
    導讀:重生文,21世紀夫婦重生到50年代末,一個有空間,一個有金手指!「兵哥哥」就是給人們的形象那種陽光、樂觀、積極向上!迷倒很多女孩子,忍不住幻想以後就找兵哥哥做老公。那麼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安利幾本軍婚小說,小編最喜歡第二本《重生五十年代有空間》21世紀夫婦重生到50年代末,一個有空間,一個有金手指,幸福生活開始啦!1.作者:九筒骨《重生八十年代記事》文案:報名截止時間是八點,考試時間為九十分鐘,也就是在九點半的時候考試完。之後又陸陸續續的好幾個女孩交卷了,到了九點半的時候,裡面不管是寫沒寫完,試卷都被交上去。
  • 海南周刊十年·年曆丨2008-2018 我們這十年
    10年來,這份定位於「新聞、新知、新生活」的高端悅讀讀物,以人文視野關注時代變遷,以翔實影像記錄時代發展,用人文故事講述時代「大主題」,選題涉及經濟、歷史、科學、文化、藝術、自然、地理等多個方面。 10年來,每個星期一的早晨,《海南周刊》如約而至。粒粒珠貝,流光溢彩。今天,我們以「十年·年曆」為回顧主題,從7504個版面中精選出20個精華版面以饗讀者。
  • 從大運摩託到大運重卡,大運這十年經歷了什麼
    十年過後,成為跑得最快的那隻羚羊2009年10月26日,大運重卡正式投產。2010年北京車展,帶著6款新車,大運重卡在行業首次亮相,對於這樣一家以摩託車起家的民營企業,想要在強手如林的重卡行業立足,外界充滿了質疑。依稀還記得當時在北京車展會客室與大運集團董事長遠勤山的那次對話,雖初入行業,卻意氣風發,他說:「大運重卡的最大競爭優勢就是自己的民營企業身份」。
  • 愛在西元前——如果你沒經歷那個年代,真的不會懂
    我在聽說杰倫打榜這事後,趕緊點開了XX雲音樂,看看「我喜歡的音樂」歌單裡有多少首杰倫的大作,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多麼合格的粉絲,進而證明杰倫的影響力多麼持久,這麼多年後老粉絲還在聽他21世紀初創作的歌曲——然後秒打臉,259首歌,沒有一首來自杰倫,難不成我是一個假粉?
  • 21世紀中國最佳商業模式評選文字實錄
    另外,為大家介紹中央新影集團總裁助理、副總編輯張力;二十一世紀傳媒股份有限公司CEO沈顥;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21世紀商業評論總經理鄭清;21世紀商業評論執行總編黃晨霞;21世紀商業評論執行總經理蘭凌瑋。  「商業模式」這個詞現在大家聽的很多了,它是指一個完整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體系。
  • 80、90、00、10年代火車上的春運記憶:由於嚴重超員,列車員會勸...
    你還記得你體驗過的春運嗎?近日,80、90、00、10 年代的旅客分別向瀟湘晨報記者講述了他們那個年代的春運故事。1月13日,長沙火車站,80後的歐女士帶著10後的女兒琪琪準備進站,她們要去北京參加舞蹈表演。組圖/瀟湘晨報記者金林 實習生黃雅嵐有人說,沒經歷過春運,就別說體驗過成人世界的辛酸。每年,數以億計的人趕著加入這場靈魂與肉體的戰鬥。
  • 真實資料:80年代的香港,相當於我們什麼年代的水平?
    對於香港這個地方,大家並不陌生,畢竟這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很多年輕人以在香港發展為榮,這也可以說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之地。那麼80年代的香港,相當於我們什麼年代的水平,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我們將從現有的真實資料中尋找答案。歷史悠久,發展迅速從秦朝開始,香港便屬於中央管轄範圍。
  • 60年代前的饑荒、70年代的紅薯、80年代的白米,記憶中的舊年代
    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國人能普遍吃飽肚子,是198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情。1980年代以前恰好是90後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常常聽父母提起他們兒時的趣事。60年代饑荒時平民以樹皮充飢出生在6、70年代的父母輩,其實沒有經歷過大饑荒,餓死人的事情只聽長輩們說過,無親身經歷。對於70年代的水稻產量,生產隊的水稻畝產在500斤左右,那時候沒有雜交水稻。
  •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什麼
    365天過去了媽媽見到面目憔悴的我不禁抱住問:    「乖囡啊,2018年你都經歷了什麼呀
  • 年終觀察:2020年最後一天,回首21世紀的這20年
    80年代出生,伴隨網際網路發展成長的「千禧一代」,在2000年陸續宣告成年。代表人物之一紮克伯格時年16歲,因自創社交軟體和音樂程序得名「程序神人」。距他創辦「臉書」,還有4年時間。  同一年,經歷了科技股泡沫「洗禮」的「蘋果之父」史蒂夫•賈伯斯,踐行數字中樞的先進理念,開發出iTunes和iPod,大獲成功。距iPhone橫空出世,還有7年。
  • 中國第一次嚴打期間,80年代中期,為何經常舉行公判大會?
    在前兩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80年代我國第一次嚴打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當時的公判大會。對於公判大會,相信很多朋友都見過或者聽說過。作者在21世紀初期還見過公審大會,一個問題出現了,在八九十年代,我國為何要經常舉行公判大會。為何進入21世紀以後,公判大會逐漸消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