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義傑
在對初中生自身的擇友標準和家長對他們擇友的期望標準分別進行考查後發現:家長更注重子女交友對象的學習成績,忽視朋友間的一致性;更關注交友中的淺層話題,忽略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更擔憂異性交往影響學業,忽視子女身心健康。(3月31日《中國教育報》)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自然是十分關心,很多父母更是對子女的交友評頭論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給孩子傳遞經驗。對於多數父母來說,相比於日常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自己還是蠻有經驗的,但初中生交友大數據揭示出的問題,卻與以上想法相反,對父母來說,卻是值得深刻反思。
第一,看在交友的選擇上,數據顯示,學生選擇「學習成績」一項的比例僅為16.62%,而家長高達44.52%。這一數據顯示出的家長的現實和功利。父母以為孩子能夠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交往,就有利於孩子的發展,但事實是,正如成人交朋友一樣,多數情況下選擇的都是「門當戶對」的,我們選擇交友會選擇共同的擇興趣、愛好、性格、信念相同的人做朋友,孩子交友其實也是如此啊,無視子女交友的這種一致性,那麼,強迫孩子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友,結果只能是費力不討好。
第二,那就是對交友層面的話題探討上。選擇「對我的朋友評頭論足」比例最高,為35.17%,「追問我和朋友在一起的細節」和「老打聽我朋友的事」兩項合計佔42.40%。對於初中生來說,其和成人一樣,他們對朋友的探討更喜歡深層次的理念溝通,比如分享交友中的快樂和煩惱,如何解決與朋友之間的矛盾,等等。父母對這些真正關係到孩子交友行為的理念卻不關心,更傾向於打探其隱私。這樣的行為在成人交際中都不受歡迎,卻強行移植到孩子的交友上,不討子女喜歡那再正常不過了。
第三,那就是異性交友上。本次調查考查了初中生與異性同學發展友誼的意願,有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願意」結交異性朋友,而半數多家長卻對子女異性交往充滿了擔憂,既怕「學業受影響」,又怕「染上不良習慣」等。卻忽略了影響成績只是暫時的,從人生的成長角度來看,與異性的交往有利於人格的完善,愛情觀、婚姻觀的養成。而這些對子女的人生影響十分巨大。
從心理學上來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體,其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對於子女的交友訴求,父母們應該更多去支持,而不是太多的去幹涉。因為這是孩子走向個體獨立和人格健全的必要步驟,不遵循人的這一成長規律,過多的幹預只會導致子女在各方面出現缺失和問題。
正如研究發現,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家庭環境都是影響子女擇友的重要因素。家庭和睦、親子關係好的孩子往往在在社會技能、生活滿意度和與他人相處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家庭關係不和諧往往會讓孩子推向不良同伴關係。因此,過多的幹涉,不如自己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為給子女做表率。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