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縣城大黌水巷(吳道良拍)
桃溪鎮石河村公交站牌(吳道良拍)
百神廟鎮的「白馬宕」。這個地名主要經歷「音變」過程,稱之為「諧音」或者「走音」。嘉慶、光緒《舒城縣誌》將此地記載為「柏毛蕩」,後「毛」的讀音逐步演變成「馬」的讀音,到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舒城地名錄》標註為 「白馬壋」,如「白馬壋公社」、「白馬壋鄉」。當然,現在的地圖或者行政區劃圖,已經習慣標註為「白馬宕」了,如「白馬宕初級中學」等。百神廟鎮白馬宕中學開展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講座(圖片來源舒城縣教育信息網)
類似這樣的地名變化的例子,不勝枚舉。縣城有個「大洪水巷」,眾所周知,家喻戶曉。關於這個巷子,清嘉慶和光緒《舒城縣誌》都有記載,字也是這幾個字,但是對於巷名的真正來歷,不得而知。《舒城縣地名錄》是這麼記載的,「大洪水巷,傳說:17世紀農民軍張獻忠部隊,途徑舒城,在此巷內殺人,血流成河,後諧音大洪水巷。」對於這個說法,我始終覺得有點牽強附會,不是其真正的來歷。在此,我妄加推測:「大洪水巷」原名可能叫「大黌序巷」,是由「大黌序巷」逐步演變而來,與逆賊張獻忠沒有半毛錢關係。理由如下:一是根據古人命名習慣來推測。用殺(死)人場景來命名地名,是不符合我國傳統命名習慣的,本來殺人死人就是非常忌諱的事,怎麼可能用來對人來人往,居家住實的街巷來命名呢?!再說,明清時期的縣城,除了有「大洪水巷」外,還有一個巷子叫「小洪水巷」,又如何解釋呢?二是從《縣誌》記載的縣城內巷名來推測。有人不完全統計,縣城內過去有大小72巷。嘉慶志和光緒志裡也記載了很多巷名。這些巷子,有的是因人(姓)命名,如祝謝巷、胡知縣巷、蕭家巷、薛家巷等。有的是因物命名,如梅花巷、獅子巷、椿樹巷、雙松巷等。有的是因巷形命名,如一人巷等。有的是因店鋪命名,如當鋪巷、王鐵(匠鋪)巷等。有的是因建築物命名,如三皇廟巷、觀音寺巷、羅漢巷、小東門巷、南閘巷等。還有縣衙(署)兩邊的巷子叫「東衙巷」和「西衙巷」。類似這樣的命名規則和慣例,現在也很普遍,如火車站前面的路就叫「站前路」,高等學府邊上的路街,就有可能被稱作「學府路」或者「學府東路、學府西路」等等。縣城肖家巷(吳道良拍)
三是從「黌序」本身含義來推測。「黌序」為古時學校代稱。縣誌裡記載人物時,說到此人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優異,一般都用「有聲黌序」來形容。現在大洪水巷以西區域,過去一直就是文廟學宮書院試院考棚等教化場所,所以,根據前面所說的巷子命名規律來分析,黌序邊上的巷子,很有可能就叫「大黌序巷」、「小黌序巷」。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序」音慢慢地走音成「水」音,被叫成「大黌水巷」、「小黌水巷」。因為這個「黌」字不常見,不好認,不好寫,逐漸地就被寫成「大洪水巷」、「小洪水巷」了。以上關於大洪水巷的來歷,只是對《舒城縣地名錄》那個傳說(既是傳說,也不是定論)存疑罷了,無任何文字證據,為自己妄談,信不信由你。唯一遺憾的是,明萬曆《舒城縣誌》現在只存殘本,正好缺「城池志」部分內容,要是那裡能有「大洪水巷」的記載就好了,將會給此巷名來源於張獻忠殺人之說,是一個有力地駁斥。好在,現在縣城此巷又被標識為「大黌水巷」,我覺得這是正本清源,黌邊有水,水到渠成,預示著舒城科甲鼎盛,文風綿延,這是還原了這一地名的真正文化內涵。也不知提出這一改名的是哪位高人,此人一定是富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對舒城文史肯定有較為深刻的研究,值得敬佩學習。(本次發文文字略加修改。吳道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