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名的由來:從倭國到日本的演變,漢字對此產生了重大影響!

2021-01-08 阿磊說歷史

日本國名的由來:從倭國到日本的演變,漢字對此產生了重大影響!

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直到今日我們的課本上也在對過去的文化做著研究調查之類的工作,我們不得不感慨關於文化和漢字的知識。今天要說的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名字的由來,這其中是有關於中國的漢字。

我們都知道日本這個國家,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當初對中國所做的事情,不過且先不論戰爭的這個問題,就單純的說這個國家而言它是一個比較會學習的國家,日本這個名字也是在它們的國人掌握了一定的關於漢字文化之後重新取的名字,那麼最開始的名字是什麼呢。在很早之前的歷史上這個國家是中國的朝貢國,日本的地理位置其實並不是很好的,它四面環海而且是個不大的島嶼並且山勢綿延起伏總的來說不是很合適人類的群居生活,可是據記載很久之前的那裡就有人生存,而且大部分的居民還都不是本地的土著。

島嶼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周邊的領國跑過來逃難或者是躲避仇人之類的,總之這裡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還都是中國人,這些外來的人都被當地人統稱為渡來人,不過這個地方的發展和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渡來人的原因,他們不止是提升了農耕和畜牧的技術,同時也帶動了工藝上的發展。

就這樣這個島嶼小國開始漸漸的發達了。有史料記載日本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被中國稱為是'倭'了畢竟那個時候在中國周邊的一些小國為了得到一定的而保護和幫助會利用獻貢的方式來促進國家之間的關係,而且'倭國'來進貢的使者許多都是身材矮小的人,傳聞一般都在一米五高左右就是因為有這個原因光武帝才給這個國家定義為'倭'。

事實上之後這個國家對於名字上的改動並不是很大,從三國時期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都被稱為倭人。其實在歷史上日本還被稱做過扶桑國,好像是因為那個地方有出現過很多的扶桑花,不過還有別稱叫黑齒國這個是因為那個時候日本有著塗黑牙齒的習俗。

後來這個四分五裂的島嶼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大和國'將日本區域上的小國都徵服了,然後就順勢統一併且首領直接改為"天皇"。前面提到過這個國家的學習能力很強大,所以在之後不斷的留學和研究他們明白了'倭'這個字,然後就開始討厭這個字。在然後有學者提出改國名的建議,最後這個國家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日本"。寓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日本國名的由來,日本一詞到底有何寓意,真相是這樣的
    日本文化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滋養,如果沒有中華文化的啟蒙和影響,今天的日本文明不會如此高度繁榮。日本國名就是一個例子,它正是在中國文字的影響下誕生的。日本國名的演變以及由來,日本一詞到底有何寓意,真相是這樣的。
  • 你知道日本國名的由來嗎,為什麼被稱為倭國
    一萬多年前,氣候變暖使海面上升,大陸的一部分漸漸分離成為島嶼,日本列島就是這樣形成的。由於獨處一隅,遠離大陸,古代日本的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大陸文明。 唐朝以前,漢字是古代東亞共用的文字,直到公元十世紀左右,與契丹文字、西夏文字同時期,日本才確立自己的假名文字。
  • 「日本」名字的由來,看完後忍不住笑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
    「日本」名字的由來,看完後忍不住笑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每個國家的名字都會經歷一些演變,慢慢才會變成如今的名字。就像我國一樣,神州、華夏、九州等等,其實「中國」一次同樣是逐漸演變出來的。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的鄰國之一,也就是日本的名字同樣,來的比較有意思。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一個國家國名的形成,是該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既要受到歷史傳統和民族構成的影響,也要受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的薰陶,所以往往從一個國家的國名上,可以窺探出該國的政體性質。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 你知道歷史上「日本」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在歷史上,「日本」又被稱「東瀛」,「扶桑」等。你可知道這些名字的由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說說這些名字及其由來。文獻記載:東漢時,日本列島就與與中國有交往。《後漢書》上記載,公元57年,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派遣使臣來中國進獻貢品。
  • 1981年江蘇出土一枚漢朝劉荊的金印,為何引起日本轟動?
    公元1784年,日本有2個農民在田裡耕田,挖出了一枚寫有漢文的黃金印章,倆人也跟江蘇農婦一樣不敢佔為私有,於是交給了擁有田地主權的地主,該日本地主略有文化,一眼就看出印章的字體的漢字而非日文,為此他就連忙呈交給官府讓相關人士進行鑑證。經過當時的日本專家考證得出,該金印漢字寫得是:「漢委奴國王」。
  • 日本的漢字: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
    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新近,日本把年號從「平成」換為「令和」,這個糾結了一年才想出來的年號,依然無法擺脫中國文化對其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經·儀禮》,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乃至張衡的《歸田賦》中,早就有相同的意境表達。而構建出詞義的日本文字,也是由中國傳入,並用於解釋日本語言。
  • 日本教授稱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怒斥,真相讓他們心碎
    比如早在我國唐朝時期,日本就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來到唐代進行學習和文化交流,他們學習了我們很多的工藝和技術,比如唐代時期獨具特色的建築,就深深的影響了日本,因此現如今日本的很多建築也是模仿我國唐代時期的建築樣式的,還有在日本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宗教——道神教,就是利用我國道教文化以及他們的原始宗教相結合後,產生的新宗教,除此之外他們的很多民族風格和習俗,也多多少少可以看到我國的影子。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日本漢字的源頭雖然在中國,但漢字漂洋過海千年後,從模仿到取捨再到創造,本土與舶來之間互相碰撞,不斷拓展著文字的體系。而日本仍在本民族文字體系中保留著漢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東亞漢字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共享著漢字書寫系統。而現在仍在國家層面上使用漢字的,只剩下中國和日本。「從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 「日本」兩個字的本義是指什麼?為什麼日本要用這個名字?
    日本人為什麼要「熙熙攘攘、吵吵鬧鬧」?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日本」這個名字到底是誰給起的?實際上,在古代,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起的。而且,不能叫「起」,得稱為「賜」。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倭國為什麼想改國名呢?白江戰役倭國慘敗後,最遲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國已經決定把對外的國號改為日本。至於改號的原因,往遠說,可能是與隋唐以來倭國爭取對等外交的願望有關;往近的說,也不排除通過改變對外的國號來消除白江戰役後其在東亞國際格局中的消極影響這種可能。
  • 揭秘日本國名由來:稱「倭」曾讓日本人高興
    2004年,中國西安發現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誌。墓誌稱井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墓志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現。兩千多年前,漆器傳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紋飾精美,獨創蒔繪術和描金漆,逐漸被世界所知,Japan成為漆器的英文名,並用來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歡日語發音,使用英文「Nippon」或 「Nihon」來稱呼日本,這一發音據說帶有古代漢語對「日本」的讀音。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古代中國還常以「扶桑」來表示日本。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在隋唐唐時期,日本先後派出規模巨大的遣唐使團和大量的留學生訪問中國,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他們帶回去的漢字書籍成為文化交樓的媒介。
  • 日本月份的別稱以及由來
    因此,在日本民間留下了「以月為本"的季節意識,並把相關詞語作為月份的名稱流傳了下來。到了現代,日本人習慣性地把這些稱呼沿用到「太陽曆」中,例如現在說「霜月」,大部分情況下指的是公曆十一月。雖然現在日本早已不再使用「舊曆」,而月份的別名似乎也與「新曆」所適用的季節感有些不符,但在日本的民俗文化活動、宗教祭祀、日常生活以及文學作品中還會經常見到表示季節或記事用的月份的別稱。
  • 日韓撕逼幾十年,2010年才得出結果,「任那日本府」到底是什麼?
    先整體給大家介紹一下吧,中立一點的解釋是:任那日本府(又稱任那之倭宰)是古代日本大和王權(倭國,4-7實際)在朝鮮半島南部任那可能曾設置的統治機構,也就是說,日本古代「可能」統治過朝鮮半島南部。這個「可能」用的很微妙了,日本人當然贊同有這一說,而民族主義情緒歷來高昂的韓國人自然是駁斥此為謬論,那麼,這個事情到底是咋樣的呢?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先說說「倭」吧,這個詞可能現在在中韓等國看來是蔑稱,但實際此詞並沒有貶義,「倭」實際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稱呼,中國大陸的居民最開始是通過朝鮮半島接觸日本的(中國漢武帝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從當地土人那裡知道了海外還有「日本」這麼一個地方存在),「倭」究竟為何意目前無通說。
  • 西安挖出一座墓碑,碑上八字卻讓日本網友惱羞成怒,直呼這絕對不可能
    其中,「日本餘噍」這四個尤其引人注目。一些日本學者認為,這四個字顛覆了歷史,將日本國號由「倭國」改成「日本」的時間,提前了十數年。一般認為,日本改國號應該在702年之後。而從墓志銘顯示,日本該國號的時間應當在670 年到678年之間。
  • 古今漢字的演變
    到東漢晚期,在隸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行書,大約在漢魏之際,又在行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 日本的新年及相關習俗的由來
    對於中國人來說,農曆的春節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年,而對於我們的鄰居日本來說,公曆的元旦就是新一年的開始。從飛鳥時代至明治初期的一千多年間,日本一直是效仿中國唐朝,在農曆的正月慶祝新年。最早日本的新年是祭祖以及向歲神祈求豐收的節日,後來在宮廷和民間發展,今天所見的日本新年習俗很多保留了江戶時代後期的形式。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近日,有日本教授在一個節目中稱,日文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起源於中國,這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爭議,甚至有日本網友罵其為「日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