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江蘇出土一枚漢朝劉荊的金印,為何引起日本轟動?

2021-01-09 貓眼觀史

古代的皇帝跟官員都有自己的印章,以便用蓋章來代替自己籤字,下達命令。所以身份越高貴採用的印章也各有不同,如有玉璽、金印、銀印、銅印、木質印章等。據說當年我國江蘇出土了一個漢朝諸侯的金印,結果為什麼會在日本引起轟動呢?

發現時間是1981年,那天早晨江蘇地域有一名耕田婦女在耕地,然後意外挖出一枚黃金印章,清洗泥跡後,發現上面寫著:「廣陵王璽」,裡面刻的4個大字,著實讓日本無地自容,為何這麼說?且聽我一一道來。

老實憨厚的農婦不敢佔為己有,逐交給了當時的南京博物院,後來專家鑑定出這是當年東漢時期廣陵王劉荊的印章。當時該文物的出土,並沒有引起多少國人的關注,但消息傳到日本後,卻意外地讓日本民眾轟動起來。

原來廣陵王璽,剛好打了日本人的臉,這對自信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歷史羞愧。因為廣陵王璽再次提醒了日本以前曾是中國的藩屬小國,這讓日本人的自尊再次受傷,然而對於這種打臉,不僅是中國一方能證明,就連日本人自己出土的文物也對應了這次事情。

公元1784年,日本有2個農民在田裡耕田,挖出了一枚寫有漢文的黃金印章,倆人也跟江蘇農婦一樣不敢佔為私有,於是交給了擁有田地主權的地主,該日本地主略有文化,一眼就看出印章的字體的漢字而非日文,為此他就連忙呈交給官府讓相關人士進行鑑證。

經過當時的日本專家考證得出,該金印漢字寫得是:「漢委奴國王」。然而委奴就是倭奴的意思,大體是說長得跟三寸丁一樣矮的日本奴隸,而這鐵證足夠說明,當年的倭國日本確實是漢朝的小藩國。根據古籍《漢書》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者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而日本歷史上則沒有對此次受賜印章的記載,其中原因大概是被日本後代給刻意抹去了。

據說在唐朝以前,中原朝廷都稱日本人的地方叫委奴國,後來到了大唐盛世,委奴國天皇就特意派遣外交使者到長安協談,期間日本使者誠懇的請求李世民讓他們更改國名,不想再用委奴國這個名字。李世民考慮到太平盛世,正在與眾多鄰國交好的情況下,於是就把他們的國家名字改成了現今的「日本」。

因此日本一名就流存了下來,並且慢慢的中原人也不再提委奴國三個字。然而當時的日本正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方勢力自建小政權,但出奇的一致願意接受日本這個國名。可見他們都視委奴是一種侮辱。後來日本的歷史界工作者就乾脆把委奴的相關資料更改與刪除,以免傷了自家人的自尊,可惜歷史就是歷史,發生過的事情無人能更改。

隨著1784年,寫有漢委奴國王的金印在日本出土,當時的日本人由於過於相信歷史書,所以依舊不信這個印章所帶來的歷史淵源,並且有人站出來質疑這印章是假的,還自己幻想稱是日本奸商勾結清朝所弄出來的偽證金印,所以該事實逐漸被日本人慾蓋彌彰敷衍過去。

不料到了1981年,我國江蘇又出土了一塊寫著廣陵王璽的金印,主要是該印章的採用材料、大小形狀、漢字體,跟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印章幾乎相同,僅是文字不同而已。這就充分說明了漢委奴國王印章跟廣陵王璽同時產生於漢朝,並且可能是出自同一個工坊或同一個工匠之手。

參考文獻:《漢書》

相關焦點

  • 江蘇出土了一枚漢代廣陵王璽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
    歷史上,由於中國的強大富庶,日本出於嚮往和敬佩,主動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但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後,開始全盤否定我國對他們的影響,並且拒不承認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直到江蘇出土了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 江蘇發現一枚漢代金印,卻證實了日本歷史,終結日本一200年爭論
    1980年,在江蘇揚州邗江甘泉公社,考古專家挖出一座漢墓。由於古墓曾經被盜,內部堆滿了碎磚、雜土和陶瓦片,於是考古專家就將這些「雜物」堆在考古工地四周。1981年,村民陶秀華在取土鋪路時,在這些「雜物」堆中,無意之中發現了一枚黃金印章。由於陶秀華丈夫在考古隊做過民工,覺得此物不凡,於是就來到南京博物館鑑定,結果這麼一鑑定卻鑑定出一枚罕見的國寶。
  • 江蘇古墓挖出一枚金印,估價超5億元,日本人卻率先激動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糾葛是無法用隻言片語可以解釋清楚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中國與日本始終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是無法被纂改的,只有人們被人有意識地蒙蔽,而中國出土了一件文物就改變了一些日本人的認知。一、漢代諸侯劉荊價值5億的金印這件改變部分日本人認知的文物同時也是最關鍵性證據,這是一枚金印。
  • 廣陵王璽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全印設計精妙,製作工整。從藝術價值來說,漢代是中國印章制度的鼎盛時期,而廣陵王璽是漢印精品中的精品。同時,廣陵王璽金印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漢代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璽金印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可被視作文物斷代的標準器物。  這枚金印的出土頗費周折。
  • 日本否認曾是中國附屬國,不料江蘇女子用一枚金印打臉日本人!
    公元1981年,江蘇一名女子在地裡幹活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儘管這位女子不曉得自己找出了什麼,可是從當時的質地以及這個物件的造型來看,像極了一些數據當中記載的玉璽,於是這位女子便直接把它上交給了國家,有趣的是當時所能夠查到的玉璽是漢朝的玉璽,而且質地非常奇特。可是咱們的歷史學家還沒有發表出相關的言論,日本人就沸騰了。
  • 廣陵王劉荊的陵墓中,出土一個嵌水晶金圈,竟是歷史上首個眼鏡
    其實,古人也有特殊的眼鏡,比如廣陵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嵌水晶金圈就是古人的「眼鏡」。究竟嵌水晶金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專家們在江蘇邗江縣甘泉鎮一帶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古墓群,其中有兩座漢墓規模較大,分別位於東西兩個方位。
  • 揚州考古專家新推論 甘泉雙山漢墓主人或為劉荊父子
    當時,考古學家根據墓室的地點和形制,曾推測墓主為漢廣陵王劉荊,卻苦於沒有證據來證實這一推斷。1981年2月,原甘泉公社老山大隊新莊生產隊社員陶秀華在二號墓附近農田裡幹活時,忽然發現一個亮閃閃的東西,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這是一枚帶把子的「圖章」。沾上印泥一蓋,印出來的字清清楚楚地顯現出「廣陵王璽」幾個字,陶秀華隨即上交了「王璽」。
  • 漢代官印解讀之廣陵王璽和漢委奴國王印
    廣陵王璽廣陵王璽屬於東漢金質官印,龜鈕,縱23.7毫米,橫23.7毫米。現藏南京博物院。此印1981年發現於江蘇邗江縣漢廣陵王劉荊墓旁。劉荊,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東漢王印中,多為賜給少數民族之印,如「滇王之印」「匈奴王印」等,「廣陵王璽」是存世唯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印,漢代諸侯王印,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璽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彌足珍貴。
  • 貴州興仁市漢墓出土一枚「官印」,相當於墓主人「身份證」
    重慶三峽博物館的同行致電,希望複製黔西南州博物館的一級文物「巴郡守丞」印,原因是「巴郡」地區通過考古發掘,至今都沒有發現漢代帶「巴郡地標」官銜的印章。這的確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一枚「巴郡」的印章怎麼會出土在貴州黔西南?
  • 五枚印章見證漢朝統轄西域的歷史
    公元16年,王莽派新任都護李崇率軍進入西域,與龜茲、莎車聯兵共同打擊焉耆親匈奴的勢力,戰敗後退守龜茲。後同匈奴展開對西域控制權的戰鬥,最後戰死於龜茲。李崇作為漢朝中央政府派遣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及軍事官員,代表漢朝中央政府行使主權。 作為私人印信的「李崇之印」,發現它的過程也是很傳奇的。
  • 日本出土刻有漢字「周」的最古老土器殘片
    2018年1月11日訊,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長崎縣壱岐市教育委員會1月10日前發布消息稱,在該市一處遺址發現刻有「周」字左半部分的彌生時代後期(公元1~3世紀前後)土器殘片。
  • 日本出土近2000年前的土器 上面刻著漢字「周」
    日本長崎縣壹岐市「Karakami」遺址出土的土器殘片(來源:日本《產經新聞》)海外網1月11日電 日本長崎市教育委員會近日發布消息稱,在日本長崎縣壹岐市的「Karakami」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記載有漢字的史料中,福岡市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公元57年)等為人所知,然而此次出土品屬於日本國內土器中最古老的級別。日本長崎市教委表示,「這將成為解決彌生時代人們是否理解文字這一謎團的一個線索。」據稱,該土器殘片寬7.5釐米、長8.8釐米。其為盆狀容器的一部分,文字是燒制後使用銳利工具刻寫而成。
  • 江蘇溧陽春秋土墩墓出土一陶罐雞蛋 完整無損實屬罕見
    2019年3月26日,記者從溧陽獲悉,文物專家在溧陽上興鎮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內發現了一陶罐雞蛋。剛出土時雞蛋非常完整實屬罕見。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考古工地是一座直徑約40米的圓形大土墩,高度接近4米,當地人稱之為子午墩。目前,子午墩已發現墓葬多處,出土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各類遺物百十餘件。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漢倭奴國王金印東漢初年,日本列島上的部落社會向國家過渡之中,許多部落結成聯盟,形成大大小小數百國,其中一個較大的部落國王,為藉助強盛的漢帝國的權威,取得凌駕於其他部落王國之上的地位,於是遣使朝覲漢朝皇帝。漢朝光武皇帝了解到這些日本列島上部族的風俗,同時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
  • 江蘇發現西漢古墓,墓主身體完好如初,復原後專家讚嘆:絕世佳人
    江蘇發現西漢古墓,墓主身體完好如初,復原後專家讚嘆:絕世佳人1972年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出土了一具女屍,她就是辛追,歷史上關於辛追的記載不多,只知道她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剛剛出土的屍體,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肌肉尚有彈性,甚至部分關節還可以活動,與新鮮的屍體基本一致。辛追的屍體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為專家們研究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提供了活體見證。可惜的是辛追屍體出土時沒有接受專業的保護,一開始考古人員對於這具兩千多年前的屍體,根本不抱有希望,因此也沒想著準備什麼保護措施。
  • 漢朝如何尊老,漢朝木簡記載:無故毆打七十歲以上老人的判死刑
    01:漢朝的養老令 早在楚漢爭霸時,劉邦為了爭取民心,在公元前205年頒布了一條提高老年人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的養老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
  • 轟動日本的三大懸案之可樂殺人事件
    這是一起轟動全日本的懸案,殺人方式對社會危害極大。具有極強的隨機性,基本無法有針對性地防範。 我們把時間推回到1977年1月4日的凌晨,日本品川車站有6名員工完成了一天工作,下班一同走出了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