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跟官員都有自己的印章,以便用蓋章來代替自己籤字,下達命令。所以身份越高貴採用的印章也各有不同,如有玉璽、金印、銀印、銅印、木質印章等。據說當年我國江蘇出土了一個漢朝諸侯的金印,結果為什麼會在日本引起轟動呢?
發現時間是1981年,那天早晨江蘇地域有一名耕田婦女在耕地,然後意外挖出一枚黃金印章,清洗泥跡後,發現上面寫著:「廣陵王璽」,裡面刻的4個大字,著實讓日本無地自容,為何這麼說?且聽我一一道來。
老實憨厚的農婦不敢佔為己有,逐交給了當時的南京博物院,後來專家鑑定出這是當年東漢時期廣陵王劉荊的印章。當時該文物的出土,並沒有引起多少國人的關注,但消息傳到日本後,卻意外地讓日本民眾轟動起來。
原來廣陵王璽,剛好打了日本人的臉,這對自信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歷史羞愧。因為廣陵王璽再次提醒了日本以前曾是中國的藩屬小國,這讓日本人的自尊再次受傷,然而對於這種打臉,不僅是中國一方能證明,就連日本人自己出土的文物也對應了這次事情。
公元1784年,日本有2個農民在田裡耕田,挖出了一枚寫有漢文的黃金印章,倆人也跟江蘇農婦一樣不敢佔為私有,於是交給了擁有田地主權的地主,該日本地主略有文化,一眼就看出印章的字體的漢字而非日文,為此他就連忙呈交給官府讓相關人士進行鑑證。
經過當時的日本專家考證得出,該金印漢字寫得是:「漢委奴國王」。然而委奴就是倭奴的意思,大體是說長得跟三寸丁一樣矮的日本奴隸,而這鐵證足夠說明,當年的倭國日本確實是漢朝的小藩國。根據古籍《漢書》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者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而日本歷史上則沒有對此次受賜印章的記載,其中原因大概是被日本後代給刻意抹去了。
據說在唐朝以前,中原朝廷都稱日本人的地方叫委奴國,後來到了大唐盛世,委奴國天皇就特意派遣外交使者到長安協談,期間日本使者誠懇的請求李世民讓他們更改國名,不想再用委奴國這個名字。李世民考慮到太平盛世,正在與眾多鄰國交好的情況下,於是就把他們的國家名字改成了現今的「日本」。
因此日本一名就流存了下來,並且慢慢的中原人也不再提委奴國三個字。然而當時的日本正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方勢力自建小政權,但出奇的一致願意接受日本這個國名。可見他們都視委奴是一種侮辱。後來日本的歷史界工作者就乾脆把委奴的相關資料更改與刪除,以免傷了自家人的自尊,可惜歷史就是歷史,發生過的事情無人能更改。
隨著1784年,寫有漢委奴國王的金印在日本出土,當時的日本人由於過於相信歷史書,所以依舊不信這個印章所帶來的歷史淵源,並且有人站出來質疑這印章是假的,還自己幻想稱是日本奸商勾結清朝所弄出來的偽證金印,所以該事實逐漸被日本人慾蓋彌彰敷衍過去。
不料到了1981年,我國江蘇又出土了一塊寫著廣陵王璽的金印,主要是該印章的採用材料、大小形狀、漢字體,跟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印章幾乎相同,僅是文字不同而已。這就充分說明了漢委奴國王印章跟廣陵王璽同時產生於漢朝,並且可能是出自同一個工坊或同一個工匠之手。
參考文獻:《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