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現一枚漢代金印,卻證實了日本歷史,終結日本一200年爭論

2021-01-08 諸史

1980年,在江蘇揚州邗江甘泉公社,考古專家挖出一座漢墓。由於古墓曾經被盜,內部堆滿了碎磚、雜土和陶瓦片,於是考古專家就將這些「雜物」堆在考古工地四周。

1981年,村民陶秀華在取土鋪路時,在這些「雜物」堆中,無意之中發現了一枚黃金印章。由於陶秀華丈夫在考古隊做過民工,覺得此物不凡,於是就來到南京博物館鑑定,結果這麼一鑑定卻鑑定出一枚罕見的國寶。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枚金印公布之後,在日本引起的震動甚至超過了國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甘泉二號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雁足銅燈,底盤周緣鑄有「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的銘文。

根據史書記載,東漢劉秀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荊被封為山陽公;建武十七年,進爵為山陽王。因此,專家確認甘泉二號漢墓的主人是劉荊,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第九子,母親是女神陰麗華。

光武帝去世之後,漢明帝劉莊繼位。令人無語的是,劉荊卻很不安分,一直策劃造反,計謀低劣的讓人想笑,而哥哥劉莊一直赦免他。

劉荊先是冒充大鴻臚郭況,寫信給廢太子東海王劉疆,勸其舉兵以取天下。結果,劉疆將送信之人押到京城,交給了漢明帝。很快,劉荊陰謀就真相大白,但劉莊考慮劉荊是親弟弟,於是就赦免了他,打發他回到河南的王宮。

公元58年,西羌叛亂,劉荊又想趁機謀反,不料消息又走漏了,於是漢明帝就將他改封為廣陵王,封地就在江蘇揚州一帶。後來,劉荊又三番五次策劃謀反,每次都洩露消息,最終因為安排巫師運用巫術詛咒漢明帝,深知罪不容赦,於是以廣陵王的身份畏罪自殺。

由於村民陶秀華發現的金印上,印面陰刻篆書就是「廣陵王璽」四字,因此專家確認,這一枚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就是遺失自甘泉二號漢墓,主人就是劉荊。

廣陵王璽是由高純度黃金澆鑄而成,精巧玲瓏,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的印面只有2.3釐米見方,印臺上趴著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烏龜,「身高」2釐米,身上鏨著六角形的龜背紋和圈形的魚子紋。

那麼,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呢?

一,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的印璽。漢朝劉姓諸侯王雖多,但發現的印璽卻僅此一枚。

二,通過印璽材料、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體等,為研究漢朝王室印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尤其通過這一印璽,可以驗證日本一件國寶的真偽。

1784年,在日本福岡東郊志賀島,一個農民修整水田溝渠時,發現一枚方形金印,上面是綴雕蛇鈕,印面陰刻篆文「漢委奴國王」五字。

然而,對於這一枚金印的真偽,日本一直爭論不休:一是公元57年,倭奴國遣使從朝鮮來華,《漢書》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拜見光武帝劉秀,光武帝賜予印綬,金印可能就是其中一件物品;二是私印之說,認為是委奴國王私自鑄造的金印,甚至可能是1600年之後私刻的。

從1784年到1981年,將近200年時間內,日本為此爭論不休,然而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的出現,解開了這一歷史懸案。

原因很簡單,「廣陵王璽」與「漢委奴國王」只相隔1年,且兩者之間的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體上高度一致,因此可以確認「漢委奴國王」印是真的。

另外,委奴國只是當時日本北九州地區政權林立中的一個邦,另外還有狗奴國等。由於漢朝強大,委奴國有了這顆金印,就等於得到漢朝的承認,「委奴國王」就可以號令或討伐其他部落,稱霸九州。

然而,確認「漢委奴國王」是真的,但對日本而言並非光宗耀祖之事,比如「漢委奴」這三個字就不是褒義,那麼為何會在日本引起的震動甚至超過國內?其實,不能用今天眼光來看,1981年時中日關係比較融洽,日本看重中國這個大市場,所以「漢委奴國王」之印的存在,說明中日友好歷史源遠流長,非常利於兩國經貿往來。

相關焦點

  • 江蘇古墓挖出一枚金印,估價超5億元,日本人卻率先激動
    一、漢代諸侯劉荊價值5億的金印這件改變部分日本人認知的文物同時也是最關鍵性證據,這是一枚金印。自古以來黃金都是各國喜歡的東西,在中國古代,一些重要的印章更是黃金製作的,既能彰顯地位又能盡顯奢華。1980年的時候,江蘇考古隊在古墓中挖出了一枚金印,這是一枚罕見的漢代諸侯劉荊的印章。此人在歷史上可是因為謀反而死的。
  • 江蘇出土了一枚漢代廣陵王璽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
    歷史上,由於中國的強大富庶,日本出於嚮往和敬佩,主動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但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後,開始全盤否定我國對他們的影響,並且拒不承認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直到江蘇出土了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 1981年江蘇出土一枚漢朝劉荊的金印,為何引起日本轟動?
    所以身份越高貴採用的印章也各有不同,如有玉璽、金印、銀印、銅印、木質印章等。據說當年我國江蘇出土了一個漢朝諸侯的金印,結果為什麼會在日本引起轟動呢?發現時間是1981年,那天早晨江蘇地域有一名耕田婦女在耕地,然後意外挖出一枚黃金印章,清洗泥跡後,發現上面寫著:「廣陵王璽」,裡面刻的4個大字,著實讓日本無地自容,為何這麼說?且聽我一一道來。
  • 日本否認曾是中國附屬國,不料江蘇女子用一枚金印打臉日本人!
    公元1981年,江蘇一名女子在地裡幹活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儘管這位女子不曉得自己找出了什麼,可是從當時的質地以及這個物件的造型來看,像極了一些數據當中記載的玉璽,於是這位女子便直接把它上交給了國家,有趣的是當時所能夠查到的玉璽是漢朝的玉璽,而且質地非常奇特。可是咱們的歷史學家還沒有發表出相關的言論,日本人就沸騰了。
  • 漢代官印解讀之廣陵王璽和漢委奴國王印
    漢代是漢文字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漢代官印也可以理解我漢代印章的最高工藝,了解漢代官印對於了解當時文化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今天本文為大家帶來的兩款官印是廣陵王璽和漢委奴國王印,一起來了解下吧。此印1981年發現於江蘇邗江縣漢廣陵王劉荊墓旁。劉荊,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東漢王印中,多為賜給少數民族之印,如「滇王之印」「匈奴王印」等,「廣陵王璽」是存世唯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印,漢代諸侯王印,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璽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彌足珍貴。
  • 江西農婦挖到黃金烏龜,上刻四個大字,證實了一樁爭議已久的懸案
    1981年,一個江西省邗江縣的農婦,在修路的時候,意外挖到了一個金黃的烏龜印章。在送往南京博物館進行鑑定之後,她才知道這個金黃的烏龜印章,居然是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漢代王充的《儒增篇》也有:「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和《異虛篇》:「使暢草生於周之時,天下太平,倭人來獻暢草。」的記載。從周朝開始,《史記》、《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時的《南齊書》、《梁書》都對日本略有記載。《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一個國家國名的形成,是該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既要受到歷史傳統和民族構成的影響,也要受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的薰陶,所以往往從一個國家的國名上,可以窺探出該國的政體性質。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 世紀歷史之古代日本起源
    距今的一萬多年前,隨著冰河時代的結束氣候變暖,冰河融解海平面上升,陸橋被淹沒,日本列島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最終形成,由於日本列島地處亞歐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碰撞地帶,地殼變動劇烈,火山地震頻發,因此素有火山國、地震國、斷裂國之稱。
  • 中國古人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由五種因素組成:木、火、土、金、水
    漢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讀音和含義,這些刻在中華物品上的漢字的讀音和含義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看來毫無釋義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國舶來品的特徵而已。二、朝貢體系下傳達的取信功能的漢字――漢委奴國王金印在「漢字文化圈」或者「中華文化圈」中,當然是以中國為中心,就對其周邊國家實施冊封和朝貢制度。
  • 日本人的先祖是什麼人種?日本歷史有多長?
    繩紋就是字面意思「繩子的花紋」,彌生是個日本地名。日本考古發現歷史最久遠的一批陶器上都帶有繩紋,根據碳十四斷代是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300年期間的產物,因此將那一時期的日本歷史取名為繩紋時代;在今天日本東京文京區彌生町發現的大量與繩文時代特徵迥異的器皿,斷代時間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這一時期被命名為彌生時代。
  • 為鼓勵生育,韓國生娃發現金,日本「分配」對象,中國放開三胎?
    在這一情況下,鼓勵生育就成為很多國家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畢竟只有鼓勵生育,擁有人口紅利,才能促進國家各方面的發展。 韓國生娃發現金 為了鼓勵更多的人生孩子,韓國採取的措施是給生孩子的人發現金,每生一個孩子發200萬韓元的現金
  • 中國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城市,與日本人頗有情結,就是江蘇!
    中國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城市,與日本人頗有情結,就是江蘇!在我國的眾多城市當中,其實很多的發展背景都是不太一樣的,有的地方開發的比較早,所以整體在經濟實力這個方面上就會有著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也有的是以當地的一些風景文化,以及傳承下來的發展歷史被大家所熟知的。
  • 廣陵王劉荊的陵墓中,出土一個嵌水晶金圈,竟是歷史上首個眼鏡
    其實,古人也有特殊的眼鏡,比如廣陵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嵌水晶金圈就是古人的「眼鏡」。究竟嵌水晶金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專家們在江蘇邗江縣甘泉鎮一帶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古墓群,其中有兩座漢墓規模較大,分別位於東西兩個方位。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這印證了中國史書中的記載: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的倭奴國接受漢王朝的冊封,後漢王朝光武帝封其為「倭奴國王」,並授予金印。這金印是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也是現在日本的國寶。
  • 國內深受日本人喜歡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而在江蘇
    「文/牛團長(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同探索世界的方式,發現從未遇見的自己。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的發展是非常迅速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出眾的成就。就比如旅遊業抓住機會快速發展,所有眾多外國遊客來到中國旅遊,在國內深受日本人喜歡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在江蘇。
  •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由來
    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逐漸有日本人主張日本應該正視在戰爭中所犯過錯,並承擔責任。  著名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正義感的日本人,他起訴日本政府對他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提出不合理修改要求,開始了他與右翼歷史觀長達30多年的鬥爭。日本文部省在審定歷史教科書時,曾要求執筆者家永三郎對《日本史》一書中的8處記述進行修改和刪除。
  • 日本研究證實日本人是混血兒 —新聞—科學網
    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人員11月1日在日本《人類遺傳學期刊》網絡版上報告說,基因分析證實,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
  • 日本老人:直到甲午戰爭前都沒有一張地圖可證實釣魚島是日本的
    這片住宅區大多是差不多高的二層小樓,一棟與另一棟間的距離非常近。久保井先生的家,目測已有幾十年的建築年齡,小小的院落裡,有一顆古意盎然的樹木,車庫裡還停著一輛標緻牌的黑色私家車。他的家裡,藏著「日本外務省最討厭的地圖」。久保井先生記者引進一樓的客廳兼書房。他首先為記者展示的,是一本《三國通覽圖說》 。